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三部曲Ⅱ)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9-03-15 02:59:34) 读后感 -
作者:V.S.奈保尔
诺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印度文明如何吞噬自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二部,也是奈保尔对对印度的观察和书写最焦灼的书。奈保尔第二次来到印度,此时正值甘地夫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高潮。与首次(《幽暗国度》)感受到的震惊、愤怒、羞愧和失落不同,这一次他深入“乱象”背后,试图去触摸文明失落的灵与肉:印度的危机不仅在于政治和经济,更在于作为一个“早已被挫败的国度”,印度不过是从一个黑暗时代进入另一个黑暗时代,印度吞噬了自己的文明,在垃圾中生产垃圾,在废墟中制造废墟,人民居然能心安理得地生活。
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三部曲Ⅱ)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这本书写于1975–1976年,正当印度实施紧急状态的时期,奈保尔第二次来到印度,探寻印度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根源,上层民主自由的政体和下会深厚的印度教社会结构的冲突,教义高于法律的现状,科技和现实的脱节,种姓制度的根深底固,神性的追求和人性的漠视等等,展现出印度独特的消极世界观,已经对社会发展形成了强烈的阻碍,用铁的手腕,政治控制手段,强行推进改革,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甘地主义的成功唤醒了印度的民族性,他借助于印度教的教义和复古的种姓社会结构,又使得唤醒的独立印度回归到落后陈腐的过去中,没有形成新的意识形态,无法引领印度走向未来。这种主义在独立后的印度注定衰败。辛亥革命后我国也探索过多种国家制度,君主立宪,民主共和,但都没有成功。是共产党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一党执政,多党合作,人民当家做主的政体,才获得成功。新中国彻底打破原有的宗族社会结构,打土豪,分田地,形成新的管理层级,强行把国家纳入社会主义规道。印度文明强调的是内视,追求的是神性,把苦难、奴役当成是“业”,不仅无条件接受,而且把受苦受难当修行的必须,净化心灵的享受,顺服地接受。甘地和他的追随者,继承者们是地道的印度教徒,从教义中吸收营养,得到最广泛的社会底层人民的拥护,建立了国大党。他们希望大地主阶级能够捐献土地给无业无地的不可接触者群体,但不是采用法律的、税收的、专政的手段,而是用领袖步行走乡村的方式来感化,也就是圣行的方式。这真是印度特色,募集到的土地杯水车薪,毫无作用。为了国家稳定,民族统一,甘地放下印度教的门户之见,团结其余教派,结果反而被印度教派的信徒杀害。印度和我国有许多相通的思想观念,在相似中又有差异。一、没有个体意识。个体依附于种姓的组织之中,在这些村落,部落之中,他们的定位明确,是管理者,是奴仆,是劳役者,是低贱的扫厕所者,一旦脱离这个定位,那个人就会被这个体系排斥在外,家人不认,无人聘用,甚至不能结婚。书中举个例子:一个美国人发现自己的年轻的仆役很聪明,资助他去上学后就回国了,以为他学业有成后能找到体面的工作。几年后再次回到印度,发现那个仆役在冲刷厕所,忙问原因,原来他脱离自己的种姓地位,立即被社会孤立,无法生存,只能回到种姓该有的低贱地位去刷厕所。我国的个体也是依附于单位,组织,脱离了单位会惶惶不安,无所适从,觉得没有了安全感。即使改革开放后有所改变,但找个单位才算是正经工作,还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观念。二、具有强烈的复古思想。印度的世界观是消极的,把周围社会虚幻,退让到过去,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纯印度教时代,把那时美化神圣成理想社会,从古籍中去寻找秘诀,试图用古药来治今世,复兴变成接续过去,把现在称为“黑暗年代”。我国也有复古传统,越古越经典,同时又能和过去设置一定的距离,了解过去,从中获盖。提出的复兴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奔向未来。这本书不是游记,不是小说,而是一本探索印度之所以为印度的原因。印度是个文明古国,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在努力追赶时代的脚步中,传统文化的困扰,社会转型的阵痛,都让人深思。
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三部曲Ⅱ)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开篇不是很好,寡淡离散,但后来慢慢进入状态了,稳健、辛辣,充满批判的力量。如果说第一部是蒙昧、混沌,那么第二部则开始觉醒、挣扎。按此逻辑,第三部就应该是破立、复兴了?
印度古老的文明,像一个积重难返的病人。文字只负责揭示炎症和伤口,却没有、也无法开具良方。执意沉睡的人,除非自己主动苏醒,否则无人可唤醒。
人文的东西,本身不具备生产力的功能,但在社会上,能起到启悟、开化的作用。不能产生思想大师的时代,必然萎靡衰颓。这是根儿上的东西,从所有古文明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从来没有过例外发生。
历史是把双刃剑,辉煌的遗产可能成为发迹的资本,也可能成为拖累的铁链。不幸的是,印度恰恰属于后者。
甘地是个标志,却未能成为另一种历史可能的开端,这不是甘地的悲哀。历史遗存成为沉重的包袱,这是印度人民的自我选择——背负并沉湎。于是甘地成了一种虚无的符号,不论是对位于塔尖的统治者还是身处塔基的低种姓的人,都能获得安详的慰藉,然后继续安于现状,踏实而坦然,甘地是甘地,民众是民众,统治者是统治者,完全没有交集的可能。
历史如果没有观照和反思的作用,那么它毫无意义。文明和文明之间不会有本质的区别,所以谁都不能采用嘲讽、攻击的姿态,须知河东河西的道理。
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三部曲Ⅱ)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读书# 印度受伤的文明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第二部,也可能是最能引起我们共鸣的一部。
在奈保尔这部作品出版大概10年后,在岛国台湾有一个叫做柏杨的人出版了另外一本鸣金之作—丑陋的中国人,有没有受过奈保尔的启发我不知道,但据说他没奈保尔这样幸运了,他因为出版了丑陋的中国人而被迫坐牢。
一个古老的民族,你怎么能说他脸上有污点呢,即使那是一个小肿瘤,不做手术就会危机生命。
奈保尔在这部作品中,对印度的种姓制度,今天印度所谓文明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尤其是,对人人尊为真理的甘地主义,奈保尔说,那只是一种安慰剂,对今天印度文明的重新绽放,没有任何作用。
我们必须警醒的是,印度的今天可能是我们的昨天,但,也可能是我们的明天。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