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江城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07 19:16:56) 读后感

江城

作者:彼得·海斯勒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江城》在美国畅销超过十年,是美国人了解中国的首选书。该书获Kiriyama环太平洋图书奖,得到《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等多家外媒推荐,是《时代周刊》亚洲图书排行榜第一名。彼得·海斯勒曾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及《国家地理》等杂志的撰稿人。随着《江城》《寻路中国》《奇石》的出版,他成了西方书写中国的最畅销作者。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江城在线阅读地址

江城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江城》是小十年前就想看的书,当时看完《空谷幽兰》不久,对通中文的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很感兴趣,当时网上购书还不流行,了解新书的信息渠道也很有限,反正忘记是在哪里看到除了比尔·波特,一个中文名字叫何伟的美国人写了本《江城》,说的是他在涪陵支教的生活经历。当时就很想找这本书来看,可是遍寻不着,反而是翻到了比尔·波特另一本书《禅的行囊》,至于《江城》就只能搁下了。没想到这么些年后,看完比尔·波特的新书《寻人不遇》,在微信读书根据我的阅读记录推送的书籍里发现了这本《江城》,一方面我觉得比尔·波特和彼得·海斯勒(何伟的英文原名)相互间可能真有联系或缘分,另一方面也感到这个时代大数据的威力。


和比尔·波特的中国之旅系列相比,《江城》是一本讲外国人如何在中国生活的书。何伟在1990年代末期在当时还比较偏远的四川小城涪陵度过了两年,在当地师专的英语系当外教,教英语文学。作为一个之前完全没有来过东方,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的年轻美国人,一下子去到一个全城都没有外国人的中国小县城里,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从空气到文化都截然不同,他如何应对?他是怎么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对于这段生活他有怎样的思考?他在《江城》里都一一做了回顾。


书里看点很多:譬如他学中文的过程里和中国人打交道的经历,他的观察和思考等;又譬如他在师专教学的经历,他对他的中国学生的观察,他对东西方教育的比较等;再譬如重大事件(香港回归、三峡工程、邓小平逝世)在小城人们的生活里的反映是怎样的等等。这本书用一个第三者的视觉呈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人和社会的面貌,二十年后回头再看,会发现不经意间我们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合上书,回想这些年间的涉及到每个普通中国人的变化,社会的变迁,会感到《江城》这本书的意义,也难怪这本书成了很多美国学生了解中国的必读书。此外,我也认为这本书示范了一个正确地接触自己此前从不认识和了解的事物(诸如国度、文化、新东西)的方式,就是尽量抱着客观和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和了解新的领域,让自己浸入其中,积极尝试,坦诚交流。所以两年后,当何伟离开中国时,他都已经能讲“川普”了,还在小城里有了一群为数不少的好朋友。他也把涪陵当成了自己在中国的故乡。

江城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不知是泪点低还是怎的,看到后面居然热泪盈眶,大概真是被作者真挚的感情打动吧。说实话,写出这样一本书其实并不难,像何伟一样受过良好教育,本来就会以文字为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同理心,有对生活的好奇心和热情,在一个陌生环境呆两年,很容易写出这样一本见闻录,但是它难么,也难。大多数有这些特质的人对正在发生的一切都熟视无睹,正如何伟在书中写到的彼时中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变化,人们最常谈到的是钱,最简单的信念是我们会得越来越好,人们都怀着巨大的热情奔向未来,而此时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人们没有耐心去观察分析。何伟在涪陵小城看到的一切也是彼时中国大多数小城的面貌,也是我们经历过的时空,但是我们没有记录下它们。他彼时观察到的正是我们在十几二十年时空之外回首时才能看到的,除了让西方了解中国,它也一样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更何况他是如此的真诚,谦逊,善良地记录下这一切,没有嘲讽,没有优越感,没有上纲上线,没有大惊小怪。

江城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一次偶偶然计划的重庆之旅,对于一个城市深层次内涵的探索,经由他者的视角总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吧?然而,当我将《江城》视作常规平白的记叙之旅翻开之后,很快被里边不仅限于记叙的内容深深吸引。一座重庆东边的小城,远渡重洋而来的何伟老师对它的看待,既有社会学的横剖,也有历史学的纵深,还有从心理的、伦理的、甚至文学性的观察与见解。与其说《江城》是一则行记,倒不如说是西南中国的“浮世绘”。还有行文里那些流畅优美、仿若描绘于眼前的散文式的文字,更为这本书提升了阅读指数。这些汇到一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江城》得以获得“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必读书目”这一极高赞誉。读江城,就是从外国人的视角来反观中国的人性心理,回溯中国的历史源流,一览中国的大江大河。酣畅淋漓!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