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儿读后感2000字(3)篇
(2019-08-04 06:02:22) 读后感 -
作者:夏目漱石 著,林少华 译
夏目漱石经典代表作,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倾情翻译。《哥儿》通过一个不谙世故、坦率正直的鲁莽哥儿踏入社会后同周围俗物展开的种种戏剧性冲突,鞭挞了卑鄙、权术和虚伪,赞美了正义、直率和纯真。寓庄于谐,妙趣横生。
哥儿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读夏目漱石的第一本书,是大学图书馆里发现的«我是猫»,借回去看了几天,为他的手法称赞,躺在床上看完的时候,特别唏嘘,为猫最终的命运,猫终究是一只猫,即便看尽人间种种。
读他的这本书,依旧喜欢得不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总是相似。读后特别能引起共鸣,这也是喜欢这本书的原因。
一封短信,概括了一天的内容,糟糕的地方,势力的旅店老板,记挂着的阿婆,学校各个老师的典型特征。大师就是有这样的本事,短短两句话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内容。
昨天到达,是个糟糕地方。睡在十五个榻榻米大的房间里。给旅店五元钱小费。老板娘把头磕在地板上。昨夜没睡好。梦见阿婆连皮吃竹叶粽子。明夏回去。今天到校,给每个人取了外号:校长叫狐狸,教导主任叫红衬衣,英语教师叫青南瓜,数学的叫豪猪,图画的二流子。详情过两天再写。再见。
通篇不长,但没有啰嗦废话,人性的把握,细节的掌控,幽默诙谐的遣词造句,每句每段都让我停下来反复看。人物不多,十来个人的小地方,却把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把社会风气揭示得无处遁形。
眼孔浅时无大量,心田偏处有奸谋。蒙昧的可怜虫们啊
住在步行一小时就可游览完毕的小城里,平日怕没见过什么场面,便把炸虾面事件当作日俄战争一样大肆张扬,可怜虫!从小教育成这样子,长大只能是盆栽枫树般浑身净弯的小人!若出于天真,一起笑笑倒也罢了,可这成何体统!刚脱掉开裆裤的小毛孩子,竟如此存心捣蛋。
小人多作怪,往往TA把你挑拨的生气,然后又要把你嘴封上,把TA自己撇清得干净。
紧接着,红衬衣把臂肘拄在豪猪桌子上,一张扁平大脸凑到我鼻子旁边,我以为他干什么,只听他开口道:“昨天回来时在船上跟你说的话,可要保密。还没有跟谁说吧?”依然女人似的小声细气,更加显出是个秉性多疑的家伙。我确实尚未说过,但即将要说,手中早已准备好了一分五厘钱。到这个地步又被红衬衣把嘴封上,有些进退两难。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顺应时势,过直易折。
世上全是骗子,大概专靠互相欺骗为生,成何世道!
既然世道如此,为了活下去,我也必须奋起直追,与世人并驾齐驱。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此术谋生固然不甚光彩,但若不如此,我这堂堂五尺之躯便将被迫自缢身死,既对不起祖宗,又有损名声。
像一场梦境,像一场历险。
这是一本«正直小哥历险记»,这也是一个愣头青的成长记。
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们才会明白,总有一些事不可以那样心直口快,总有一个人是我们心中至爱。
哥儿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怎么说呢,断断续续是读完了,主人公内心描写很有趣,日本作家对于细节和人物心理描写是一绝,《哥儿》是我读的第一部夏目的小说,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冲动的的极富正义感的毛头小子去外地闯了一圈儿,他遇上的人遇上的事儿也就是那回事吧,人物形象倒是刻画的很鲜明,主人公内心的确是一个“大男孩”,会给人起外号,会很主观地画出“善恶”的形象,也会冲动地任由情绪做主。不然也不能叫“哥儿”,意思近似于“小崽儿”、“牛犊子”的感觉,这在最后一章节他的对手称呼他能看出来。
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日本,和现在的人们没什么不一样,有不安有苟且,也有正直和仗义,有蝇头小利的争斗。一个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社会上遇到的种种,也是现在的每个年轻人都会遇到的。
不过直到结尾,“哥儿”的行侠仗义和正直我觉得都像是小孩子的闹剧。倒是把日本的小知识分子那点“破事儿”嘲讽地淋漓尽致,对小地方的小人物的“人心”和“人事”,感觉作者有一种居高临下地轻视。这可能就是夏目漱石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态度,对当时的小知识分子的一种文人相轻的感觉。文笔还是老道、辛辣的。
另,他本人的生平事迹,他和他老婆的故事,我觉得,比小说更好看,更动人。
哥儿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看你被染成了什么样子。
作者说,单纯和坦率被拿来取笑,生逢此世,有何办法。
想一想,甚是悲哀。夏目的作品,总是充满了讽刺,人性的卑劣淋漓尽致。父母的偏心,认为他永远一事无成的,哥哥的自私,对他不管不顾。去到乡下教书,各种的而虞我诈,明争暗斗。社会风气低俗,包括小孩子都变的面目全非。
迄今为止,我一直坚信自己的做法并无错处。想起来,社会上大部分人似乎提倡干坏事,像是认为人们若不变坏,便无以在世上建功立业。偶尔看见一个纯良之士,便七嘴八舌,嗤之以鼻,称其为“哥儿”“小鬼”,不一而足。
耿直率真成了奢侈品。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