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那一天 读后感(3)篇
(2019-03-11 08:47:58) 读后感 -
作者:米歇尔·普西
法国几乎人手一本的年度畅销书:荣获15项文学大奖,法国年度畅销榜第1名,英国泰晤士报畅销书第2名。法国排名前三的畅销作家米歇尔·普西的代表作。当普通人以爱的名义陷入疯狂,你该如何区分善恶的边界?1980年12月23日午夜,一架从伊斯坦布尔飞往巴黎的飞机坠毁在法瑞边界,包含机组人员在内的169名乘客中,有168名瞬间罹难,奇迹生还的是一名三个月大的女婴,女婴身份难辨。两个家庭匆忙赶来,为此争执不下,由此引发的调查持续了18年。
直到那一天 读后感 第(1)篇
大概是因为上一本《她不是我妈妈》让我太失望了,这本书读完反而觉得很有惊喜。两条时间线叙述并行,故事里面暗藏的玄机和反转,让人吊足了胃口。不变的是普西一贯的啰啰嗦嗦的叙事风格。虽然故事的构思很巧妙,但是也掩盖不住各种bug和我被震碎的三观。先说我已经碎了一地的三观: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妹居然暗生情愫还有了孩子!就算他们都怀疑自己不是亲兄妹,也不能乱得这么光明正大吧,毕竟作为兄妹一起长大的,就算继兄妹或者领养兄妹也不带这么来的呀。再说bug(有剧透):1.当你收到一本札记并且知道作者已经自杀,你的第一反应难道不是报警吗?n2.韦尼可早就知道了米莉不是亲生的,那为什么知道孙女要去堕胎却不阻止呢?n3. 米莉居然怀着孕去醉酒消愁。这个感觉和人设不符,完全没有那种想留下孩子却无可奈何的挣扎和痛苦,表现得完全像个不负责任的小年轻。4. 最大的bug还是马克和米莉的爱情。感觉作者需要给马克设置一个争分夺秒寻找真相的动力,就用堕胎这个导火索。但说实在的,真的很牵强啊,做个亲缘关系鉴定就知道是不是亲兄妹了。最重要的是,这个关系真的让人很不舒服。当然啦,也有可能法国人民脑洞清奇,不觉得这是个事。这本小说没有什么深刻的关于人性的揭露和讨论,爵轻信的道德拷问也是很表面的。不过难得里面有一个人物我很喜欢,就是韦尼可,清贫但善良、坚强、乐观又坚持原则,充满女性的光辉。作为消遣,可以一读。
直到那一天 读后感 第(2)篇
朋友推荐的,感觉还可以,开始吸引我的是书名——直到那一天。两条时间线并行,围绕幸存的婴儿到底是韦米莉还是柯丽萝这个问题展开,受雇于柯老太的爵轻信展开了长达18年的调查,并写了一本札记。结局出乎意料,丽莉既不是韦家的,也不是柯家的,而是一个失足少女的孩子。小说里死的所有人原来全是侦探爵轻信杀的,这个人怎么说呢,辜负了我们观众鸭,我一直以为他是个好人呢。韦马克和丽莉不是兄妹,有情人终成眷属,还生了小汤姆,这个结局挺暖的。最后,我想说柯家人有毒吧,不知道珍惜眼前人么?为什么不能多给薇娜多一些关爱?让她承受着不是她那个年纪所承受的痛苦和折磨,导致她拒绝成长,崩溃发疯,我觉得她是整篇小说中最让人心疼的人。虽然后面结尾写得有些仓促,不过总体感觉还不错。
直到那一天 读后感 第(3)篇
近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后大半截n蛮喜欢作者的写作方式的 应该算是比较新颖的侦探类小说类型了 峰回路转 总是会有新的内容予以呈现n最初以为会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半成品 但是越往后读越会发现惊喜 而马克也不像最初变现的那么愚笨 或许主角光环赋予他足够的智慧n自己更像是一个看客 把内容读完 并没有去予以串联 不过对于一个结果主义者 还是蛮喜欢这个结局的n故事很精彩 只是人物很奇妙 甚至感觉人性只是为了配合故事的发展而改变 写到最后每个人都为着剧情迸发出新的特色 可能这就是作者的写作风格 不过我会觉得和一开始立的有点不同n但 现实不就是嘛 人总是随着剧情在改变 总是会以“我就是这样”来掩饰所有 想想 也挺有意思的 只是故事和现实不同 人装成那么多面 怎么撕破脸皮都看不到血肉模糊 或许只有那人自己才知道 到底要怎样呢n而小说 也都是随着剧情需要啦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