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剑恩仇录(全两册)(纯文字新修版)读后感600字(3)篇
(2019-07-20 06:05:07) 读后感 -
作者:金庸
《书剑恩仇录》是一部讲述清乾隆年间红花会群雄在年轻总舵主陈家洛的率领下,反清复明的故事。清朝大臣陈世倌之子、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获悉一个惊天秘密:当朝皇帝乾隆竟是他胞兄。乾隆下江南,兄弟相见,陈家洛以兄弟之情、民族大义力劝乾隆恢复汉室江山,乾隆虚与委蛇,假意答应,一张暗藏杀机的大网却在慢慢撒开……《书剑恩仇录》一书中描写了仁人志士对生命的坚忍、对使命的执著,虽屡遭失败,却不掩人性的光辉。
书剑恩仇录(全两册)(纯文字新修版)读后感600字 第(1)篇
粗读《书剑恩仇录》,确如金老前辈所说,稚嫩得很,可一想这是他第一部长篇,能写出这众多人物的性格和事件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是后期修改增加的最后一章太过鸡肋,“主旋律”太强,有点牵强的为穆斯林“正名”之疑。就像一个披了陈家洛皮的穆斯林在教化民众,虽经历大喜大悲、生生死死,但这性格变化也确实太大。
主线陈家洛知晓身世,与乾隆斗智斗勇,后来达成“不平等联盟”,期间弯弯绕绕,陈家洛的性格鲜明、“理想主义”太过,又为了光复汉室而一度退让,甚至负了红花会众兄弟和霍青桐姐妹,看到后面真心让人愤怒又无力。
不在平等位置上,何谈共谋大事?至多不过为臣为奴,上尽辅佐之才,下展安民之能,但是宏图能否实现还是未知,因为已经丧失了话语权。但作为人来说,陈家洛没什么好指责的,因为人有七情六欲,他也不能幸免,人常有侥幸心理,凡事未至绝境总会往好处想,包括看待人心亦是如此;但是作为首领来说,他确实不称职,很多时候没有统筹全局的眼界和胸襟,做决断太儿女情长,考虑事情一味凭己好恶,有时候还会逞英雄,抛却身上重担,包括投靠清朝,也是一己之愿,从不顾会不会寒了兄弟之心。
但是想来金庸先生写这部书也不是为了让我们看一个江湖帮会首领如何英雄情长,从一开始陈家洛就不是一个完人,相反他只是个空有一身武艺却缺少江湖经验的少儿郎,他身上的担子是被形势所迫,一点点加重,直到成为一副锲在骨血里的枷锁,他一直在寻求自我认同,逼迫自己的风流才情融入侠之大者,成为被儒墨之家认同的英雄,凡事以大局为重,这是他的成长与碰壁失败之路,读来更令人可感可叹!当然他也有逃避的一面,在个人性格与大局矛盾冲突之时,他选择退避,希望时间能给出解决的办法,如后半部分他理不清自己究竟爱的是霍青桐还是她妹妹时,就用前人的未退匈奴,何以为家之言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先抛下这些儿女情长,先立业干正事,可他这样的避而不解决,却是害了两位青春女子的一生啊,英雄等得起,三四十立了之后还是好儿郎,但古代女子二三十就永不复豆蔻年华,容颜枯萎,情爱无期,何其残忍!
对于陈家洛而已,香香公主是他的理想情人,应该是每个男子心中天使般的女子,不谙世事,心地纯良,天真可爱,事事依附于他,全心全意的相随,美好得如初生的婴孩,全不知人世险恶,让人想要一生一世守护。而霍青桐则如灵魂伴侣,让人又敬又爱,能在事业上比肩而立,又能互通情意,只是偶尔失了女子柔美,因为她不一味弱不禁风,相比香香公主,他在霍青桐身边自己的大男子和英雄主义便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因此会移情香香公主,却又难以舍去霍青桐。
陈家洛的身上有很多缺点,可也是世人的一面镜子,里面或许有我们的影子。他不教我们什么大道理,也不让我们通过本书获得爽感,只是让我们体悟一人的爱恨情仇,或挣扎或反复,总有那么一点,会令人感慨丛生。虽然很多人批评说陈家洛等人(包括陆菲青)太妇人之仁,总是玩“擒曹放曹”的戏码,虽然我也气愤,但反思了一下,觉得这样的气度也是难得,若是我们得一死敌,怕是巴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这样说到底是只为一己之快,而他们几次放张召重,虽然得到的未必是好报,但已不负己普救众生之心,担得起一声英雄!毕竟很多时候我们行好事,不一定得好报,但这远远不是我们不行好事的原因。当然他们吊死在张召重这颗扶不起的树上未免不智,但也是为了情义所累,这方是人性啊。
以下摘录书友的一段评说:“在金庸其他作品中看到类似歌功颂德或自我吹嘘的话,我会觉得恶心,但是陈家洛说这些,让人有些心疼,为了那个不切实际的宏伟目标,不得不溜须拍马,虚与委蛇,主动将自己的尊严双手奉上,供人消遣。”感同身受,他也只是活在理想世界中,然后希望现实世界能够通过自己努力一步步变好,只是结局终究太让人心疼,失了“事业”,断了情缘,不过当香香公主用生命为他示警,魂归天国后,我觉得他虽悲切,应该心中也了了一桩大事,毕竟他终究是逃开了这两难的选择题,眼下只有霍青桐陪伴他了。
若为义字,遇着陈家洛实乃我辈之幸;
若为情字,遇着陈家洛则是我辈之祸。
然而,各人自有各人的际遇,不能反之,唯有受之。
书剑恩仇录(全两册)(纯文字新修版)读后感600字 第(2)篇
此书有仿水浒的嫌疑,不过远未臻水浒之境界,群雄黯然无色,无鲜明的性格特色。倒是乾隆、张昭重、霍青桐、香香公主等人刻画得栩栩如生。乾隆的深沉、张昭重的阴狠、霍青桐的外刚内柔、香香公主的外柔内刚都让人难以忘怀。书末陈家洛题写香冢的小词尤为感人:「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悲恻动人,不忍卒读。此词乃是北京陶然亭内香冢的碑文,非金庸原创,然嵌诸此处有若浑然天成。清末民初诗人杨云史曾根据香妃的传说写了一首长篇歌行《天山曲》,煌煌巨制,深婉低徊,传诵一时。而我却认为这首四十五字的小词抵得过两千多字的《天山曲》。陈家洛智小而谋大,注定成不了事。他也不是一个好男人,却有幸碰上了两个绝代好女人,根据《飞狐外传》的些许暗示,霍青桐最终和他是走在了一起。
书剑恩仇录(全两册)(纯文字新修版)读后感600字 第(3)篇
时隔十多年,再次重读金庸小说,感受很不一样。
小学五年级时以每周一部小说的速度读完了金庸的所有小说。现在再也没有当初的阅读热情了,一周也远不足以看完一部小说。更多还是因为小说本身的内容很难再引起太多兴趣了。
书剑恩仇录大量场景在杭州,武林门、狮峰、读来很有亲近之感。但除此之外,确实不能再带来太多感觉了。读时总觉得各个角色都脑回路都非常清奇(正好同事在读射雕也有类似感觉),比如正面角色总是各种奇怪的理由放过对手、各种奇怪的理由优柔寡断;反面角色有时猛的不行有时瞬间智商掉线;等等。可能随着阅历的积累对各种逻辑的要求更严苛了,也可能是我终于不再适合看武侠小说了。
但,无论现在是什么阅读体验,依然还是无比怀念当年疯狂迷恋金庸的岁月啊,带来了多少快乐充实的时光。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