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性的枷锁 读后感(3)篇
(2019-07-27 06:04:31) 读后感 -
作者:威廉·萨姆塞特·毛姆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长篇半自传体小说,于1915年出版。菲利普天生跛足,自幼失去双亲,自卑的心理深深植根在他的生活中。他在伯父凯里牧师和伯母路易莎的抚养下长大,伯父对其较为冷淡,但伯母悉心照料,给予他母亲般的温暖。菲利普自幼酷爱文学,在伯父的书房里找到寄托。他不顾伯父的反对,远赴德国海德堡求学,在那里结识了英国人海沃德和美国人威克斯,开始对神学产生质疑。之后,菲利普到伦敦成为一名会计学徒,但他对枯燥的生活感到厌倦,很快就转而到巴黎学习艺术,在巴黎学了两年绘画。但他最终意识到自己在艺术上资质平平,不会有所建树,而伯母的死讯传来,菲利普回到英国,并决定去伦敦学医。在伦敦……
人性的枷锁 读后感 第(1)篇
生来满身世俗枷锁的菲利普,在后来猛然顿悟生命没有意义,所以无所谓幸福或者痛苦,如果一定要以世俗的眼光的来衡量,那么人生就充满了受苦。但是,人生本没有意义,一切都是自己在不断选择中形成的。
“有一种图案最明显,最完美,也最美丽,在这种图案中,一个人生下来,长大成人,然后结婚,生儿育女,为衣食而劳碌,最后死去。不过也有另外一些复杂而惊人的图案,在这些图案中,没有织进去幸福,也没有臻于成功的努力,在这些图案中,也许能发现一种更加搅动人心的优雅。”
多数人以常人的生活轨迹生活下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人活出了不一样的优雅。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必须承认它的意义,因为是我们生命历程中的独特体验,没有第二人能和我们产生一模一样的生命体验。
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最大的枷锁其实一直都是心的枷锁,人生的许多意义大都是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最重要的一直都是当下,既不是活在未来,也不是活在过去,而是当下,此时此刻。
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TED演讲,一款小游戏,却体现出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最开始的时候人人从出生到游戏的终点这个过程,目的就在于得到最好的房子,和最多的钱。
后来,人们游戏的目的不一定要是到达最好的房子或者最多的钱才算是游戏成功,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
再后来,同样人生目的的路径变得越来越多了,人们不再千篇一律地追求一样的东西,在路程中的某种收获甚至便能成为人生赢家,收获生命的意义。
一切都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找到自己的方向,每个人的生命时间都不一样。
2018.10.05 At home
by Jodie
人性的枷锁 读后感 第(2)篇
生活并没有什么意义。
这是菲利普在最后感受到的想法。菲利普从出生开始,经历了生理的残疾,信仰的破碎,情欲的折磨,以及贫穷的打击,最后仍然安静消失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对温淡日常的渴望征服了远航者的梦想。大概所有的人最终都是如此,能逃离其中的基本微乎其微。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一种都无可厚非。但还是稍微觉得有点可惜吧,毕竟独立强大的个体存在太难了。你最终所形成的生命轨迹也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选择和行为组成的。生活这个命题永远也没有正确的答案。克朗肖的那块称其蕴含生活的奥秘的波斯毯子,大概就是生活本身的隐喻吧。生活,不要一成不变,不要沉溺于琐碎,机械,痛苦但又不至于被伤害到的生活。即使到最后,结果并不都是好的,也还是要鼓起勇气尝试。好坏都要感受。
人性的枷锁 读后感 第(3)篇
花了好长时间看完这本书,近年也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熙熙攘攘的人群,或长或短地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绝大多数人都活的悄无声息,就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从出生到工作、再到死亡,一代一代,循环往复,看似没有任何意义。
人出于探索未知的本能,以及青史留名的渴望,不可避免想在自己人生的“地毯”上织出尽可能绚丽多彩的图案,然而,就算是人生的图案千姿百态,身后百世流芳,活着就幸福吗?
活的有意义的,未必幸福;活的幸福的,却往往没有意义。
生而为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是否像毛姆所说:人生没有意义。一个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离去,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也许,毛姆说的是对的,一个人对幸福的俯就是自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比许多次胜利都要强。毕竟,有温度的人生总比史书上冰冷的名字实惠。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