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1-31 09:16:04) 读后感 -
作者:阿兰·德波顿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这样说,并非要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虑,或不要努力去满足某种欲望,而是要求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总是在追求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而把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一再延迟,好像我们总是有足够的时间来这样做,死亡的想法能够改变这一切。对死亡的思考能够赋予我们以勇气,使我们能够摆脱社会对我们的期望中的那些毫无道理的成分。在一具骷髅之前,他人观点中那些令人压抑的东西将会习惯性地丧失赖以吓人的力量。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很精准地剖析了身份焦虑的原因,难得的是提出了可行的解法建议,对身处身份焦虑中的朋友一定会有帮助。但如果完全沉溺进入,其实有可能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寻求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对物欲和社会关系认同完全不屑,近乎遁世。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这并非我的选择。我的人生信条是体验,认为终老时可以没有鲜花,没有簇拥,但不能有贫瘠的体验感知。过去的我粗暴地把这种体验跟金钱划等号,因为金钱的确可以购买更多保质保量的体验,却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忽略自发感知。相同经历下,没有主动和热情去感受,记录,分享更多,而是过于追求物质,效率对体验的简单叠加,活得寡情,冷漠。二是过份纠结物质。带来的影响是过份认同组织既定规则,看重他人看法,忽视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坚定,焦虑而变形。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收益就在于这个度的点醒。我还是会努力上进去追求更好的物质资源,但更明确几个原则:坦然自信的自己更重要;体验的总和更重要;保有对生命的负责;珍惜自由和情感。2019.02.07
身份的焦虑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首选作者的这本书先看,是因为最近自己的内心活动有太多躁动和焦虑,对于自己选择的路产生的质疑,对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过自私,对自己的了解开始没那么自信,种种问题,让我需要找个人帮我理清头绪。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辗转了好多个落脚处,最后还是回到原点。这趟旅程,虽然看似是所谓的徒劳一场,空手而归,看似是失败的结果。但却感觉自己重生了一样,在体内注入新的血液,虽然身体疲劳但思绪变得逐渐清晰。或许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和鼓励,但更重要的,也是它让我从新的角度看待所面临的问题,我所做的选择,不是幼稚,不是冲动,是在逐渐走向自己。越来越近。只不过是用种种失败来获取我的灵魂需要的东西。我为什么焦虑,我只是错拿了别人的标尺来衡量自己所做的一切。答案虽然谁都可能知道,但真正让自己接受这个事实,却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