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400字(3)篇

(2019-07-11 21:07:09) 读后感

曾国藩(全三册)

作者:唐浩明

本书是唐浩明所著长篇历史小说,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获第一届姚雪银长篇历史小说奖。本版为唐浩明独家作序并逐字逐句修订,是作者强力推荐的权威版本。《曾国藩》在变幻莫测的晚清政治风云中展开,讲述了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曾国藩的宦海沉浮。少有壮志的曾国藩,审时度势,在太平天国席卷半壁江山时,创建湘军,欲一展雄才。不曾想屡战屡败,两度投江,数立遗嘱。在困窘不堪中,他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以知人善任的见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圆融活络的策略绝地反击,最终击溃太平军。位极人臣时,却又自请裁军,主办洋务,兴学堂,建工厂,力图中兴,书写了传奇的一生……

曾国藩(全三册)在线阅读地址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400字 第(1)篇


初识曾国藩,还是在高中课本的边边角角里;再识曾文正公,是在大学的马原课上。马原老师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从那时起便对这个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充满了好奇心,一直想拜读,故到现在,花了四十多个小时一口气读完。

个人认为,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写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在曾文正公以上,祖父星冈公和父亲都是湘上老农,但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更是被给予厚望。落榜数次,仍屡败屡战,终在二十八岁喜得同进士,走上仕途之路,拜穆彰阿为师,受理学大师唐鉴指导,立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宏图之志,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官至二品。

然而给曾国藩带来重大人生转折的当然还属太平天国洪杨之乱。太平天国兵锋所至,清朝绿营官兵几乎望风而逃,朝廷不得不依靠当地民间组织团练以抵抗。曾国藩文人出身,起初并不情愿担此大任,但在友人的帮助和朝廷的命令下,不得不墨绖出山,筹建湘勇。立志建一支强大的威武之师,因此军令严明,为维护军纪不惜杀掉见死不救的金松领(其父有恩于曾国藩之母);为消灭长沙城的各大会匪,以非常之时需用重典之名,大开杀戒,获得曾剃头的名声。

然而初战长毛,靖港惨败,投水自尽未遂,遭受湖南官场冷落和耻笑,幸得左季高点拨和湘潭大捷才得以重拾信心。

正如左宗棠后来所说:识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曾国藩其中的一个优点是,礼贤下士,对待读书少总是以礼相待,因此幕府极盛,前有刘蓉,后有赵烈文。这也是左宗棠所不及之处。也正是因为如此,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正是凭着幕府出谋划策,借助天京之乱,才得以收复金陵,剪除长毛。

成于太平天国,失于天津教案

收复金陵,曾家兄弟二人,身为汉臣,一人封侯,一人封伯,世所罕见。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任职期间,天津教案突发,年过花甲的曾公不得不亲自处理,然而迫于军事实力的不足,不得不在洋人面前低头,遭到清流谩骂。外惭清义,内疚神明。忧愤交加,更显老境颓唐。这样的心理描写,更显得真实。没有人不害怕失败,曾国藩亦是如此。许多人读曾国藩,并不是因为他是立功立德立言,为师为臣为将的圣人,而是他给予了平凡人一步一步走上巅峰的向往。

他深知自己已与太平军结下大仇,一旦被抓,结局只有这样几种:抽筋、剥皮、点天灯、五马分尸、剜目凌迟、枭首示众。哪一种都令他心惊肉跳。他设想受刑时的痛苦,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这样的心理描写,更显得真实。没有人不害怕失败,曾国藩亦是如此。许多人读曾国藩,并不是因为他是立功立德立言,为师为臣为将的圣人,而是他给予了平凡人一步一步走上巅峰的向往。

子云:‘善胜不败,善败不亡。’经得起失败,才会有胜利。失败不可怕,怕的是败后一蹶不振,缺乏不屈不挠的气概

曾国藩最后在曾国荃围攻金陵时,驻扎在安庆,一是为了让弟弟成就不世之功,二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自己每次亲临战阵,无不战败,靖港,祁门,水师无一例外。但他每次都是重整旗鼓,屡败屡战,最终成就不世之功,靠就是这种不屈不挠的坚韧。诚如他所说,如果不是当时的坚持,自会有人代替。太平天国定都于金陵,是它覆灭的开始,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今后不管有多大的风波兴起,淮军只可加强而不可削弱,这点决不能动摇。”

曾国藩为求自保,自剪羽翼。这可能就是自己的教训吧,提醒门生不要重蹈覆辙。只可惜后来淮军亦渐生暮气,后来者不能承其上,足可见当初曾文正公创淮军之远见!

名之所在,当与人同分,利之所在,当与人共享

这是曾国藩的处事原则之一,明知朝廷不信任汉臣,所以前期他以塔齐步作为湘勇主将,后期不敢独吞金陵战果,与官文具衔上奏。湘勇立功,具上报,官兵得到实惠,更加卖命。


子孙之贫富各有命定。命果应富,虽无私产亦必有饭吃;命果应贫,虽有私产多于五马冲十倍百倍,亦仍归于无饭可吃。
“命里有饭吃,再无钱财也不得挨饿;命里挨饿的,先人留下的钱财再多也没有饭吃。”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既勤且健,永不贫贱。

这是曾国藩的治家之道,不希望后代拘泥于八股,而希望后辈不忘勤俭持家,耕读传家。做一个知书达理的君子。

附曾文正公遗书: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400字 第(2)篇


曾读过郦波的《曾国藩家训》,比较好奇小说如何描写这位晚清中兴名臣,不可能像历史书那样一板一眼,肯定有心理描写、对话描述、生活琐事描写,这些就只能靠作者编了。阅读之后,不得不说,小说较好的结合了重要史实与小说的娱乐性,重现了曾国藩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生。

        曾国藩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潜心致学,考取进士后步入仕途,因剿灭太平军立下不世之功,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死后得到文官做梦都想得到的谥号“文正”。其“立德、立功、立言”,修身养性,特别是在晚年,已步入理学圣界;其识人之明、知人善任,自己手无缚鸡之力,也非军事天才,却能让一干文人武将为之所驱;其“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之智以制夷”,大兴洋务,购买先进设备、兴办制造局、送童赴美留学,对这么一个人唯有高山仰止。

       阅读时,不禁喜欢一个之前不了解的人物,胡林翼,“湘军之母”、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胡的一生,颇有点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味道,父亲为探花出身,四品京官,岳父为陶澍,两江总督,自己二十四岁中进士,典型的官二代加少年得志型。早年喜欢浪迹于风月场所,真是鲜衣怒马、恣意人生。后因父逝丁忧,孝满却无缺可补,在家闲赋五年之久,在朋友及学生的主动资助下,捐了个贵州一知府缺。胡林翼本就能文能武,早年在岳父的指导下深通经世之道,至此从一个养尊处优的高官子弟变成忧国忧民名父母官,先在贵州办团练剿匪,肃清贵州土匪。在太平军兴起后,又带领600人奔赴湖南抗击太平军,进入湘军体系,与曾国藩精诚合作,惺惺相惜,多挫太平军。在当时满清政府官场腐败的大环境下,胡林翼心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荣辱,只为国家所虑,运用其超高的情商,将湘军掣肘因素影响降到最低。在他生前,不论是胡广总督官文、内阁大学士肃顺都全力支持湘军,连恃才傲物、脾气火爆的左宗棠也因有胡林翼的居中调和而未与曾国藩未交恶。

       曾国藩是家国情怀,从其100多封教育子弟的家书中里不难看出,曾国藩家族荣辱观很重,在安庆和天京的攻打中,也是存有一定私心的,其让九弟曾国荃围城攻城,其他将领打外围。当然,此处并非说曾国藩私德存瑕,在封建社会,家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且曾国荃也是可堪大任之材,并非完全争功。而胡林翼则没有这些牵绊,胡林翼本为家中独子,而其膝下又仅有一女,所以在这些方面更为洒脱。

       长年的军马生涯使胡林翼积劳成疾,患咳血之症(推测应是肺结核),死前无意看到长江中洋人的轮船速度之快,数倍于中国船只,顿时吐血昏迷,其醒后告诫曾国藩:太平军终将剿灭,而洋人才是中国的心腹大患,不可等闲视之。没过几天便溘然长逝,此时太平军未灭、洋务未兴,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真正做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中对于太平天国和湘军的战争描写,鲜活残酷让人如临其境,生命犹如砍瓜切菜般就没有了,真正“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对于田家镇、九洑洲等几场战役都写得非常精彩,让人停不下来,总得来说强烈推荐。

曾国藩(全三册)读后感400字 第(3)篇


以三册之篇幅来记述人物的生平过往,内容不可谓不丰厚,然纵览之余却意犹未尽,足见人物生平、事迹、影响之深远,况此人物又是在晚清、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曾国藩。

       对于曾国藩,世人不可谓不熟悉。稍受国学熏陶的幼儿,或许正在背记曾文正公的治家格言,而熙攘往来世人,至少也记得湘军主帅、平灭太平天国等历史典故。

       在晚清短短的几十年,曾国藩几乎赶上了所有的大事,在中国近代史短短的几十年里,几乎重要的事件都与他交汇、粘连。这是历史发展的滚滚潮流,又是曾国藩个人人生轨迹的绚烂闪光,如同烟花,平起、绚烂、寂灭之后,留给我们的是闪烁过眼眸的光亮,还有浩瀚星空里、深邃的、无尽的思考。

        评论曾国藩,世人多以功成名就,封侯荫族来评说,多以修身、治家之严谨来论道,同时也对屠杀农民运动之举而痛恨、扼腕。这都是仁智之见,都是体察心得,都值得反思和总结。

       曾国藩的一生,短短六十一年,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今天我们回溯这段历史,就是拨开历史的迷雾,找到事情的本真,总结其中的奥秘。书已读完,细心思衬,浅得有三:

       一是个人修为之努力。曾国藩一生天资不属上乘,但本人坚持以孔孟之道为纲领,克己复礼,慎独修身,以“三不朽”为人生目标,以“挺经”为做官治军之本祉,在修身治家上留下了“八本三致祥”等千古名言,先天不足,后天奋斗,努力成长了曾国藩。

      二是时势造就成功。晚清的几十年里,君昏官败,民不聊生。天平天国、捻军起义如同烈焰洪流一般,差点冲垮满清政权的根基。八旗、绿营的纨绔无能,已经不能维护政权的安全。严峻的形势,使曾国藩得以行拉丁创军之举,倾尽心力打造湘军,后来又影响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等历史枭雄,可谓挽狂澜于既倒,时势造就了曾国藩。

       三是天意成全伟业。说起来有点唯心,曾国藩三败于石达开,后受围于李秀成,跳湖跳江,屡战屡败,但每次都能逢凶化吉,说是天意,事实是识人之明所致,辩识、培育了一大批才干勇猛的幕僚和勇将,汇聚成天意,成全了曾国藩。

      当然,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历史的局限,这是客观规律;也有作者立场的处理,也是不能求全责备的。

        今天,我们读史、观人、趣事,不是为了狭隘的偏颇,不是为了无聊的贬义,是为了探寻历史的本真,为了发掘镜鉴的意义,更是为了修正生命的航向,校准人生的航迹。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评价曾国藩:“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作为后人,在近一百多年后,再读曾国藩,深有体察,感慨万千,所谓“年少不懂曾国藩,读懂已是泪满面”的感慨,悠悠深矣。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