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罪与罚(译文名著精选) 读后感(3)篇

(2019-07-23 00:24:33) 读后感

罪与罚(译文名著精选)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罪与罚(译文名著精选)在线阅读地址

罪与罚(译文名著精选) 读后感 第(1)篇


1、陀思妥耶夫斯基没有杀过人,却能把杀人过程及前后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很可怕的。我不认为现实中的杀人犯能敏感地体会到主人公的那些心理,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能将这整个心理过程一刀一刀剖出来给人看,他的手法很粗野,很残酷,但又很有启发性。怪不得尼采说,“我只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才学到一点心理学。”作家不一定会有笔下的经历,但一定要有那种经验,即便那只是想象中的或心理上的体验,于是有人在现实中杀人,有人则在文本中杀人。

2、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除了因为现实原因杀人外,他还被一种异端邪说所蛊惑,该邪说将人分为两类不同的群体,绝大部分人是庸俗、懦弱、从众的,只有一小部分是才智超群且胆识过人的,而这一小部分人为了更高更远大的目标,可以不顾道德、法律和规则的束缚为所欲为。于是,主人公杀了一个恶毒的老太婆,打算夺走她的钱,然后再一展宏图,做一百件好事来弥补。可是他的理论破产了,他发现自己并不是那类敢于跨过一切障碍的超人,最后在道德拷问和心理折磨下,他选择去自首。主人公的这种理论固然荒谬,可历史上却有不少功勋卓著的人就是这样子的,只不过这些人成功了,有了更大的历史成就,换来了无数赞誉。最终失败的主人公自有法律机构去惩罚,但那些历史人物又有谁去审判?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这种理论很容易让人想到尼采的超人学说和《宗教大法官》中的红衣主教,这不是简单的成王败寇的逻辑,它指涉的是权力,也关乎一些更深的哲学命题,比如,强者为了一个所谓的远大目标,是否有权利为弱者做决定?如果可以,这个权利能有多大?还有,如果杀死一个恶人可以拯救十个人,那么应不应该杀?谁可以去杀?如果一个人好吃懒做、无耻下作,于社会毫无益处,那能不能把他的权利剥夺?而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有一些负面的想法,觉得这个人不如死了好。这就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阴影,它存在于刁蛮任性的孩子中,存在于目空一切的理想青年中,存在于每一个高傲自大的头脑里。《宗教大法官》以自由泛滥后可怕的全人类图景来责问基督,《罪与罚》则从个人层面上揭示自由的恶果。

3、1889年,尼采在街上看到一只正被鞭打的马,不知为何他突然发狂似的跑上前去抱着马儿痛哭,自此之后他就疯了。尼采“都灵之马”的传说与小说中主人公的一个梦十分相似,要是真有这件事,尼采在那一刻是否想到了《罪与罚》中那个奇怪的梦?

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我认为这个梦是解开他性格中另一面的重要象征。很显然主人公是个骄傲自大、冷漠而残酷的人,但奇怪的是,他在杀人后并没有取走现金,而是只拿了一些珠宝首饰,并且从始至终都没用过这些东西。他本有机会逃跑,可他没有这么做,这也有牵念家人的缘故,但同时也可看到他内心的纠结。更令人诧异的是,就在他担心自己的罪行是否被警方察觉时,他还在竭尽所能帮助索妮娅一家人。他十分在意索妮娅这个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身体的妓女,甚至主动将自己的罪行告诉她。这是一个冷血杀人犯的另一面,那么善良,慷慨,温柔,对苦难充满同情。这似乎很矛盾,但回到主人公的那个梦境,其实至善的种子早就埋藏在他心中。

就在那个奇怪的梦里,拉斯柯尔尼科夫哭着跑到那匹被折磨的马面前,拼命吻着这匹马,几乎发狂。这匹马是一个受难者的象征,主人公在梦里为它落泪,为它呼喊,而其他人要么跟着起哄,要么无动于衷,只有他才表露出怜悯,他成了一个对苦难很敏感的人。而在现实里,索妮娅则取代那匹马,成为现实中的受难者。梦中的马不管别人怎么折磨都一动不动,现实中的索妮娅不管家境如何穷困,命运如何悲惨,别人如何羞辱她,她都独自忍受着一切。这类崇高的受难者形象,和俄国的东正教主张逆来顺受有关,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信仰,也是主人公的隐秘情结,从这里来看,主人公有一定的受难意识,而这将在最终帮助他。

主人公所犯的罪有多重含义,既有世俗上的罪,也有理论上的,道德上的,还有宗教上的原罪,一个罪人不仅要受到来自外部的惩罚,最重要的是他还要主动地去承受苦难,这才能完成自我救赎。虽然主人公后来仍然不明白,为什么那些历史人物没有罪,而自己却要被一个暴力机关处罚,但他心中一直有那个受难的意识,所以才能通过罚来洗净自身的罪。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另一个劣迹斑斑的人物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最后选择自杀,而主人公没有自杀。某种程度上来说,斯维德里加依洛夫更可恶,他的恶是那种放荡的恶,一种邪童式的恶,他和主人公或多或少都为自身的罪所困扰,然而他在失去所爱后就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而主人公还有爱他的亲友,还有内心的受难意识,最后,在流放期间,他在索妮娅这个受难者的感召下得到爱的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梦中那匹马是被斧头砍死的,而在现实里,拉斯柯尔尼科夫正是用斧头砍死两个人。即便是如此悲惨动人的梦境,也暗含着罪恶的凶兆,这正契合主人公矛盾的性格。

罪与罚(译文名著精选) 读后感 第(2)篇

小时候曾经读过一半,但觉得剧情太无聊,如今就连这书是讲的什么都忘了,可见太小的年龄读名著还是有些问题的。这是成年之后认真读的第三本俄国文学著作。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自始至终对幸福的有意识抗拒: 他其实是有很多机会获得幸福和自由的,如果不是胡乱施舍,如果能够谋划生活,他应该已经积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并过着充实而有爱的日子了,也不至于这样给母亲妹妹和朋友添麻烦。然而这种幸福对拉斯科尔尼科夫来说,似乎比不上苦难来得深刻而有意义,他所追求的不平凡的生活无时无刻不驱使着他远离自己的良善本能,去做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这既包括了他的杀人,也包括了他无数次荒唐的善举。很想说拉斯科尔尼科夫很作,但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也都对轻易的幸福有着这种本能的抗拒。所谓: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拉斯科尔尼科夫终究还是与生活和解了,那我们呢?是要选择继续作下去,还是欣然接受其实还不错的这一切?n很值得一读的作品,不过有卡拉玛佐夫兄弟在前,这本只能打四星了。

罪与罚(译文名著精选) 读后感 第(3)篇

整部小说就是围绕着“罪”来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沉溺幻想而缺乏行动力的人,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犯罪(而不是因各种怯懦和犹豫而放弃),竟然是因为一种必然性(再不犯罪就没有机会了)的驱迫;换言之,他始终不曾自主地作出犯罪的决定,而是始终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驱使,到了犯罪之后试图隐瞒罪行的阶段,这种神经质的不由自主就变得更加明显,虽然从理性上说没有什么破绽,可就是难以拜托那种穿透一切的癫狂。小说的深度还不止于此:在主人公看来,与罪相伴随的是罚,但绝不是内疚、责备和耻辱;对某一类人而言,他们之所以犯罪,是因为要去立新的法;这种人失败后甘愿受惩罚,却绝不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对这种非宗教的态度,作者本人也有矛盾,他在篇末开启了一种宗教式的新生活,却无法照此继续写下去,这恰切地表现了作者“不信神的传道者”的特质。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