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动的盛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18 06:04:33) 读后感 -
作者:欧内斯特·海明威
1920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
流动的盛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虚构与真实
(木生林 感言汇集)
根据本人的阅读体验,我只想阅读两本书。一本是小说,属于虚构类,可以说成是故事,它不仅仅是故事,它还包括着宗教、哲学、历史、社会、心理、文化,内涵偏向于理性;假如把这些充满理性与智慧的内涵说成是故事,归于虚构类,可以说,我一定是疯了,事实确实如此;另外一本书是散文,属于非虚构类,还可以说成是杂文、随笔与感想,它包涵着人性与情感,内涵偏向于感性。你可以认为虚构类是真实的,有时候它确实是真实的;你也可以认为非虚构类是虚构的,有时候它确实是虚构的。
阅读无论是著名的还是不知名的作家的小说,我还必须要阅读他们的散文。净是阅读小说,我会感觉不到真实。净是阅读散文,我会感觉不到虚构。在虚构中感受到真实,在真实中体验到虚构,这样,我感受到了阅读的愉悦。因为,它包含虚构与真实。
精神是虚构的,有时候感觉到它确实是存在的,肉体是真实的,有时候感觉到它确实是不存在的。
译者汤永宽(1925---2007)老先生,他的翻译代表作是《永别了,武器》,在卧病塌上,适逢海明威百年诞辰之日,译出《流动的盛宴》(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4月),时年75岁高龄,令人肃然起敬。读的是海明威的情感心路,读出的是译者汤老先生的付出心血。
回忆录还是不要写的好,不知何故总感觉到有点伤感,就好像是一个句号,而不是一个逗句。
喜欢回忆说明人将老去,来路长而归路短。
汤永宽语录:“但回忆录是人们自己感到生命已临近终点时对自己的一次扫描、一个回顾和总结。这对海明威也不例外。”
喝酒是让人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来回晃荡的跳板,保持生命的感受,模糊生活的意义。存在的压力在喝酒中变得瞬间的遥远。吸毒、嗑药、喝酒会令人的理智缺位,也许只是喝酒在感性中还有点理智在醒着。
作家的生活琐碎、艰辛,甚至于不堪、荒诞,他们把深邃的思想、痛苦的生活、闪光的描述、探索的生命贡献给读者,我们往往会说写作来源于生活。其实,写作构筑了作家的生命,我想,却不是生命赋予了作家的写作,倒过来说,写作是作家的生活、生命。
对于作家而言,除非死亡,其它任何什么东西都无法替代,写作是他的生命,他是为写作而生的。
作家由于写作的秉赋而生就一双具有洞察力的眼睛,捕捉到人性与事物瞬间或细微之处,一句简洁而精明的言语便令人感觉到某种闪烁的思想与震慑的力量。
说实话,我们是生活在虚构与真实之间。金钱是摸得着的,情感是摸不着的,我们往往会认为金钱是真实的,情感是虚构的,或者说,没有真实的金钱就没有虚构的情感。我们在阅读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时会读出相反的意思,金钱是虚构的,情感是真实的,虽然说虚构的金钱是真实的情感的基础,换句话说,没有虚构就没有真实。虚构会令人更加懂得珍惜真实。
真实体验到真实感,虚构体验到虚构感,这个是人生道理;真实体验到虚构感,虚构体验到真实感,这个是人生哲理。
电影《迫降航班》说的是威特克机长挽救一次飞行事故,他冷静而果断驾机迫降的结果,使得机上102人员中96人生还。事实的确是飞机的原因,事故调查中发现机长血样里含有酒精以及过量的可卡因,在律师以及航空公司的帮助下,他完全可以隐瞒真相,维护他的形象而成为美国英雄。但是,他为此付出十二年牢狱之灾的代价,用真实狠狠地给了虚构一记响亮的耳光。在我的心目里,他无愧为真实的英雄。
不想生活在撒谎中,但又生活在撒谎中。撒谎成全了你,撒谎又毁了你。不撒谎是具备勇气与担当的,并为之付出代价。当你不在撒谎时,天地间的风景才会感受到真实而美好,也许多少会蕴含着凄楚,但这个凄楚的感受也是真实的。
并不是任何真实的东西都可以用来虚构的。也并不是任何虚构的东西都可以认为是真实的。
真实的感受才是我们的灵魂所需要的。
2018.10.25
流动的盛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流动的盛宴》读后
对于一个好吃的鸡蛋,本没必要去深入了解下它的母鸡的。本书篇幅不长,文字也朴实凝练,但我仍有很大部分没读太懂,加上海明威名气实在太大,我不得不百度一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结合百度到的东西和个人的读书感受,我从城市与人角度来说说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海明威在巴黎那段时间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即使是一战的战胜国也很难说当时的法国有多好,作者也多次写到贫穷和饥饿,那是什么让作者四十年后还对巴黎念念不忘呢?我的理解是作者的青春以及青春那段岁月陪伴他的人。先说青春,我一直认为处在青春的时候人是最“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而青春离开的时候,它又是一个人最值得怀念的。所以对于不同的人,他可以说沈阳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北海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又或者兰州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当然这些都取决于青春在什么地方。2013年我去杭州玩,一个高中同学在浙大读研,我去看她。记得当时我问她毕业后想去哪工作,她说要么回家要么去石家庄工作,当时我震惊了,回家可以理解,但是去石家庄工作完全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在我的印象中石家庄又乱又差,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浙大硕士即使不去北上广,杭州也绝对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后来她说好多朋友在石家庄,我一想也是,她本科在石家庄读的,她一生中最美好的那几年都在石家庄度过,甚至也可能有她或朦胧或已过去的爱情。再来看看人,爱一座城,很少是单纯的喜欢,没有凭借,何以寄托,常去的咖啡馆、每一条走过的大街、那时的哈德莉,哈德莉是海明威的第一任妻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海明威对大多数朋友都比较苛责,但是文中对哈德莉还是相当温柔的,结了四次婚的海明威晚年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哈德莉,自杀前,他感慨要是自己只爱一个人的时候死掉就好了。对海明威来说,巴黎从来不仅是“半夜醒来发现窗子都开着,月光照在高耸的建筑的屋顶上”,更多的是“月光照在她脸上,她睡着正香”。
这里我还想说说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这一节。一方面应该说读到这里我才开始有点懂,并且我打算读一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另一方面这里说到了司各特与姗尔达的婚姻,我暗自揣测,有婚姻就有婚姻的对比,可能是要通过对比,作者想说些什么,本书中前面部分司各特完全是被爱情耽误了的伟大作家形象,划线评论部分也对司各特有表达了类似“谁用心谁就输了”的论调。后来姗尔达精神错乱了,可能是司各特尺寸太小,精神和肉体不能统一,他们在追求什么?哪个更重要?谁用心更多?谁又输了?可能这里只是单纯的回忆,而我诛心的认为这里有作者本身的影射和辩解:司各特只睡过姗尔达一个女人,姗尔达没有幸福,司各特也没有,在一起只是互相折磨。我这条路没走好,相反的路也未必是最优的,这种自我安慰,在实质上到底能起多大作用,也只有经历过的人自己知道了。
流动的盛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从欧内斯特这本书中获得启发还是蛮多的。n在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遇到了困难。我们每当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其实在一开始读书的时候要逐渐的摸清楚作者的表达方式,这样有利于你更好的理解文章,当你遇到一些作者的表达和你自己的表达或者理解方式相契合的书籍的时候,你会很快的进入一个好的阅读状态,享受作者的语言给你带来的丰富内容与熏陶。而翁内斯特的语言显然与我的理解和表述方式都大相径庭,所以我一直凭借着外界对他的评价而没有过早的放弃这本书,当然,还好我没放弃,在阅读了这本书的一半以后,我才渐渐的领略到了海明威写作的格特点,以及可以在他的语言中逐渐获得某种审美的享受了。n我时刻从他的语言中搜索有关巴黎的蛛丝马迹,而他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白天的咖啡馆,夜晚的酒馆,还有黑夜与白天之间的巴黎的街巷,拼凑了,巴黎生活的基本面貌。多少要认识一两个上流社会的贵族,与有趣的陌生人闲聊,文人们的聚会,常规的度假旅行…nn海明威写的随意自然,即使如此之随意,就像他自己说的,会自我校正底稿,反复修改,他的文字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读起来有一种工整的美感,即使是从对食物的描写笔锋一转就了对服务生或者餐桌上的人的描写,有点笔随眼转,笔跟心走的感觉,由于他把每个部分都处理的干干净净,不拖泥带水,文章的形式美就达到了。n他写妻子时的情绪还没有他写司各特时热烈、投入。我有理由猜测,相对于爱情,欧内斯特更理解友情,爱情对他来说太模糊了,或者年轻时的他还不懂爱情。就因为他在文章里写司格特的时候情绪大敞,心理与行为活动都很丰富,一副“我懂你的意思”的模样。而写自己的伴侣的时候,大篇幅的描述同床异梦…nn读20多岁去巴黎的海明威,同时让我思考了自己人生的轨迹。青年穷困,但有梦想,远离安稳的故乡,义无反顾的去往可以做梦的城市,在那里一天一天的种下我们的希望,浇水、施肥,我们坚信会有花开,会有果食,到时候不要忘了点一瓶威士忌,那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