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美丽新世界(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2000字(3)篇

(2019-07-19 06:05:06) 读后感

美丽新世界(译文名著精选)

作者:奥尔德斯·赫胥黎

这是一部寓言作品,展现了赫胥黎眼中的人类社会的未来图景:通过有效的科学和心理工程,人类从遗传和基因上就已经被先天设计为各种等级的社会成员,完全沦为驯顺的机器,个性和自由被扼杀,文学艺术濒于毁灭。继《美丽新世界》这部寓言小说杰作之后,赫胥黎又于一九五八年出版了论著《重返美丽新世界》,在这部雄辩的作品中,作者运用其丰富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知识,比较了现代社会与他在《美丽新世界》中所构想的寓言性图景的方方面面,像人口过剩、宣传和洗脑以及化学劝诱等,认为他早年悲观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本书将赫胥黎这两部最经典的名著全部收入。

美丽新世界(译文名著精选)在线阅读地址

美丽新世界(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读《美丽新世界》有感

福特纪元年632年(即遥远的未来2532年),人类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三十四层的建筑只是低矮的楼房;南极北极是度假圣地;出行坐的士直升机;公寓楼顶是停机坪……这个世界没有宗教,没有艺术,人们没有父母,公民由国家的“生育与培育中心”培育,婴儿被盛在漂亮干净的实验室的瓶子里,(我们有很多关于母亲的颂歌,但他们感恩的对象是瓶子,万千人歌颂瓶子的场景真的好笑)。“父亲”和“母亲”是带有猥亵意味的词,“胎生”被认为是肮脏的。波卡诺夫斯基流程是稳定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这个流程可以大规模生产数以百万计的多胞胎。世界上二十亿人只有一万个名字(平均20万人共用一个名字),七八百个男男女女却只有十几张不同的面孔和十几副不同的身材。(这样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前几天我才讲了《Will People Have Robot ?》这一课,讲到未来每户人家都会拥有机器人,那个场景怎么也比不上赫胥黎描绘的壮观啊!批量生产人?这样人跟机器有什么区别?)人被培育成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的人穿不同颜色的衣服加以区分。他们不仅外表上有区别,意识也会接受培训以认同他们的身体感受。当人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一旦接触书本和鲜花就会遭受电击,经过几百次的重复教育让他们一辈子对书本和鲜花避之唯恐不及。这里的人各司其职,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世界和平人心安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无数次出现在他们的睡眠教育里。人们每天都可以得到一种叫“苏摩”的药品。“一克苏摩解千愁”,只要他们感到哪怕一丁点的烦躁,难过,痛苦或者恐惧,就可以马上服下这种药物,这样顿时就会飘飘然进入一个绝对美好的世界。人们不会生病,也不会衰老(严格的说只是样貌不会衰老而身体器官会)所以哪怕六七十岁看起来还是很年轻。他们被灌输的思想是:“今朝及时须行乐,莫待明日空蹉跎”,在这个世界里的每个人都无忧无虑,很“快乐”。

新世界的主宰者认为当个体感知时,集体就会动摇,所以这样的社会是排斥孤独的,那些喜欢独自行动的人会被孤立,人们对孤独的人很残忍。我们都知道,孤独的人大多是与众不同的,好的东西和有深度的东西不都是孤独的产物吗?想起了《乌合之众》里写的,群体是不需要智商的,群体不需要思考,有情绪就够了。当然啊,思考是个体独立的事!主宰者最怕人民思考,这是会危害社会稳定(他们的统治)的。书中的主人公伯纳德是一个身体有些许缺陷的人,他自卑,孤僻,行为古怪。他的挚友赫姆霍兹和后来在野人区遇到的“野人“约翰都是内心孤独的人,所以他们走到了一起。但可笑的是,这个所谓的”美丽新世界“在野人看来,其实是道德败坏,肮脏不堪和泯灭人性的。他试图对民众说出真相,却被他们野兽般的愚昧激怒了——“他开始羞辱这些原本想要拯救的人。但这些侮辱根本无法穿透他们厚厚的愚昧的硬壳。他们一脸茫然地盯着他,眼睛里带着迟钝而阴郁的怨恨”。从小受到的教育已经根深蒂固,反抗传统的人固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接下来野人近似癫狂的举动,(他抢过箱子里一罐罐的苏摩把它们狠狠砸碎)引出了主宰者震撼心灵的谈话。回想起乔治·奥威尔《1984》里,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被思想警察用各种刑具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情节,野人他们受到的惩罚轻多了。但在精神上,都是哀莫大于心死,可悲啊!

同样是反乌托邦小说,同样是极权主义,看《1984》的时候会特别紧张,压抑,恐惧不安,即使看完了心里也会难受一段时间。《1984》里人们被严格监视,不仅要时刻提防思想警察同时还害怕被身边亲近的人举报。新世界里人们有人身自由,但精神却被奴役。这里面的许多场景都让我联想到了《机器人总动员》(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公元2700年的故事,那时的地球已不适合人类居住,人们住在宇宙飞船,机器人成为最主要的劳动生产力,人类不用工作却衣食无忧,生活安逸。),气氛比较轻松,脑洞大开,里面的人物很鲜活,各种传统观念和现实的碰撞让人看得很过瘾,里面很多场景的描写也令人瞠目,引人深思。(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时间是1931年!太厉害了吧!)

故事最后,野人想通过肉体的痛苦来缓解内心的矛盾挣扎和绝望无助,他歇斯里地呐喊的那段话萦绕在我脑海久久不去:“我不要舒适。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美好,我要罪恶。“人人都有追求幸福和不幸的权利,虽然人人都不希望不幸降临在自己身上,可是,拥有不幸的权利也是幸福的啊。(在这里顺便推荐一下奇葩说第5季20期,这一期的论点是:有一瓶可以消除悲伤的忘情水,你要不要喝?)无“悲”如何知“欢”?没有经历黑暗便不会向往光明;没有离别怎知相聚不易?没有病痛何来健康可贵?史铁生在《病隙碎笔》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不是苟活苟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可是啊,新世界里的人们都像婴儿,没有半点忍受悲伤承受痛苦的能力,只要一有不快乐就会服用苏摩,把自己麻醉,他们害怕痛苦害怕思考,于是服下药物甘愿被奴役。史铁生还说过:“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 可惜啊,这个美丽的新世界不允许“我”的存在,没有个体只有集体。人们没有家没有父母没有关系长久的恋人,没有一切感情,只有战战兢兢地活着。这个世界真的美丽吗?对我来说是世界末日吧!(居然没有书!!!)热爱莎士比亚的野人问主宰者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能有书,主宰者答:“因为我们的世界与《奥赛罗》的世界并不一样。没有钢铁你怎么能造出汽车呢?——没有社会的动荡,你就写不出悲剧。如今的世界很太平,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会想要得到无法企及的东西。他们享受着富裕与安宁,没有病痛,不会害怕死亡。他们很幸福,不知道激情与年老为何物,他们不会受到父母的干预。他们没有感情深厚的妻子、孩子或爱人。他们所接受的培育使得他们不由自主地表现出应有的行为,就算出了什么岔子,还有苏摩呢。” 

就算那个世界没有忧愁,娱乐至死,我喜欢的还是这个有烟火的人间,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滚滚红尘,这里人们爱得美好痛得真切。比起苏摩,我们更需要和渴望的是家,是坚实温暖的亲情,忠诚可贵的友情和刻骨铭心的爱情!

美丽新世界(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在看完《美丽新世界》正文之后想重点聊一聊“野人”所代表的意向,但赫胥黎在文末的论文探讨的书中对文明社会的设定更加引人入胜,不配最后的这篇论文一起吃这本小说是不完整的,通过论文这篇故事不再是单纯的反乌托邦小说,而是赫胥黎从极端人口论对未来世界的预言。从论文和故事中对赫胥黎秉持的怀疑论思想可见一斑,人口爆炸到心理控制都是假设出最极端的条件再进行社会学方面的推想。再将目光回到正文,莱妮娜代表的是新世界中被彻底洗脑的臣服者,用赫胥黎的比喻来说便是将自由献于独裁者脚下的渡渡鸟(然而放弃自由的权利甚至可以回溯到出瓶之前)。无意识洗脑、基因控制、环境控制等综合因素组成了一条完美的控制链。但若说书中独裁者的统治链多少存在小说情节性的过度极端化,但娱乐至死的生活态度对本世纪不断向未来进发的人们来说却是残酷的现实主义。大众可能不会再为面包向独裁者献出自由,而会为娱乐向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五体投地的朝拜。赫胥黎没有料到的是现代社会的苏摩不再是内服的至幻神药,而是外用的电子产品。细想之下两者皆有异曲同工之处——立时进入另一个虚拟感官世界。On the other hand,我也不同意野人的存在是完全树立了崇高与堕落的对比,反而我认为野人的行为也是赫胥黎用来讽刺纯粹清教徒刻奇的手法。从要求完成十二样丰功伟绩的形式来赢取美人芳心到鞭打自己无意义的自苦,清教徒对净化精神的理解完全是无意义地形式主义。综上,美丽新世界与1984的两种世界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美丽新世界中的架构起的整个世界观更令人毛骨悚然的原因是,比起“老大哥在看你”的极端极权,一个由苏摩控制的完美社会更容易实现,甚至已经悄然实现了。

美丽新世界(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美丽新世界,一个非常恐怖的寓言。其最为恐怖之处在于,其中描绘的是完全可能并且非常合理的未来。消费,消费,消费,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生活被塑造成好像能够通过购买和消费,满足物质享受,从而获得全部的精神欢愉——这个模样。于是,开始茫茫然工作,赚钱,剁手,追逐着看起来精致华美的“高配人生”。是不是有些相似?只是还没走到睡眠教育那一头的极端,只是还停留在利用社会文化来定义“幸福感”的初级阶段,以此麻痹社会成员的独立思想,把他们捆绑在各自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而实现长久的稳定的统治和管理。作者后补的《重返美丽新世界》当中叙述的许多社会现象、经济问题,以及各种“预言”,基本都得到了一一印证。有点恐怖啊。当生产力继续发展和进步,当人们全部的空闲时间都将被消费的欢愉所充斥,娱乐至死,孤独不再,人们“普遍幸福”能够得以实现,我们是不是就走向了美丽新世界?但是啊,但是,“人生……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n不过话又说回来,那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呢?如果不是世俗推崇的功成名就,甚至不是平静淡然的日常“小确幸”,难道,真是野人的“选择痛苦的自由”?n嗯,有点迷啊,不是吗?n美丽新世界。唉。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