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廷黻回忆录·增补版读后感400字(3)篇
(2019-07-29 00:24:31) 读后感 -
作者:蒋廷黻
蒋廷黻作为一个有着特殊经历和身份的“重要人物”,其回忆录有着较为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本书系作者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1979年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曾引起海内外学界广泛关注。蒋廷黻一生经历复杂,亲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他以学者的眼光与头脑进行观察思考,有人所未道之处。加之长期身处高位,回忆录中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史事,更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是该书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出版该书的着眼点。
蒋廷黻回忆录·增补版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蒋廷黻,这三个字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或许是陌生的,更不用说在年轻人中间了,然在1949年之前他的地位和知名度是颇高的,无论是政界抑或是学界,翻开其个人履历,足以让人侧目,普通人能有其十分之一成就也可以光宗耀祖了。但他现在的知名度尚不如小他20多岁的黄仁宇,黄仁宇先生的著作就不说了,一部【万历十五年】几多褒扬几多贬,先军后学,治学严谨;然而与蒋廷黻比,黄仁宇就是小字辈了,对黄仁宇著作不甚满意的美国汉学大师费正清亦曾受教于蒋廷黻,1972年访问北京时开言即提到蒋廷黻,“今天我必须首先承认我作为学生所受到老师蒋廷黻的恩德”,由此可见蒋廷黻的影响力。至于蒋廷黻为何1949年后逐渐在大陆被遗忘,一方面许是政治原因,一面也是其著作并不多吧,1923-1935年只有12年的大学教授时光,他的著作也主要在此期间完成,据书中提及,〖中国近代史〗亦未完结,以后也再无机会著述,一身智慧和学问随其长眠地下。
虽然著述不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却是无可替代的——中国外交学奠基者,近代史研究开拓者,并且是南开大学历史学奠基人,改革了清华历史学研究!曾经以为学者从政多偏于理想化,疏于实干,然而【蒋廷黻回忆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有学问又极有才干的学者官员,富有远见的外交家,其犀利观点、任人不唯亲的做事原则到现在亦不过时,如果他能看到新中国现在的样貌该是欣慰的吧,对他任职时存在现在依然存在的社会问题还是会很愤慨吧!
遗憾的是这本书止于抗战时期,我们看不到更多的之后他亲历的历史,这也是太多人的遗憾!政治家有立场,学问和著作当无边界,我们该给蒋廷黻应有的评价,其著作也不该被忽视和遗忘!另外扯点别的淡,同时期的历史看不同的学者的著作会有不同的体会,对当时的历史会有更深的历史,比如近代史,然后呢会发现谁严谨谁显浮夸,好了不扯了,下一本看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回忆录·增补版读后感400字 第(2)篇
蒋廷黻博士(1895.12~1965.10)湖南邵阳县人,是民国的著名学者、外交家。他少年时由基督教会引送到美国就读,大学主修历史,师从名流。回国后,先于南开和清华奠基创建了历史系并任教,后终将步入仕途,任驻苏大使,驻美大使,联和国大使,走上代表民国对外交流的国际舞台。
蒋先生自传风格质朴,无虚空花哨之辞,其人的平易和实干可见一斑。他学识渊博,视野广阔,洞见深远,文中常有独到见解,诸如:
政府因负实际政治责任,说话行事比较谨慎。反对政府的人因不负责任可以随便给政府出难题,对社会唱高调。因之,一般人民很容易发生误会,以为官僚不努力,太消极,甚至于不爱国。反之,反政府的人因言论激昂好像是特别爱国,特别有作为。
当中国人热衷于救国主义和中国文化时,他们往往犯错误,往往从褊狭的角度去接触问题。中国人的过去,正如多年来所努力的一样,的确有许多伟大的成就,但同时也有许多缺点。即使是如此,他们也可因研究其他民族的精神遗产而得到极大的好处。他们越是对其他民族的历史有了解,越能尊崇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越对西方哲学有了解,我们就越能推崇、了解中国自己的哲学。总之,欲想建立新中国,中国人就必须吸收全世界的资源,精神方面的和物质方面的。
读后得知鲜闻之事:
1.二战结束后,为援助遭受战乱破坏的国家,各援助国家捐出了善后救济款,美国捐款为冠。(时间为始于1944年11月,终于1949年3月底。)会员国达52个,所用的经费总计约达40亿美元。中国分得的部分最大,据我方的统计为5亿1千万美元,均是物资粮食,非货币。
2.国外写作早就实行笔者口述用录音机记录,然后找来速记员速记誊抄完成,千言万语,一蹴而就,效率很高。
陈博士也是风流才子,他的第二位漂亮娇妻曾是下属之妇。二妻的分夫风波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直到蒋离世方休。
其妻沈恩钦也在传记中写了纪念文章,深情回忆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眷养猫狗宠物,很是有趣。
蒋廷黻回忆录·增补版读后感400字 第(3)篇
蒋廷黻先生的书,读过两本。一本是他的《中国近代史》,一本就是这本《蒋廷黻回忆录》。我喜欢他的叙述笔法,叙事全面,条理清晰,处处交待了并不觉得多余。让我几乎看到了一百年前的中国社会。蒋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的大变革时代。从旧中国帝制的没落到新民主义革命,又到军阀割据,再到日本侵华,又到国共之争,最后随蒋退守台湾…出身于十九世纪末的蒋先生家境尚好,四五岁即入私塾又到学堂,后转教会学校,一战时期,他的美籍老师准备回国,蒋即央求随行赴美求学,半工半读。中华传统熏陶下的家庭环境,养成了蒋先生上进好学的性格。这种性格表现在进了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就是讲务实讲效率,有观点有方法,虽然也有博士般的傲娇。回忆录中,除了前一部分介绍了他的家乡、童年生活,影响他的人、赴美求学经历、回国教学经历外有至少一半内容讲他因蒋介石的赏识而弃学从政,回忆了在国民党行政院的工作经历。以我极有限的阅历,后半部分从政经历我没有看懂,不过我倒是希望看得懂的人多看看,很务实很具体。蒋先生无疑也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作为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员,他们的终极梦想无非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遗憾的是,这本回忆录只写了一半,蒋先生的生命却走到了终点。作为中国风云时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们永远令我怀念。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