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之书 读后感(3)篇
(2019-07-13 00:23:33) 读后感 -
作者: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小说集,一九七五年出版,收短篇小说十三篇,博尔赫斯写作后期的顶尖之作。面对一本页码无穷尽的“沙之书”,先开始是据为己有的幸福感,最终领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本书,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体现,象征具有无限性的宇宙、世界。人竭力突破未知,最终却体验到无限而确证自我的渺小无力。“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无限性、可能性、死亡、记忆与时间等概念哲学、玄学层面的思考蕴含在各篇当中。
沙之书 读后感 第(1)篇
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清晨,终于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博尔赫斯的这本《沙之书》。
初见名字的时候,有种茫然无措感,就这样走走停停的读下去,竟也读完了。
清晨读完的书,晚上开始写所谓书评,大脑却空空如也丝毫记不起自己读了些什么内容了。
依稀记得“另一个人”里的那一对“我”与多年后的“自我”,读的时候不禁畅想如果能与我的“自我”相见,我会跟她聊些什么?说爸爸妈妈过的怎么样?还是其他?
“沙之书”里面到处都是隐喻。书的流淌如河、如时间的流逝难以把握。整个宇宙因其未知而具有混乱的无限性,生活在宇宙里的我们这些小小的任意点渴望着突破认知的局限、时空的束缚见证无限,但最终却在体验到无限之后,因生而为人的渺小而感到无奈、痛苦、噩梦缠身。
这几乎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如梦魇般的情节吧。
哈,喝醉了的人,在这里胡言乱语的写了书评。不喜勿喷。
沙之书 读后感 第(2)篇
如果你熟悉博尔赫斯的诗集,你会发现这本短篇集就像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的镜像或是迷宫版本,其中的符号是相通的,镜子,面具,图书馆,城市,永恒与无限。。甚至短篇里的人物会不经意的吟诵两行诗集里的句子,诗里的故事里的人的经历多少呼应着博尔赫斯的生平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历史。博尔赫斯在诗集和短篇中好像显示出两种人格,诗集坦诚,直接,简朴,而小说则像是曲折深奥的迷宫。如果把诗集比作柏拉图的举着火把洞穴人,那小说就是火光在洞壁上投下的忽幽忽明的影子。读博尔赫斯的小说除了寻找字里行间的符号,更应该把整个故事或者整本书看做一个隐喻,一个关于文字和语言,人和书,有限的实体和无限的空间时间的巨大隐喻。就像读看不见的城市,不会真的读成有关城市的故事书,我们也从中看见一个关于语言和符号的隐喻,而我们也都是符号的一部分
沙之书 读后感 第(3)篇
每一篇都可以反复读,每一次也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惊奇博尔赫斯的想象力和营造氛围的能力。mn说服和争论都是白费力气,因为它不可避免的结局是我要成为我自己。由于优柔寡断、漫不经心,或者别的原因,我没有结婚,如今还是单身。我并不为孤独感到苦恼,容忍自己和自己的怪癖需要很大努力。我发现自己垂垂老矣,确凿无疑的症状是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不觉惊异,也许是因为我注意到新鲜事物也不特别新鲜,只有一些微小的变化而已。年轻时,我感怀的是傍晚、郊区和不幸;如今是市中心的早晨和宁静。被处决毕竟胜过自戕n任何旅行都属于宇宙范畴。从一个星球到另一个星球,和从这里到对面的农场并没有不同。你进入这个房间也是一种宇宙航行。”n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