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我辈孤雏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10 06:00:24) 读后感

我辈孤雏

作者:石黑一雄

《我辈孤雏》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第五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0年。英国伦敦,1930年代。年少得志的克里斯托弗·班克斯是全英国闻名遐迩的大侦探,他的破案传奇早已在伦敦社交圈中口口相传。然而,多年来,一桩未解的悬案却久久地在名侦探的心头挥之不去,那便是儿时他生身父母在旧上海滩的离奇失踪案。“追逐着父母消逝的暗影”,我们的主人公从纸醉金迷的伦敦上流社会一路寻觅,最终回到了侵华日军炮口下的上海。这绝非一次温存的归乡。在这座曾经车水马龙,如今遍地狼烟的城市中,等待着他的是一个黑暗的秘密,一个残酷的真相,而他那福尔摩斯式的童话人生也将如同他的儿时故乡一样,化作一片废墟……

我辈孤雏在线阅读地址

我辈孤雏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张德明:在这部小说中,传统的成长主题与后殖民时代的身份主题互相交织,互相映衬。故事场景在带有异域色彩的上海与颇具绅士风度的伦敦之间不断切换。石黑一雄以一个日裔英籍作家的身份处理鸦片贸易这个尚未有人涉足的国际题材,其创作勇气令人敬佩。上海虽是他父亲出生的地方,但他本人从未到过,对这个东方都市的描写全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对历史资料的爬剔梳理。尽管他对租界以外的上海的描写不大可信(如灯笼和普通话的使用),但总体上看这部小说仍然不失为一部杰作。如果说拉什迪以其狂放不羁的想象力和绚丽驳杂的风格令人眼花缭乱,那么石黑一雄则以其细腻入微、简朴淡雅的风格引人入胜。他的风格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诡秘和玄妙,又具有日本传统浮世绘、书法、茶道和园艺的内在气质。他在挽歌与反讽、日本与英国、东方与西方之间走钢丝,维持着巧妙的平衡。因此,他在日本和英国均获佳评。然而,他对两者都有一种疏离感。他笔下的不少主人公都抱着怀旧的心情,犹如普鲁斯特笔下的马赛尔追忆着逝去的年华,又始终被身份错位而造成的孤独情绪所萦绕。

余西:石黑一雄擅长运用零星的回忆编织故事,他认为通过这样一个过滤器,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生活。在《上海孤儿》中你大概就可以领略到他这一“娴熟的技巧”。但我有时担心的是,频繁使用这样的技巧会不会助长作家在叙述上的惰性。对于场景、事件地转换、过渡对很多作家来说有时要煞费苦心,比如福楼拜(见纳博科夫对《包法利夫人》的解读)。但在这本书里,石黑一雄却能以“至于这之后发生了什么,我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搪塞而过。如此也许给叙事带来一定自由度,但会不会因此也给叙事的肌理造成伤害呢?


“父母失踪案”可以说是小说的核心。不仅仅是因为小说是从此开始又是到此结束的,而且班克斯对这件案件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前后不同的人生景观。同样一件事情,在幼年的班克斯看来父母成了英雄人物,为反对英国在鸦片贸易谋取暴利挺身而出,最后成了牺牲者。正是基于父母在他眼中的高大形象,他才成为一名侦探,并且是一位具有英雄情结的侦探,他发誓要铲除这个世界所有的罪恶。但真相呢?他父亲不过是受不了压力跟一个女人跑了,而他母亲因为得罪了一个军阀而被他抢去了做姨太太。更重要的是班克斯的教育以及他的遗产都是通过他母亲的自我牺牲所取得的。那位军阀死后,母亲下落不明,最后在1958年香港一家修女院里找到了精神失常的母亲。真相的发现使得他之前为自己建构的人生意义土崩瓦解。拿他的好友哲的话(班克斯后来也常常引用)来说,那就是那根贯穿板条百页窗的线突然间没有了。从开始到结束,对班克斯这样一个“注定要孤身一人面对这个世界,岁岁年年地追寻消逝的双亲的影子”的人来说,这个追求的过程其实也是个去蔽的过程。是对自我的再认识和对世界的再发现。他从浪漫主义的世界中跌落到现实主义中来。在那里世界正在迅速地走向腐败,而凭一人之力想扭转局势的人注定要失败得体无完肤。要补充的是,小说第二部分,即班克斯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的这一部分中,涉及到父母失踪以及失踪前父母的一些行为的回忆,石黑一雄将其处理模棱两可,既可以使读者往假象这边想,也可以使读者在遇到真相的时候,对这些回忆有了新的认识。


我极不喜欢班克斯在上海那两三个部分。这并不是说他对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的想象犯了与史实不符的错误,对此我毫不关心。而在于叙事者奇怪地对班克斯去上海的动机冠上一个非常宏大的名义:拯救这个陷于危机中的世界(难道还有什么比发现父母失踪的真相这一理由更充足的吗?)那么他是怎么拯救的呢?就是将父母从绑匪中救出来。这样一个对等关系,即解救父母=解救世界,我不知道班克斯是怎么想出来,这显然有点弱智。退一步,即使是我们可以理解他有这样的想法,但是仍有一些不自然的地方。因为在行文中,我们知道就连租界里的人,甚至中国军人都在夸大了侦破这一案件的重要性。另外,在对这一心理的解释和演绎也不够充分。我既没有看到他去解救世界的证明,也没有在这之前找到足够的铺垫。另外一件事同样也匪夷所思。就是班克斯从落魄的孔督察那里打听到十几年前他父母很有可能被关在闸北一带的房子里时,他居然天真地以为十几年过去后他父母还会被绑匪关在那里,冒着战火,执意要去那间房子。我认为,你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查看一下当然是由必要的,但以此就认定说父母就在那里,我实在不清楚他以前在伦敦的那些大案是怎么破的。我想,石黑一雄的目的也许是想给读者/侦探造成一条歧路,从而转移我们对真相的探察,就向一般侦探小说所作的那样。如果是这样,毫无疑问他在这里弄巧成拙了。


王小能:就可读性来说,这本故事真的没什么意思。一个非常故弄玄虚的案件,一场浩大却又明显想象失实的时代风波,几个描写很虚浮不太给人魅力感的人物。就是这样。


串联起整个故事的是主人公父母的离奇失踪,多年之后他必须去面对、解开自己在童年时被蒙蔽的双眼直面事实,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对从一个充满浪漫的儿童时代跌落到转而接受残酷现实的成年岁月”。反正看到男主角突然之间鬼上身要穿过虹口区的一整个战争废墟并且劝说那位国民党军官送上兵力陪他涉险,我好希望对方一枪打死这个讨厌又鸡贼、充满日不落心态的英国人了账:凭什么大家要为了完你这个毫无根据理由的童年心结莫名其妙去送死啊?!滑稽伐?!

我辈孤雏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少年班克斯(小海雀)从小在上海租界长大,在10岁时父母离奇失踪,回到英国成为名侦探,青年后重回故地上海寻找父母,原以为父母因反对鸦片而遭绑架,真相却是父亲与情人私奔。母亲得罪军阀王顾,为了小海雀的安危和未来,忍辱做军阀的小妾,心灵受到极大创伤,二战后被安置在香港的养老院。

班克斯在英国成名后收养了孤儿詹妮弗,回到上海期间,错过了爱人萨拉,一生未娶。

萨拉梦想着嫁给一个能够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男人,嫁给了塞西尔爵士,不久她意识到他根本无法完成她的理想和抱负,所以选择离开,在新加坡找到了爱人过完一生,常念着班克斯,

母亲戴安娜是反对鸦片的勇士,父亲失踪期间,得罪军阀,忍辱做妾,从此再也不关心反鸦片活动,她只为儿子活着。

秋良,从小上海租界一起玩耍的好友,成长过程中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严重,参加淞沪侵华战争,志在捍卫、创造一个理想的美好的人间。

十分欣赏早期戴安娜的反鸦片和莎娜远大志向的追求,闪耀着人性和存在主义的光辉……

我辈孤雏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看了石黑一雄好几部小说了,他的小说都是前面的剧情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太大的起伏,而且因为他最为擅长的是利用主人公的各种回忆来推动剧情,而回忆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容易混淆视听,所以看书的前半段的时候特容易抓不住剧情的走向,不知所云,也特容易放弃看下去的欲望!但是,只要耐心的看下去,你会发现剧情渐渐明朗,有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感觉!

这本书也是一样的,看到书的后三分之一的时候,心情会变得很沉重!你会发现在快要结尾的地方,战争的惨烈扑面而来,让人窒息和感到绝望!战争从来伤害和影响的不是单单只有被侵略国家的人民,还有侵略国的人,以及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其他国家的人!战争的破坏力,从来都是巨大的!因此,不管哪个国家妄图挑起战争,不管是基于什么理由,都是无法宽恕的!希望这个世界多点和平,少些战争!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