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忏悔录(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7-22 00:20:53) 读后感 -
作者:让·雅克·卢梭
卢梭的《忏悔录》堪称整个西方文学史甚或文化史上最著名的自传作品,是卢梭在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与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具有同样经典的地位,对后世直至今天都有深远的影响。本书是作者晚年处于悲惨地时的悲愤自省、呕心沥血之作。整个自传是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主题是想通过自己历经坎坷的一生反映社会对人的残害和压迫。卢梭满怀感情地讲述自己的“本性善良”,古代历史人物又赋予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会环境的恶浊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平等,却使他受到了侵染和损害。卢梭历数他孩提时代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入世后社会对他的虐待和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与不公……
忏悔录(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300字 第(1)篇
卢梭的生平经历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因难产而去世,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宠儿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
1750年卢梭对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因此成为巴黎名人。在这篇论文里面卢梭主张,从道德的观点来看,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并无益处。
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
朋友与敌人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休谟。
性虐待及露体狂卢梭除了开创政治学说外,他的私人生活亦成为性研究的对象。他在《忏悔录》里曾提及,8岁时受到女教师兰贝尔斯的鞭罚,带来的“肉欲的快感”,“正是这种惩罚注定了我终生的趣味、欲望和感情”。年长后,卢梭钟情年轻少女,一心渴望着她们的鞭打。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头,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曾说深知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为,但每次做时总会带来无比的性满足,他最终被一名男子捉拿。
死于穷困潦倒1768年8月29日,卢梭与同居了25年的女仆瓦瑟在布戈市结婚,此前他们生有5个孩子,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
就让他开篇说的那样。
”我正在从事一项前无先例而且今后也不会有人仿效的
他描绘了自己的一个肖像画,他敢于把真实的自己淋漓尽致的展现给世人,是非功过让后人自己评价,在书中,他展现了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优点。在我看来,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在这部名著中,卢梭很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经历,包括小时候偷盗、裸露癖、手淫以及与众多女人的性滥交过程。他能够反思自己,但人性之中谁没有这些东西啊?我们就一定比他高尚吗?我们能够在老的时候,如果有机会回顾自己一生的话,能比他做得更好吗?所以这部作品真的真,我有幸能做到这个人的作品,也会影响我的一生。但这也是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它能够通过自己的角度去反应整个人生之中,自己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人无完人,金无足金。也正是这样他才把自已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世人。
上册絮絮叨叨,感觉就像一个老年人在教导他的孙子一样,或者在说他年轻的事情的,不断的说。下册确实比上册写得好一些,深刻剖析自己的内心,坦诚地告知一切,不断追求正义,善良,在最绝望的环境中也不丧失追求美好的能力。作者一直说自己懦弱羞怯笨嘴拙舌,但敢于这样直面自己的内心已经是一种勇敢,能在被施以迫害时不放弃不妥协已经是一种坚强。
而且他也把自己的一些观点穿插到这本书之中,这样,这本书读起来更加的有趣味。而且卢梭的前半生感觉真的是碌碌无为,居无定所,没有一个名义上的妻子,而且还被上层阶级排斥,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但真正的英雄,只有在苦难中成长,才能拥有精致的作品。
忏悔录(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300字 第(2)篇
看完这本书,你就会深切感觉到,卢梭这个人站在你的面前,而不是一个已经作古近300年的历史人物。他的善良、敏感、单纯、木讷、智慧跃然纸上。大概他诠释了什么叫大智若愚。看起来是迂腐而呆板的,像个文弱书生,但是他睿智的思想闪耀着万丈光芒,沉浸在他的传世名著之中,永远为后世景仰,成为西方世界自由、进步的伟大力量。r
他的绝对真诚令人钦佩,在那个年代就能摒弃歌功颂德为自己立传的可鄙念头,完全真实地记录自己,没有一丝遮掩。因为他崇尚绝对的自由,没有什么可以阻碍他内心真实的忏悔,因为不想做不真诚的人,不想违背自己的道德原则。r
r
他绝世独立的骨骼浩气长存,即使遭受万般诋毁,即使流连失所,即使生活清贫,也不改初心,绝对坚守内心的法则。r
r
众多伟人的私生活总有些许不堪。跟瓦朗夫人亦师亦友、亦妻亦子的关系也就算了,最为人诟病的就是抛弃自己5个孩子,任由他们在孤儿院长大,没有承担任何做父亲的责任,令人唏嘘。这难道是为了贯彻《爱弥儿》之中表达出来的儿童教育理念?儿童要让他们自然地生长,不给他们任何干预?可惜《忏悔录》里对这件事没有任何忏悔,或许他真的发自内心这么认为的吧。
忏悔录(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300字 第(3)篇
这本书读的断断续续,读了电子档开头以后去读了纸质的书,好在今天终于把它看完了,中间有好多次不想再读下去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里面大段大段琐碎的日常以及一些笔者记忆里的平常的没有什么起伏的事迹,可是这本因为是回忆录,所写的也是以前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不就是平常的么。
读完,触摸到了一个平凡而真实的人物。卢梭也曾因为一些生活里面的鸡毛蒜皮而斤斤计较,而寻求朋友们的认同,他也会在意自己的外表,也会因为一份年金而紧张,也做过一些调皮的“坏事”,也曾因为歉疚而不安。
读到后面部分的时候,我一度以为他有点被迫害妄想症,总是觉得别人会来伤害他。那些大段大段的别人会来伤害他说他坏话的描写,很琐碎。读起来提不起什么兴趣。但可能也是上层社会里面人类的复杂吧,还有人言可畏,名声的可怕。
笔者是矛盾的,他既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说法,然而在自己打定注意以后又那么坚定地执行自己的想法。
里面最让我有感触的是那段关于他觉得生活里面没有知心人的描写,于是他自己勾画出拥有所有美好品质的朋友来陪伴。孤独却有所寄托。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