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10 00:11:07) 读后感

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

作者:刘震云

《温故一九四二》是作家刘震云的中篇调查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一九四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河南大旱,三千万民众离乡背井去陕西逃荒。“我”重温那段历史,采访了“我姥娘”、“我花生二舅”的记忆,记录了这场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灾难。小说出版后,王朔几次力荐冯小刚拍成电影,然而从小说到电影,立项、驳回、修改、再立项……经历了十九年的艰辛,《一九四二》才得以公映。剧本中,刘震云以地主老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等人的四处斡旋、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堪境况为副线,比小说更立体生动地再现了河南天灾时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态度。

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在线阅读地址

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第002本#百日百书计划# 

2017年的时候,我尝试了网红减肥方式:


“轻断食”。

方法是每隔三天,就有24小时不怎么吃东西,据说减肥又健康。

这方法减肥是真的快,一个月下来我瘦了6斤。

这段经历算我第一次体验饥饿感,

其中遭遇了半夜饿的头昏眼花睡不着,起来啃口面包再继续睡,

也遭遇了一次走在路上眼前忽然发黑,抓紧找邻近的面馆吃了碗面。


后来工作边忙,我也越来越邋遢,懒得减肥了。

胡吃海塞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越发收不住饿了,

下班晚了或者中午吃的少了,晚上胃里就不舒服,非要吃好了东西才算舒爽。

我立志要对自己好一点,吃健康食品,节食和暴食都对身体不好,生怕一个不下心影响了自己的抵抗力,惜命,胆小。

90后养生绝对是认真的。


这本《温故1942》,真是看得我胃里难受极了。


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1942年河南有过一次大饥荒,饥荒过后是暴雨,暴雨过后流行脑膜炎。

当时时局混乱,委员长忙着处理战乱和国际关系,压根没想到河南竟然发生了这么严重天灾,征收不减,天灾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人祸。


三百万人在这场灾难中去世。


我看过不少讲饥荒的书,《夹边沟记事》、《四世同堂》,饥饿的故事与人性大同小异。

最开始是逃荒。

孩子们老人们不爱走,被拉扯着带上逃荒的路。


一路上饿着的饥民们,千方百计的讨好还带着粮食的地主们,好讨口饭吃。

等到饥民们人多力壮,就一哄而上抢了他的粮食。


在后来地主也没粮食了,吃树皮草根,吃木柴,

有吃了土疙瘩胀死的,吃了观音土不消化的。

接下里的世界就不仅仅是苦难了

是邪恶和残暴。

五升小米换个小姑娘,卖孩子赚碗米汤。

无论如何都讨不到吃的,就是开始有人吃人了。


你以为全世界都在挨饿嘛?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世界还不算是太可怕。

书里写啊,再大的饥荒,也影响不到当时县级以上的官儿,

他们照样搞面子工程,吃牛肉喝烧酒,

着拿救济粮的机会升官发财。


也有人说饥民饿死是小事儿,军官没军粮才是大事儿。

于是几千万河南人的生命,如尘埃如泥土,无人问津无人理睬,

希望过后是更大的失望,

政府知道我们遭难了,会来救济我们吧。

可是他们怎么还不来,救济粮还不来....


最后这一切是被一个外国记者曝光出来的,

不得不承认,在我国的灾难时期,不少外国的传教士与记者,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直到记者把照片证据拿到眼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难以相信,河南竟然已经饥荒到了如此程度......


探索历史身处,满是伤疤,不堪回首。



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自东周以来河南旱灾:


桓王三年,大旱。民大饥。


元鼎三年,大旱。大饥,民相食。


地黄三年,特大旱。春二月,人相食。


建武二年,旱。大饥。


建武五年,大旱。饥。


永初三年,大旱。大饥,人相食。


兴平元年,旱。大饥。谷一斛五十万钱。


太和二年,大旱。饥。


泰始九年,大旱。饥。


义熙四年,大旱。饥。


延昌二年,大旱。饥。


天平四年,大旱。饥。


武德九年,大旱。饥。


贞观元年,大旱。斗米千钱,死者枕于路。


永隆元年,旱。冬大饥。


大和六年,旱。大饥。


咸通二年,旱。饥。


咸通三年,大旱。大饥。


天福八年,大旱。大饥。


建隆三年,大旱。大饥。


淳化元年,大旱。大饥。


景德二年,大旱。大饥。


大中祥符二年,大旱。大饥,人相食。


元祐二年,大旱。大饥。人相食。


元祐七年,大旱。大饥。


定宗七年,大旱。大饥。


大德五年,大旱。大饥。


延祐七年,大旱。民大饥。


天历元年,特大旱。大饥。人相食。


天历二年,特大旱。大饥。人相食。


至顺元年,大旱。连续三年大旱。


元统二年,大旱。大饥,人相食。


至正三年,大旱。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二年,大旱。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八年,大旱。大饥,人相食。


至正十九年,大旱。大饥,人相食。


洪武四年,大旱。


洪武五年,特大旱。


洪熙元年,旱。


正统二年,旱。


成化二十年,特大旱。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


成化二十一年,旱。


嘉靖七年,特大旱。大饥,人相食。


隆庆六年,大旱。饥,人相食。


万历四十七年,特大旱。野断青,人相食。


天启七年,旱。大饥。


崇祯七年,大旱。岁饥。


崇祯八年,大旱。


崇祯九年,旱。


崇祯十年,旱。


崇祯十一年,大旱。


崇祯十二年,大旱。


崇祯十三年,特大旱。连续七年大旱,野绝青草,斗米银二两九千。以树皮、白土、雁矢充饥。骨肉相食,死者相继,十室九空。


康熙四年,旱。饥。


康熙六年,大旱。饥,人相食。


康熙十二年,旱。


康熙十七年,大旱。


康熙十八年,大旱。死者枕藉。


康熙二十八年,大旱。


康熙二十九年,大旱。


康熙三十年,特大旱。连续三年大旱,大饥,民中逃散过半。


康熙三十六年,旱。


康熙六十年,特大旱。斗米五百五十钱。


康熙六十一年,旱。



乾隆八年,大旱。

乾隆四十九年,旱。

乾隆五十年,大旱。

乾隆五十一年,旱。连续三年大旱。

嘉庆十九年,特大旱。

道光十三年,旱。

道光二十七年,大旱。

光绪元年,大旱。七月大旱,禾枯死,冬无雪,赤地千里。

光绪二年,旱。

光绪三年,特大旱。大饥。斗米千五千,树皮草根剥掘殆尽。父子相食,几乎村落为墟。

光绪二十七年,大旱。秋无禾。

民国二年,旱。麦子绝收。

民国五年,旱。

民国九年,大旱。人相食。

民国十年,旱。

民国十一年,旱。

民国十二年,旱。

民国十三年,旱。

民国十八年,特大旱。夏无麦,秋无禾,饿毙者无数。

民国十九年,大旱。连续两年大旱,民众外出逃荒者不计其数。

民国二十年,旱。冬无雪。

民国二十一年,旱。

民国二十四年,大旱。地土龟裂,草木皆枯。

民国二十五年,旱。

民国二十六年,旱。

民国二十九年,旱。

民国三十年,旱。

民国三十一年,特大旱。大小麦颗粒无收,早秋全部枯干,民卖儿鬻女,大批流亡外乡。

民国三十二年,旱。

…………

天灾人祸,多灾多难

温故一九四二(典藏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因为看了夏昆的《中国最美语文》一书,其中的电影赏析有《一九四二》这部电影,也知道到了是刘震云写的《温故一九四二》一书改变的,在看过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一书也有《一九四二》这部电影。之前也听说过这部电影,但是票房不太好,于是没有选择观看,经过这多年的沉淀,有些电影才会真正显示出其影响力所在。

        冯导的《一九四二》电影编剧和送审广电总局几经波折,好几次都是内容归于灰暗,没有体现出新时代中国人的真善美,场面血腥。广电总局的存在不知道扼杀了多少这样的电影和书籍,姜文的《鬼子来了》至今在大陆没有允许公映,好在冯导的《一九四二》删减了一些政治因素,最终过审,终于呈现在大家眼前,但是大众的重点不再是这些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人性,而是被泛娱乐化代替。

        广电总局走到今天也有了改变,但是一味地宣扬中国人真善美一面真的好吗?沉浸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好吗?因为政治因素,看不到真实的历史,那还叫做历史吗?如果人性都是电影呈现出来的爱国勤劳真善美,那么人性社会还会这么复杂吗?有时候过分的宣扬反倒是走向黑暗的一面,因为身在其中,我做的我不认为是错的 当前发生的很多事件也有这样的影子。

       看过了电影《一九四二》,看过了此书,看过了《鬼子来了》,给我留下很深刻的一句话是,在生存面前,在饥饿面前,中国人首先是人,而不是中国人。可能这句话很不理解,我们活在温饱思淫欲的年代,体会不到这些,当今这个时代在中国某些地方一定也会存在着温饱没有解决的地方,他们或许可以体会到。那么身处那个大环境下,在生存和饥饿面前,我想我也不知道怎么做,可能我也会选择谁给我粮食活下来,我就帮谁,这就是真实的人性。往往在生存饥饿面前,人性才会是真实的,有丑恶一面,也有真善美一面,这才是完整的人。

        自己越来越喜欢现实,有时候吐槽,有时候反思,有时候有自己的想法,不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和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件,因为从来没有感同身受。越看这些,同时自己也在成长,大环境如此,可能很多改变不会那么快,只要在进步就是好的,没有什么完美主义,任何事情,任何人,也是如此 有时候只不过都是一厢情愿罢了。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建国后大跃进后期的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到1961年,也很好奇这部分历史,只能从老一辈人口中听说过一些。对于建国后的历史这方面的小说和史料真的少,或许自己没有找到吧,对于大跃进放卫星,对于人民公社化运动,对于文革时期,很好奇。从小到大的历史书只是粗略的提到过这些,大篇幅在说有利的历史,而那些真正的教训被遗忘了。中国的历史课本(我看到的)历来都是如此,不管哪个朝代,沿袭至今。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真实的历史都看不到,看到的都是经过政治因素处理过的掺杂些虚假的历史,那么看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学习历史不就是汲取教训,都是有利的,好的,没有坏的,失败的的案例,还有学习历史的初衷所在吗?

       希望历史真实些,不管是电影,教材,书籍等,历史是需要被尊重的,如果尊重的不是真实的,那么还有什么历史可言。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