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树犹如此 读后感(3)篇

(2019-07-28 00:24:31) 读后感

树犹如此

作者:白先勇

《树犹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选集,主要收录他回忆个人经历、亲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纪念亡友的《树犹如此》将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称为“以血泪、以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两篇写友人的新作:画家奚淞修佛之旅《寻找那一棵菩提树》,救助上万艾滋孤儿的杜聪《修菩萨行》。可见白先勇近年心中所系。书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桥曾“惊讶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发瞬息灿烂”。写至友王国祥、三姊先明,平实中蕴藏波澜壮阔,人间悲悯。桂林、上海、南京、台北,文化乡愁叠加,难觅归处。在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杂志《现代文学》,白先勇以文会友,情笃一生。

树犹如此在线阅读地址

树犹如此 读后感 第(1)篇


如有来生


重新翻开这本之前看了一半的书,是因为这几天一位好友母亲的刚刚去世。

记得最初看这本书,是因为《树犹如此》这个书名。

因为庾信的《枯树赋》,知道树犹如此。

因为太祖在抗美援朝时老年失子当夜,在院子里念了一宿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而对这一句话,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而现在写这篇读后感,则是因为好友亲人的溘然长逝,好友沉湎其中,无法自拔的伤心,生者和死者的交错,让我对人生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思索。

我问自己,既然所有人都会死亡,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博尔赫斯的那句话,“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因为它让我把个体融入群体,群体融入虚无,那么,死亡,就好像可以看成一群人的归宿,而不是一个人的孤独。

就像西西弗的巨石,人生荒谬,时间迷茫,我可以跟着故事里一起相信,尘埃里能开出最美的花,巨石也一样,是另一个蜗牛抵触之间的童话。

草长莺飞,人间四月,后海的院子,有工的玉,冰淇淋的第一口,行云的月。

我能和大家一样,找到这世间所有无与伦比的美好,但是,我们能找到“我”自己吗?

别人故事里的阳光,再绚烂,也是故事,而死亡,是自己的事,是自己才能感受到的宿命,是自己在深夜里的无法逃离。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了一宿的雨,谁也没有告诉,这是诗。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了一宿的雨,只告诉了一个人,这是爱。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了一宿的雨,然后在朋友圈发了一句,“夜雨寄北,天侯凉风,唯雨与佳人不可挽留”,这是我们现在的时代。

而死亡呢,你可以告诉谁?

诗会淹没,爱会离开,时代会落幕,而死亡永恒。

我们可以给所有的情绪找到代替和认同,唯死亡不行,因为它是无法回头的终点。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远行无归途,回首无往来。

《海边的曼彻斯特》里近乎绝望的悲伤,让我觉得,水消失在水里之前,是长久的窒息。

我可以跟自己说,人生若能有一刻绽放,就算是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开,也是对碌碌无为,无人问津的决然反驳。

但是,闭上眼的一刻,惶恐比回忆更恐怖。

死亡的战战兢兢,你根本不知道是冲锋前的战歌,还是黄昏的挽曲。

我希望自己跟着“树犹如此”的笔触,写完“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然后笔锋一转,写“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从头越”。

可是,佛教八苦里,“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生还排在第一位啊。

连生尚未搞懂,何况死亡?

人生不值得,人死呢?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尚有几十载轮回,而草木只有一秋啊。

看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种小昆虫叫蜉蝣,朝生暮死,它只能活一天。


它跟蚂蚱交了朋友,蚂蚱晚上回家跟它说,咱们明天见。


蜉蝣纳闷,还有明天呢?


蚂蚱跟蛤蟆交了朋友,蛤蟆说,我去冬眠了,咱们来年见。


蚂蚱纳闷,还有来年呢?


你的亲人离开了,她跟你说,咱们来生见!


你一定会问,还有来生呢?


你没去过来生,你怎么知道没有来生呢?


在离开亲人的时候,在你替他们活着的这段日子里,请活得精彩,收集所有好玩的故事,积攒春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阳光,冬天的白雪,等来生再见,讲给她听吧。

而关于死亡的答案,关于未竟的遗憾,关于无法到达的彼岸,今生未完成,只步履不停,踟蹰而行,等来生再来。

树犹如此 读后感 第(2)篇


本书是继《台北人》《纽约客》《孽子》之后,拜读的白先生的第四本著作,先送上五星好评。花了将近7小时看完这本散文集。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1、至念。主要是回忆亲人、朋友及童年的经历。《第六只手指》感人至深,纪念三姐先明的一篇文章。因为遗传、家庭、环境等各种原因,导致三姐患上抑郁症。三姐如此善良,如此单纯,正如作者所说,三姐一直没有长大,而且也拒绝长大,三姐的一生,其实是童真的无限延长。三姐赤条条来到人世,最后又一尘不染地回到属于她的世界。

2、青春。主要是回忆自己年轻时候创办《现代文学》的点点滴滴。《现代文学》命运多舛,历经停刊、复刊、关闭的心酸过程。一群年轻人为了心中理想,即使心血耗尽,仍一往情深,九死无悔。

3、师友。主要是与自己朋友的回忆录。这部分感触最深的就是先生的朋友圈:教授、诗人、作家、音乐家、翻译家、评论家…朋友圈决定了你的格局,还是蛮有道理的。

4、关爱。这部分讲述了作者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关心。作者本身也是同性恋,对于该群体的心理了解细致入微(有感兴趣的可以阅读《孽子》)。同性恋与异性恋本身并无区别,都是人天生对于爱的需求。

最后期待一下白先生结尾说的结合红楼与三国的大作!

树犹如此 读后感 第(3)篇

挺后悔只看了先生的《孽子》就拜读了这本散文集,里面提到了先生很多的作品及他的写作理念,没有看完作品的这部分读起来感触不深;挺羞愧涉猎的作家不够广泛,先生身边的艺术家好友的作品也没拜读过,甚至没听过。。。看来要不断补课啊。最喜欢开篇《至念》的树犹如此,想想真的很难过,曾经在你身边人,要么生离,要么死别。“我与王国祥从前种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后,已经高攀屋檐,每株盛开起来,都有上百朵。春日负暄,我坐在园中靠椅上,品茗阅报,有百花相伴,暂且贪享人间瞬息繁华。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总看见园中西隅,剩下的那两棵意大利柏树中间,露出一块楞楞的空白来,缺口当中,映着湛湛青空,悠悠白云,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