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 读后感(3)篇
(2019-07-29 00:09:33) 读后感 -
作者:杨嘉玲
心理界限被踏线最常发生在伴侣、亲子、职场乃至各种人际关系之间,特别容易出现在“以和为贵”的华人社会里。我们从小就被教导“退让”是一种美德,做人要善良不计较,但是一旦这些付出的关系失去平衡,让我们一直处于讨好别人,自己却变得不好的状况里,失去自我的价值感,活得很累。杨嘉玲心理咨询师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心理界限”故事,带领我们审视人际关系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并以精准、层次分明的角度,剖析心理界限的各种情境,带领我们戒掉不必要的人际伤害——以正确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并不会让你被他人指责自私,更不会让你失去重要的人。本书从4个人际相处的智慧提点切入,进行3道戒伤害练习,由内而外,带着你划出“心理界限”,找回你应得的快乐生活。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你不该为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活。
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 读后感 第(1)篇
给自己设定界限,让别人清楚,自己也活的不累。最近迷上了林青霞饰演的东方不败,她坐在摇椅上弹唱着《笑红尘》
愿那风是我,愿那月是我,柳底飞花是我对酒当歌,做个洒脱的我
不理世界说我是何,只要做个真我
在笑声里度过,懒管它功或过
对酒当歌,莫记一切因果
风里雨里也快活赏心地过
重做个真的我,回问那假的我,
半生为何,
眠后醉醉后眠,眠后再醉又眠
岂求什么
重做个真的我,回问那假的我
笑痴又傻,谁是我我是谁
无谓理我是谁,更加好过
做个真的我,多么潇洒惬意
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 读后感 第(2)篇
心理界限(补记)
源于道德焦虑,避免情感勒索的关键一步。“界限,就是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1-产生原因(过不去道德的坎,道德来自多方面,古今内外)
1、人情社会,情感勒索,道德绑架,使然,道德是感性的,好心办坏事,道德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道德焦虑重视群体和谐的东方文化中,你我从小被灌输了许多似是而非的信念,像“吃亏就是占便宜”“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大局为重”等,以至于遇到冲突时,我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让”,而不是把事情说清楚。
当“让”这个念头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时,代表你已经撤守了原本的底线,同意对方将领域扩大到你的领土。久而久之,就会有一种被挤压、被侵犯的感觉,使让自己愈活愈扭曲。
做好人还是做自己?坚持原则,守底线,有时却不道德。内疚,难受。对自己道德要求过高,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就是同情弱者的,导致弱者总是对的,即使有错也该被原谅。法不外乎人情。狗屁不通。
2、网络时代,过于熟悉,界限变得模糊,甚至侵犯、被践踏
(修养不足,界限不清,底线不明,习惯使然,量变导致质变)
2-表现分析
心理界限不清,表现为 助人为忧,进而愤怒、愧疚感,在于无法划定界限,没有认清自己的底线,以及自己为什么助人为乐,该不该乐,什么情况要乐,什么情况不助人,而不是助人为忧。如修养是美德,我是因为有修养而为,还是没有修养,只是为了得到美德而去做
如何确定自己界限是否模糊:
被道德束缚,表现不痛快
认知不足,自我折磨,尤其完美主义者,性格缺陷者优先
通常被评价为好人的,一般界限不清
应该怎么做:
先人后己还是先己后人,没有绝对对错,只要量力而为,量力度德
比如不会游泳,面对落水者,怎么做
见义勇为和见死不救区别
有边界的人,才会被尊重与珍惜
只有拒绝过别人,才能真正接受被拒绝的理由
3-如何养成健康心理界限?
认清事实:不存在完美,永远都在变化,没有永远对与错。
具体养成:多认识自己,多坚持自己,多拒绝他人
个中尺度就在坚持与拒绝过程中,慢慢被掌握。
提供个参考标准,一般设定界限,以自己不再受伤为准,能承受,还要不违背自己心理秩序。
比如,不只是帮与不帮简单二分法
还要进一步去看,帮与不帮的怎么说怎么做,使彼此都能接受的最好
爱迪生有一句名言:“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应该必须一定,换成选择去做
捍卫界限,不等于永不受伤,而是避免第二次
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 读后感 第(3)篇
读后感
常规路线:抛出一个命题,心理界限,定义域,通过一些故事,辅以生动形象说明,并用一些心理学常见的词汇抛砖引玉,按照来龙去脉,编写成书。
在去脉方面,怎么培养界限心理,可以借鉴,关键靠刻意练习。
首先,三观明确,才会正确确定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其次,过程练习,手段丰富,眼耳鼻舌身意,方法自找,适合自己的最好。
最后,坚持下去,哪怕过程再艰辛,也不要放弃,给自己个信念,这一切都会过去。
坚持的升华意义在于,这是一个不归路,因为你永远不可能做到完美,只能做到有条件下的最好,所以,与时俱进,不进则退,以退为进,进退结合,相益成彰。
这些美好的词,送给你,祝你孤独的旅途不孤单,做人有爱,做爱有人。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