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7-16 00:20:22) 读后感 -
作者:陈嘉映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既是对历史上人类求知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人之本、知识之本的追问。人类解释世界的努力,前有神话、巫术,后有哲学、科学。排除了千难万险,才抵达日心说、牛顿力学、进化论、量子物理,才使得科学成为“真理”的者。一方面人们常常反思,科学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功?人们经验着同样的世界,为什么只有欧洲产生了科学?另一方面,我们也为科学之成功付出了代价: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里,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科学果真是这个世界的全部答案吗?人们在科学道路上探索,有时竟恍然不知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在深入,还是在背离。难道果真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科学之外,还另有有求道之途? 《哲学·科学·常识》是陈嘉映站在人类认知发展前端的一次回望:回到我们探求真理的本意:我们究竟是要探索未知的领域,拓展人类认识的边界?还是要理解我们存在于其中的世界,在纷繁的人世间消解困惑,更好地生活?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300字 第(1)篇
从一开始,《哲学·科学·常识》就令我期待一些解释:哲学为何与科学不同,它能得到什么?
这不是我瞎期待。导论中——事实上,整本书都——在讲两者的不同。但导论的归纳最为集中、简明、生动:r
1.科学从原则上讲是一个集体的工作;与之对照,每个伟大的哲学家似乎都有一个独立的体系。r
2.哲学概念似乎人言人殊(如形而上学);我们只有一个物理学体系,是整个物理学在积累、在进步。r
3.书读得越古,反倒越像哲学专家;理科学生读最新的论文。r如今科学一词几乎与正确混用,这些特点让哲学不像一门求真的学问。陈嘉映直言:“如果你用科学的模式来理解哲学、要求哲学,你恐怕从一开始便是在要求一个不可能存在的东西。”r
问题自然来了:为什么不可能呢?我又该要求什么?r
而且,导论中还讲了非常丢哲学人的诈文事件。我当然期待本书为哲学做些辩护。r
应该说本书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有些非常精彩,但第八章的一个注释惹恼我了:r
此(今天的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即2011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说理》一书。——再版补注r
得,原想打五星,到这儿立马三星伺候——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r
r
算啦,说说五星的部分。r
最表层自然是文笔。陈嘉映一个段子不讲,就叫人乐不可支。文中用了些雅词,不大常见,却也不难理解,给我美的享受。可谓亦庄亦谐。不过,行文间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英式中文,太繁琐了。幸而我读的上一本书严重得多,所以基本忽略了。r
接着是些有趣的表述,或者说洞见,因为我很欣赏(由此观之,我也会被诈文忽悠)。诸如:r
若说科学是另外一种神话,那它和本来意义上的神话大不一样,不一样到了把它叫作神话对我们理解相关问题毫无补益,只会造成混乱。r
⤷何时停止比喻。r
理性态度多半是抵制理论的。……像这般把理性和理论结合在一起,并非普遍情况,而是属于希腊和西方的特例。r
⤷理性关注现世秩序,理论想象宇宙奥秘。r
与波普尔所声称的相反,证伪并不能毁灭一个理论,只有一个新的、更成功的理论才能取代旧理论。r
⤷第二回见这种说法。r
当然,必须有第五章·科学概念,让我知道中学习惯的先定义再计算并非自古有之,来由种种,读着特嗨。第六章·数学化更喜欢人,特别是“为什么是数学”这一小节中讲的“它(数学)由不具内涵的符号组成,这些由外在关系所连接的符号组成一个数学系统”,尤为引人遐思:回头看来,全书遍布它的影子。第七章零碎些,但也不错。r
r
那么,为什么不能期待哲学像科学一样?这样问,是因为哲学原本也想解释世界。文学艺术就不会被这么问,对吧。r
作者的回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历史:像科学的部分分离出来,叫科学了。另一方面是哲学本身:依赖自然语言,反思它。前者看起来像废话,但它是个很长的故事。后者……其实问反了。作者真正写了好多章的,是科学跟数学咋把世界整明白的,科学如何改写了明白or理解的意义、一步步远离常识。哲学呢,反思常识(思辨)、明述常识(“自然理解”),虽然结论相反,到底不离不弃,结果自己倒霉了。相比之下,科学真·大猪蹄子。r
(内容渐渐奇怪?)(就说自然语言太内涵了嘛~)r
而数学符号没有内涵,它们相互定义,故能承其义。这很有些道家的感觉,什么杯子中空才有用之类的。不过老子显然没往这方面想,不然《道德经》就要写成《大道的数学原理》或者《道的知性改进论》了。Anyway,这是我最喜欢本书的地方。整个第六章都很好看。r
其次感谢陈嘉映断了我的念想:r
不存在所谓的形而上学原理。所谓形而上学原理,无非是常识所蕴含的基本道理,它们由于能够诉诸我们人人共有的理解而具有普遍性。r
果然是不可能的书啊。拜拜了您嘞!r
r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300字 第(2)篇这本书作者顺着折学-科学(自然哲学)到实证科学的历史发展轨迹,把哲学与科学的的关系,他们在目标,方法上的区别,讲得透彻,而且通俗易懂。作者按照自然的理解和数学化的描述来区分(自然)哲学和实证科学,指出两者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哲学指向自然理解,目的在于将经验和概念融汇贯通,形成对世界(经验范围内的世界)的理论,这种理论,是用自然语言表述的。而科学在于发现经验范围外的规律、机制,通过假说,实验验证的方法确认真伪,目的在于发现和证实统一的“实在”的理论,而这个理论,只能用数学的形式来表述。科学的理论,很难使用自然语言来表述,也因此难以获的自然理解。在我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证科学的理论,或多或少会进入日常生活,其数学的表达方式,也会找到合适的自然语言表达。这样的情况下,科学理论也会逐渐融入日常经验,并成为哲学可以/需要解释的内容。正如作者所说,人天生寻求理解,将所感所知融合成一个前后一致的观念(世界观?人生观?)是内在的需求,不管这些所感所知,是来自日常的生活经验,还是来自科学理论的学习。而能够帮助人做到这点的,正是哲学所能。这也是研读哲学著作,进行哲学思辨的乐趣所在。
哲学·科学·常识读后感300字 第(3)篇
学富五车不等于会讲故事
哲学、科学与常识,很大的话题。被这本书的高评分吸引,花了半小时翻阅了一下,觉得实在读不下去。看到有书友说这是阐述科学与哲学关系最好的一本书,really?
你喜欢读论文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会喜欢这本书。我知道我不喜欢读论文,因为很无趣。作者对某个话题有话要说,这是创作的第一步,然而接下来就该思考,书是写给谁的?写给业内人士的?写给大众的?还是写给自己的?如果不是写给自己的,就不是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就好,更不是炫技晒学识。
我对于好书的要求是,道理很深,但是读起来有趣,而且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哲学与科学,我都不是专业人士,但我看过把这两者结合的很好的书,这一本,好像不是写给我看的。
好吧,是我要求太高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