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读后感(3)篇
(2019-07-25 00:06:54) 读后感 -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本书收录了茨威格文学创作中晚期的作品,分别是《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拍卖行里的奇遇》《月光巷》《日内瓦湖畔的插曲》《看不见的收藏》。《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讲述一位英国老太太的回忆,因一时情感驱使,她奋不顾身地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一位赌徒,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里迎来让她终生难忘的结局。激情与情欲是茨威格小说创作的主题,也是他作为“灵魂的猎者”施展本事的用武之地。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读后感 第(1)篇
梭罗有句话说得好,“要是我对别人了解很深,就不至于老说自己了”。
从读《小王子》开始,就发现作品摆脱不了作者的痕迹。没有一个作者能够脱离自身去创作,即便是想象脱缰如斯蒂芬·茨威格的人也难逃烙印——试图在一种极尽疯狂与刺激的想象中完成对他人的救赎与拼命压抑着、畏缩着的名为“无可奈何”的不作为。或许作者也为自己做了辩白——“我们这类人就是这个样子。在需要做出一种决断时,想的倒是大胆,可做起来却瞻前顾后,畏畏缩缩,连把人与人之间那层薄薄空气隔开的勇气都没有,甚至是当我们知道他处于悲惨境地时也是如此。但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去帮助一个并没有要求帮助的人是最困难的了,因为这个没有要求帮助的人还拥有他的财富:他的自尊。这是人们不可以去大加伤害的。”
不过,确实“对没有生活体验的人来说,别人的激情骚动倒犹如戏剧和音乐一样,也是一种精神体验。”作者的大情怀也在《日内瓦湖畔的插曲》和《看不见的收藏》里一览无遗。
印象很深的一段话——“时间拥有最深远的威力,而年龄则具有一种能使各种感情贬值的特殊力量。人老了,就会感到死期渐渐临近,死神的黑影已经罩在了生命的旅途上,这时一切东西都显得不那么耀眼了,不再会强烈地影响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而且还减少了许多危险力量。……人一老就不再害怕过去,除此便别无他长了。”且慢慢体会吧,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读后感 第(2)篇
所有的分手都是蓄谋已久,但有没有一种离走,只在二十四小时之后?n文中的女人,在情不知所起的那刻,忘记了道德,忘记了责任,忘记了一切,只想跟一见钟情的人浪迹天涯,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它是一段欲念的写照,自我禁锢的灵魂找到了释放的出口,所以才会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时里过完另一种人生。“一个女人在其一生的某些时刻处于神秘莫测的力量的控制之下,只好任凭摆布,这既非她的意愿,她自己也不知晓,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否认这个事实,只不过是为了掩盖对自己的本能,对我们天性中的恶魔成分的恐惧罢了。”激情的猛烈爆发,看似不道德的情感在茨威格看来,是可以被原谅的,甚至是最纯粹的爱情。想起莫文蔚曾经有一首歌叫做《广岛之恋》,恰巧是关于二十四小时的爱情。“二十四小时的爱情n是我一生难忘的美丽回忆n越过道德的边境n我们走过爱的禁区n享受幸福的错觉n误解了快乐的意义!”n余生,你或微笑,或叹息,那是一段关于二十四小时的回忆!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读后感 第(3)篇
恍惚之间,脑海里出现了女人早上起来看到身边熟睡的陌生人的场景。一生规矩自律的她,一瞬间只想要死。她是怎样的表情,穿着怎样的衣服,怎样惊慌地走到门口,传单是怎样的颜色和质感,好像生生地上演在我面前。回过神来,我才意识到这个场景是属于茨威格的。有一段描写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描写一位绅士,举手投足都是优雅。每个举动和反应都那么生动,观看他好像是观看一场表演那么精彩。看完很满足。看他写出来的人,每个眼神,脸上每个皱纹都好像真看见了。接下来的生活里,遇到的人或多或少带上了书里曾经出现的影子。以前看不见的褶皱都有了观看的经验,观看生活的方式也就改变了。这可能是看小说,看人物描写很独特的地方,它在展开、解压现实。那其实选择看哪一本书,是很重要的决定,但没法提前去备好这个选择的功课,没法去提前预设观看后的效果。每次都去真心对待独有的缘分,每次都是唯一的印证。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