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2000字(3)篇

(2019-07-22 00:20:22) 读后感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

作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

本书首版于1923年。1922—1923年间西登游历中国时积极投身社交活动,采访了末代皇后婉容、民国总统黎元洪及其夫人、寓居上海的宋庆龄等众多社会名流。她还有幸参加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还在宋庆龄、宋美龄的陪同下,参观了纺织厂,给我们留下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和29篇采访札记。附录40多张晚清贵族女性照片选自1908年出版的《清国杂观》,均为难得一见的影像资料。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在线阅读地址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美国女记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曾于20世纪20年代曾游历过日本、中国、印度支那、埃及和拉丁美洲等地,均留下了许多详细真实的记录。 

本书首版于1924年,主要描写了作者在1922—1923年间与中国社会各界名流(主要为王公贵族家眷)的交往,以女性视角真实刻画了当时中国上流社会进步妇女新形象,包括皇后、总统夫人、福晋、格格、女权主义者、女慈善家、女医生、女法官,女教师,女学生等。尤其珍贵的是书中保留了80余张一个世纪之前当时上流社会女性的签名及照片,对于我们重温中断一个世纪的旧中国上流社会贵族精英的记忆不无裨益。

更喜欢这本书原来的书名——《中国灯笼》,灯笼又称灯彩,它既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又是旧时东方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日用品。在旧中国,上至紫禁城的大殿,下至穷人老百姓的棚屋,都少不了灯笼的影子。这些低悬的滚圆发光的东西不仅仅用来照明,更表达了主人或隆重或简约的待客之道,以光明向来宾致以亲切吉祥的问候,满载浓浓的东方仪式感。这暗夜中四处摇曳的光明使者,给旧时每个到过东方的西方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又或许,作者心中那念念不忘的一盏盏灯笼,原是书中那一个个明艳俊秀、淑贤雅韵的东方女子罢,唯有她们,在旧世纪中国暗幽的背色里摇曳绽放出一团团默默脉脉的暖光。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西洋镜,一种民间的游戏器具,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匣子上放有放大镜,根据光学原理要暗箱操作可以看放大的画面。 因为最初画片多是西洋画,所以叫西洋镜。本书取名是否有片面之嫌,一个西方记者对中国的一瞥,不过书中前半部分的描述确实让我们如同看了西洋景,作为身份特殊的的西方人,客观也许准确的描述了一些背后的故事,是我们从教科书中看不到的事实,包括皇帝大婚,军阀混战,对当时的历史人物带有尊重的态度,进行了描述,颠覆了我们对他们的认知,也是基于此,我才坚持把全书看完,期待后面会有不同的视角,读完后,没有惊喜,不管怎么说,钦佩她的胆识和勇气,在那样的一个局面,深入上层下入民间,也是有着记者的责任感。最后再说些额外的感觉,作者是个中国通,如果不是翻译后续给添加的一些典故和故事,在20年代,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甚少,更不要说中国的文化,文章中好几处,有谚语歇后语,比如说肩膀上吃饭的家伙,指脑袋等等,甚至还知道阿里巴巴的故事,看来也是个有文化修养的记者。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西洋镜,一种民间的游戏器具,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匣子上放有放大镜,根据光学原理要暗箱操作可以看放大的画面。 因为最初画片多是西洋画,所以叫西洋镜。本书取名是否有片面之嫌,一个西方记者对中国的一瞥,不过书中前半部分的描述确实让我们如同看了西洋景,作为身份特殊的的西方人,客观也许准确的描述了一些背后的故事,是我们从教科书中看不到的事实,包括皇帝大婚,军阀混战,对当时的历史人物带有尊重的态度,进行了描述,颠覆了我们对他们的认知,也是基于此,我才坚持把全书看完,期待后面会有不同的视角,读完后,没有惊喜,不管怎么说,钦佩她的胆识和勇气,在那样的一个局面,深入上层下入民间,也是有着记者的责任感。最后再说些额外的感觉,作者是个中国通,如果不是翻译后续给添加的一些典故和故事,在20年代,西方对中国的了解甚少,更不要说中国的文化,文章中好几处,有谚语歇后语,比如说肩膀上吃饭的家伙,指脑袋等等,甚至还知道阿里巴巴的故事,看来也是个有文化修养的记者。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