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的慰藉 读后感(3)篇
(2019-01-13 06:09:50) 读后感 -
作者:阿兰·德波顿
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顿的哲学心灵良方,六个哲学家的智能解决六种人生问题!英伦才子艾伦?德波顿了解现实人生的苦难,深深体会到这些苦难引起的伤痛;他认为哲学不应只是躲在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戏,而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灵伤痛的良方。因此,他回到伟大哲学家身上,探索这些哲学家的智能,为我们提供舒缓现实生活郁闷的慰藉。针对六个不同的人生问题──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认为有缺陷、心碎、困顿──德波顿分别向苏格拉底、伊比鸠鲁、塞内卡、蒙田、叔本华、尼采这六位哲学家取经,希望这些哲学家的个人体验与思想学说能够在我们饱受痛苦时,舒缓我们的症状,甚至根治我们的问题。
哲学的慰藉 读后感 第(1)篇
本书由六个主题引申出来六位哲人的思考,虽然有些部分略微牵强,但是不影响这六个主题的深刻性,这贯穿我们一生的主题并不是说仅仅读完此书就能准确的领会,更需要我们在人生实践中不断揣摩,才不枉作者的一片苦心。(一)我们在发现自己并非如此孤立的同时也要付点代价:我们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与众不同。我自己在读书时总是很自私:我不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我读书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更有自知之明、更多才多艺的人。我几乎从来都不为了“取乐”而读书。(二)人生道路上遇到种种问题,不假思索凭本能作出反应,与通过思考,理性地对待,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三)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四)一项论断是否正确,不取决于它是否是大多数人的主张,或长期为重要人物所信仰。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地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能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如果能够被合乎理性地驳倒,能够被证伪,那么不论有多少人相信,不论相信它的人多伟大,这种论断也是错的,我们应该怀疑它。(五)由直觉得来的认知犹如一尊塑像放在室外的底座上而没有支撑,随时可以被一阵大风刮倒;而以理智和反诘的论据为支撑的认知则犹如用绳索钉牢在地上的塑像。(六)如果我们做不到这样的泰然自若,如果我们听了几句对我们的性格或业绩的严厉批评就忍不住掉眼泪,那可能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正确的能力主要是由他人的赞许构成的。我们对于不受世人喜爱很在意,不仅是出于实用的理由——例如生存或升迁,更重要的是世人的嘲弄似乎是一种信号,毫不含糊地表明我们已误入歧途。(七)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的本质;就像理想的父母一样,他们对我们的爱不以我们的外表和社会地位为转移,所以我们身穿旧衣服、承认今年没赚多少钱,都不会于心不安。追求财富的欲望不一定单纯出自对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动机可能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善待。(八)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而准备最少、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伤害最严重。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九)怒气来自一种信念,认为某种挫折没有写进生活的契约中,这种信念发源于近乎喜剧性的乐观,但其后果却是悲剧性的。(十)理性使我们能够决定,什么时候我们的愿望与现实的冲突是无法调和的,于是命令我们甘心情愿地,而不是怨恨满怀地接受必然。我们可能无力改变某些事态,但还是有自由决定对待它们的态度。正是从自发地接受必然之中,我们找到了明白无误的自由。(十一)我们获得了反复无常、犹疑不决、怀疑、痛苦、迷信、焦虑(为可能发生的事,即使是死后)、野心、贪婪、妒忌、艳羡、桀骜不驯、疯狂、食欲难填、战争、谎言、不忠、背后中伤和猎奇。我们以公平、善于推理的理性以及判断和认知的能力而自豪,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之过分也异乎寻常。(十二)蒙田把知识分为两大类:学问与智慧。在学问栏目下他罗列的题目包括逻辑学、字源学、语法、拉丁文和希腊文。在智慧的栏目下,他列出的是远为广阔而更难捉摸、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一切足以使人生活得更好的——蒙田的意思是生活得快活而合乎道德——的知识。(十三)攻城陷阵、领导大使馆、治理国家,固然是光辉的事业。而吵架、欢笑、买、卖、爱、恨、与亲人——还有自己——和气、正当地相处,不偷懒,不自欺,却是更了不起,更难能可贵的。不论人家说什么,在退隐的生活中以这样的方式所承担的责任,其艰难和紧张决不亚于另一种生活。(十四)人惟一的先天的错误就是认为我们是生而为追求幸福的……只要我们坚持这一先天的错误……世界在我们看来就是充满了矛盾。因为每走一步,无论大小,我们必然会体验到这个世界和人生决不是为维持幸福生活而安排的……因是之故,几乎每一个年长的人脸上都挂着一种叫做失望的表情。(十五)我们一定要学会忍受无法避免的苦难。一如世界的和声,我们的生活是由不和谐的和弦以及不同的音调组成的:柔和的、粗犷的、尖利的、平缓的、轻的和响的。如果一个音乐家只喜欢其中一部分,那他能唱什么呢?他必须掌握所有这些,然后糅合在一起。同样的,我们也必须把善与恶糅合在一起,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二者本是同一物。
哲学的慰藉 读后感 第(2)篇
四星!也许这不是我所推崇的哲学书籍,哪怕是类似科普类的通俗版。尽管是资中筠老师翻译的书籍,但通透智慧的气息并没有扑面而来。本书以人生常见的六种痛苦,误解、钱财、挫折、缺陷、伤心和困难为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正如周国平老师在推荐序中的提及,《哲学的慰藉》不止是慰藉,更多是智慧,对于世界和人生的价值取向。也许定位的差异,限制了书籍可以有的高度。有些不理解此书如此流行的原因。
最为欣赏,也是最为符合本书主旨的是第三篇关于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加的。其一生曾经璀璨、富有并曾任尼禄的老师,对于权利、财富等身外之物真正做到了从容,并欣然赴死。“我从来没有信任过命运女神,即使在她似乎愿意和平相处之时也没有。我把她所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可以让她随时拿回去而不干扰我。我同那些东西之间保持很宽的距离,这样,她只是把它们取走,而不是从我身上强行剥走。”
若是对于未来不抱必然的希望,那么失望乃至愤怒就不会发生;认识到随机性,也就知悉所谓的公正只是后视镜或是选择性过滤的结论,如此就不会抱怨;使我们最受伤害的多半是意外事故,当我们事先准备了迎接所有的问题,考虑了黑天鹅,自然也就坚强;如果你想消除一切担心,那么请设想你所害怕的一切都会发生。“一旦我们理性地看待事与愿违的情况,我们一定会发现它实际包含的问题比所引起的焦虑要轻得多。”
何必为
部分生活而哭泣?
君不见
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哲学的慰藉 读后感 第(3)篇
当我们被问及“怎样才能健康”时,你可能不假思索地能说出个一二,营养均衡,适当锻炼等等;但是“怎样才能快乐”呢?估计一般人凭直觉很难一下子回答上来,得经过一番深入的思考。
灵魂对痛苦的陈述并不见得比我们对身体痛苦的陈述更清楚明白。
“不知为何自己不快乐”跟“病人不知病因”一样,需要更懂的医生来给出药方。同理,伊壁鸠鲁认为哲学如果不能解除人精神上的苦难,不给出谋求快乐的方案,也称不上好的哲学。
一直以来“伊壁鸠鲁”这个词跟奢侈、肉欲和饕餮想联系,但是其实,伊壁鸠鲁哲学所谓的享乐主义真正含义却与此大相径庭。
“在消除了匮乏的痛苦之后,清茶淡饭与丰盛宴席带来的快感是相同的。”人的基本需求满足以后,奢侈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快乐,反而会滋生欲望的痛苦。
如何才能快乐?伊壁鸠鲁为我们给出了一个快乐清单,如有兴趣,不妨读一读第二章。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