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12 00:06:24) 读后感 -
在西欧,十字军的东征掀起了经济和文化上的革新;但在东方,战争却导致数世纪的衰败和文化上的封闭。要了解中东问题的根源,东西方世界的文明消长,十字军东征是一段值得深究的历史。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另一扇窗”,从阿拉伯人的角度来看十字军东征,看看当时阿拉伯世界的情形及阿拉伯人的感受。阿敏·马卢夫根据阿拉伯的通史、地方编年史及西方的史料,写出这部《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行文流畅、意趣横生,颇能唤起读者共鸣。作为一个原籍黎巴嫩的阿拉伯作家,书中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历史视角,本书用法语出版后即在欧洲引起轰动,称为作者的成名作不为过。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逛书店的时候看到《最后的十字军东征》,确认过封面,是喜欢的书。磨磨蹭蹭转悠三次最后还是没买。因为身无分文。后来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搜电子书来看,姑且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吧,或者说是求知欲?n看到书名的那一刻,脑海里有一个词挥之不去——感同身受。我们是历史的旁观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但这个词却在不同时代不同人心里发生十分微妙地变化。有一种无奈和无力感。在没看本书之前,从纯粹的战争美学出发,提起十字军东征,有一种莫名的热血,亦如提到永乐大帝五征漠北(有一段时间把朱棣封为古男神),蒙古西征……可看到在阿拉伯人眼中十字军东征是法兰克人入侵,我的第一反应是“天啊,二战中,日本于我们来说就是侵略啊!”这才恍然发现自己在了解历史时,于无意识中思维已经“站队”了。及时止损!n法兰克人的胜利不是他们有多强大而是穆斯林内部不够团结。这是看完本书最深刻的感受。几百页,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以信仰之名,内斗,结盟,背叛,屠杀,反反复复。真有意思,父亲刚去世,子孙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内斗夺权,原本统一起来的国家再次分裂,陷入内忧外患中。如今的大马士革,阿勒颇,叙利亚,都是时下新闻里的高频词,提起时,总会不自觉将其与文明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很矛盾,法兰克人的入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疤,被入侵的民族却从未停止内部的互相伤害。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旭烈兀等的西征给这里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果然人类历史是一部世界史啊!被我们视为荣耀的胜利之战于他国来说是福是祸呢?n读史使我明智,可是看得越多越发觉得人类真不是个东西啊。人人都是伪装者。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这本法国人以伊斯兰世界穆斯林视角写的十字军东征,较客观地弥补了在西方媒介占据话语权的现代对这一改变世界走向的连续性历史事件中东方伊斯兰世界的反应和行为。
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较早期的西方史学家关于十字军东征的作品和当年亲历十字军东征的阿拉伯编年史学家乃至穆斯林领袖的书信,向现代人拨开了一直被十字军光环所笼罩下的历史真相
的另一面。
通过本书,读者应该能了解到十字军东征之所以一开始就占得立足之地并棉续一百多年,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西方现代媒介鼓吹的贵族武士的勇猛、对宗教的虔诚,而是当时的东方伊斯兰世界已陷入城邦割据、军阀混战、尔虞我诈的散沙局面。加上当时的伊斯兰国家人民尤其是贵族阶层普遍过着富足的生活,早已没有了征战天下的热情和斗志,一开始的溃败自在情理之中。直至赞吉、努哈丁、萨拉丁等怀有整个伊斯兰世界的英雄人物出现,将整个东方伊斯兰世界的力量团结起来才最终将十字军赶出去。
这本书还让读者了解到了当时东方伊斯兰国家的政教体制、科技、军事、文化、艺术和绚烂的建筑,而不仅仅是一本叙事书而已。
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这本书只想给3星,因为视角特别多给一星。全书应该是文学传记式历史作品属于文学类,既然是文学类,我不得不说这本书阅读体验感比较差。许多书中人名地名也没有英文或法文注释,查资料十分不便。文中罗马译为“罗姆”,十分拗口。最后,即使通过了翻译,作者文字中对于历史的隐伤和拳拳爱国之心完全可以感受得到。但是整本书的反思不够深刻,我所期待的是一本如《我的应许之地》那样讲历史并且有深度民族反思的书。全书读下来略微失望,既不够深刻,行文也不算流畅,讲述历史的部分并没有一个standing point,只是一味的像流水账囫囵个写完了。总体来说没有正史的严谨,也没有主观作品的深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中引用了,许多阿拉伯/伊斯兰古代学者和历史学家的quote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仅此而已,堆砌之感过重。最后书末的大事年表,是对梳理整本书有所帮助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