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读后感500字(3)篇

(2019-05-03 14:23:12) 读后感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

作者:彼得·海斯勒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在线阅读地址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读后感500字 第(1)篇


之前读过何伟的《江城》和《寻路中国》,在这两部作品中,何伟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写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真实存在却又被熟视无睹的一些东西。相较而言,无论在视野上还是题材上,《奇石》都不同于先前的两部作品。本书共包含了24篇题材各异的文章,这些文章除了继续讲述“中国故事”之外,还将视角涵盖到了美国、埃及等其它国家。无疑,在这本书中,何伟为我们展现了更宽广的叙事视野。这也意味着,我们在何伟的笔下,不再只是读到他借着西方人的视角来叙述中国社会的光怪陆离,也看到西方社会中的诸多细节。

在诸多短篇中,《奇石》是书名,也是收录书中的一篇专栏文章的篇名。作者解释:“‘奇石’”指的是任何形状类似其他物品的石头。它在全国的旅游景点已经成了一种必备之物。”但在何伟看来,“奇石”又是某种象征,中国的丰富、多元与复杂就像“奇石”,不同的人从不同的侧面可以看出中国的不同面貌。这样的思路也在本书许多讲述中国的篇章中反映出来。《胡同情缘》写的是胡同和胡同中的居民在这个拆迁之国的命运变化;《离乡回乡》是一篇描写篮球明星姚明的文章。通过采访姚明和他的家人、队友、教练等普通人,客观勾勒出姚明的生活状态;《永沉江底》写三峡一家人,在水库蓄水之前搬离故土;《当你长大》就像一个短片,与三个卖黄色光碟的少 年吃一顿火锅的故事,然而文中所包含的东西让人叹息……需要指出的是,书中有部分内容出现于《江 城》和《寻路中国》。其中,《新城女孩》与《江城》中《钱》内容如出一辙,只是主人公的姓名由“ 安妮”换成了“艾米莉”;《四重奏》中魏子淇和三岔村的内容也在《寻路中国》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 。

《奇石》里的故事写于2000年至2012年,在12年的时光里,何伟由单身到结婚,由结婚又变为父亲。与之变化的还有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中国乃至于整个世界。不变的是他依然喜描写那些同样处于变动之中的人们。“我发现,移民、迁徙、探寻者、逃离者之类的字眼总是吸引着我。我喜欢那些感觉有点格格不入的人们。”何伟始终未曾放弃对于“故事”的兴趣,也正是因为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与探求,何伟笔下的中国才比其他人笔下的中国更迷人,更生动。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读后感500字 第(2)篇

看过何伟的《行路中国》和《江城》,没想到一个人外国人对中国有那么细致人微的观察和旁观者的那份清,更感叹于他不只是观察得细,更感叹于他还能将这种观察同样细致地付诸纸面。相比而言,个人觉得这本《奇石》没有前两本那么吸引我。一方面,这本更确切的说可以叫《奇人》,都是何伟记者生涯中接触过采访过的一个个很有个性的人,范围广,不只局限于中国人,也不只局限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好”人。另一方面,这本里有些章节完全取自前两本。当然抛开这些,书中的还是有一些我感兴趣的人和故事,譬如胡同情缘那一节,譬如姚明,譬如和平队的组织者纳吉夫,为了达成项目,契而不舍写信,契而不舍找或许各路政客的支持,譬如探寻长城的老外石彬伦,他对长城研究的那份热衷和契而不舍;还比如《江城》里就出现过的那个女孩艾米莉,她对于生活的追求与迷茫是那么的真切。还比如里面一些令人或忍俊不禁或会心一笑或颇感意外的小故事,比如何伟自己的被相亲,奥运会期间粉刷外墙和志愿者的故事,还比如清真寺里人们对小偷的独特处罚,还比如姚明的率真直爽…何伟不多评价,只是竭尽客观的叙述,但他想传达的又自然能传达给你。借他的眼,借一个个奇人一件件奇事,且看世界之真实,之奇妙,这,本身也算得上是一件很有奇妙的事情啦!

奇石:来自东西方的报道读后感500字 第(3)篇

我个人是比较偏爱这类满世界走的游记性质文字的,彼得海斯勒就是把他自由行走世界、边走边工作中遇到的有趣的事有趣的人写进他的旅游日记,让读者在他的东西方工作环游中去感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认识世界的视角。本书最终命名为“奇石”是选取了本书中一篇篇名作为了本书书名,讲述的是作者在任美国几大报刊驻中国北京记者期间于河北遇到的售卖假名贵石头的一次“碰瓷”事件;我想,海斯勒可能认为这一事件就是千禧年之前他心中的中国社会的缩影吧。书中多处写到21世纪前的中国城市是如何落后、老百姓生活是如何的不堪、中国人素质是如何的低下…诚然我认可海斯勒说的很多都是事实,广东人吃老鼠太恶心、河北卖石头的搞碰瓷诈骗、深圳十岁拾荒孩子抽烟喝啤酒、北戴河中国公安跟踪老外、租车公司骗保赚钱……;这都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不可避免的进程,这与他书中写的日本黑帮内幕、埃及穆巴拉克政权遭政变、美国911恐怖袭击等等他国游历记述来说,海斯勒更多的是写别国负面东西偏多了一些。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美“纽约客”、“华盛顿邮报”、“纽约周刊”等报纸驻北京新闻记者,有着10年在华经历;曾经在重庆涪陵师范任过英文教师,中文好到可以翻译任何技术性书籍专用词语。其妻也是个中国通,育有一对双胞胎女儿。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