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爱情笔记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9-01-15 02:28:24) 读后感

爱情笔记

作者:阿兰·德波顿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一位不乏米兰·昆德拉的批评深度,深具罗兰·巴特尔的解构气质;但,比昆德拉有更立体的爱情思维,比巴特尔更熨贴恋人的爱情神经,激活人们全新的阅读体验。本书是一部融合理性与感性,细腻生动的恋爱过程的全记录。忠实记下与女友交往中的各个细节,特别是心理和哲学层面的思考,文字生动,处处机锋,不仅有极大的阅读乐趣,阅毕更令人回味无穷。

爱情笔记在线阅读地址

爱情笔记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向来不敢在大师面前班门弄斧,但是看了这本书,真的特别有感触,就写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恋爱时,我们最向往缘分天定。然而,多数时候我们不得不与无法理解我们灵魂的人同塌共枕。——阿兰·德波顿

我想,如果当初早一些看到这本书会不会在爱情这条路上走得顺利许多?我虽然不畏惧受伤,却也害怕疼痛。

其实这本书很简单,结构简单、情节简单,讲了一个关乎“邂逅-相爱-矛盾-融合-裂痕-分手-失恋”的爱情故事,非常普通,或许你的、我的、他的故事都要比作者的故事复杂许多。但是作者非常不简单,他是一位思考大师、哲学大师,因为他的不断反思成就了此书的独特性。

与其说看的是一部爱情小说,不如说是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哲学心理作品,这本书细致地描写了作者(男性)在恋爱中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笑过、爱过、哭过、痛过,这就是爱情最真实的样子。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融入了我自己的故事:

【邂逅:与你双目对视的那一刹那我仿佛看见了天堂】

他说“我们天马行空地闲聊,微妙地捕捉彼此的性情,犹如漫步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小径,轻略淡远山地。当取好行李,通过海关检查时,已经爱上了她!”

好友曾对我说:“,你就是因为加了一个群,所以爱情开始了。”

我觉得是不是也算冥冥注定呢?现在想想真的很神奇。如果在飞机上,他没有回答对她的自言自语;如果在群里,我没有一时兴起回答你问题;如果······我们、他们其实都不算一个特别健谈的人,但是正好在那个特定的时间突然萌生出了话意,你愿意问而我乐于回答,仅此而已吧。

 

【热恋:我们注定为彼此而生】

他说:“审视自己所有的可感知的感情,和这情感可能的接受者,无法确定为何突然之间对她产生的感情竟然是爱情···共进晚餐、欢度良宵,好像这一切既是最陌生却又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热恋的感觉或许就是冲昏了头脑而不知吧。看到的她是那么完美、那么可爱,感觉与她是如此天造地设的一对。他觉得他们之间的诸多细节,不管多么微不足道,都是用来证实:“我们注定为彼此而生”。

同一天、同一班航班、同样的出发地目的地、邻座···这些的概率相乘得到的总概率是多少?五千之一?六千之一?但是一切还是发生了。他们都以为这是命运的安排,绝无其他可能——理智早就被抛得不见踪迹了。

都说恋爱中人是失去理智的,因为他们看不到显而易见的事实,却用不可靠的概率和命运去解释。

在这里,作者很理性地反思了自己当初对偶然事件的想法,他说:“待我觉得两人陌路相识或是擦肩而过的时刻,最终不过是一个偶然,只有1/5840.82的可能性时,也就是我不再觉得必定要与她共度人生,从而也不再爱她的时刻。

恋爱时总是理想化的,我们常常不愿透视对方的心灵,不愿正视对方的缺点,哪怕为此付出蒙蔽自己的代价才相爱,每一例一见钟情都有对爱人品质的故意夸张。

 

【诱惑?潜台词?——是欲望使我成为一个侦探、一个不懈的线索搜寻者】

每个追求者所有的情绪都指向一点——她(他)爱我吗?作者在文章分析到:“克洛艾每一个姿势的意蕴都悬浮在纯真和诱惑之间,满含令人疯狂的意义。她明了我对她的渴望吗?她渴望得到我吗?她的话尾以及笑容背后有挑逗的痕迹,我探察得准确吗?或者我只是在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这张无辜的面容?”

但是,作者这段话我感到很困惑(当然可能是我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有些大大咧咧不太注重细节)为什么会想这么多?男生都会这样想吗?(因为有男性朋友平时在向我咨询这方面问题的时候也让我感觉考虑太多了,把女生的一点一滴都要分析得淋漓尽致)这种想法对我来说不可思议,为什么要去揣测背后这么多意思呢?可能就是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啊~(有朋友能帮我解答一下吗)

这一章主要讲就是作者对她的行为揣测,我的疑问也从头到尾···

 

【真实、自信与自卑】

前些天在微博看到一条评论(大致意思是):觉得和男朋友在一起超级尴尬,所以没出去玩过···明明自己是一个既自信又自恋的人,但是在喜欢的人面前却不敢抬头、不敢说话。她认为自己全身上下,没有一点可以吸引别人、让别人喜欢。

其实每个人都是既自信又自卑的,我们对能够吸引对方感到极度自信(只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却又在发现对方的长处和完美时,为自己的不够完美感到自卑。

用作者的原话就是:“我们自信能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征服我们最不在意的人,但欲望中包含的郑重成分阻止了爱情游戏所需要的漫不经心,而且从心上人身上发现的完美所产生的吸引力,又会引发我们的自卑感,这些真是爱情中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精辟!敬佩!

所以我们在自信与自卑的反复中会产生“是否真实”的矛盾。我需要成为真正的自己吗?她喜欢的是真实的我吗?我觉得我的某个缺点她应该不喜欢,需要掩盖吗?

因为自信,我们竭尽全力地展示我们(认为的)一切优点

因为自卑,我们获得了一种之前不具备的个性——一种为了吸引对方而去迎合他的喜好需求的自我。

譬如,我们在约会初期最常说的一个词语是“随便”或者“我都可以”或者“你想吃(喝)什么”,因为不知道对方的喜好,不确定是否自己的喜好与他相似或相反,而选择了妥协或者巧妙地把决定权推给对方。

有时候我们会对对方喜欢自己的点感到诧异,那是自己完全没有意识的,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没有安全感的事。我们习惯了把未来、成功等具象的东西用“抓住”来描述,不会把重要的事情寄托在偶然的不确定上,包括爱情。因而我们会采取行动让他更加喜欢自己。

 

【灵与肉】

顾名思义,略过。


【回应的危险】

 在恋爱之初,总是会有经验丰富的朋友来给我们支招:你要矜持一些,不要他一追求你你就投怀送抱了。也看过许多案例,女生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着为什么他一追到手就马上变脸了,他这个渣男!

可能这就是人性吧,作者认为如果他们开始回应我们的爱,那么他们的吸引力也许很快就褪色消逝。我们之所以去爱,是因为希望借心上人的完美——美丽、聪慧、诙谐——来逃避我们自身的弱点——丑陋、愚蠢、呆滞。如果回爱了,我们或许会震惊:“OH MY GOD!他怎么可能会看上我这样的人?!他看来眼光也不怎么样嘛”,从此对他的兴趣烟消云散。

反而正是那些我们一辈子都得不到的人,我们会为了他们吟诗作赋、酒吧买醉、深夜发圈···

但人性难道就不可以更改吗?如果一切都按照人性来,社会上就没有法律没有秩序没有道德了。可又不能批评这种人,他们会振振有词:我就是不爱了,有罪吗?好吧,确实没罪,但是道德水平不高,因为道德上还有一条叫负责任。

 

【矛盾】

当你的对象喜欢你无法忍受的事物,你会怎样做呢?

如果是我,我会告诉他:我不喜欢,但是我不会剥夺你喜欢的权利,只不过你需要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做就行。例如吸烟,我不喜欢,你可以抽,但请不要在我面前抽以及让我闻到烟味。

 

【美丽】

马西略·费奇诺说:“爱是对美的欲望”

司汤达说:“美丽即幸福的允诺”

可我听过美丽最好的定义,还是阿兰的:“当她令我感到幸福时,她是美丽的;她是美丽的,这又令我感到幸福。”

 “我不是从显眼处出发寻找克洛艾的美丽,而是从别人看不到的特征中发现她的动人之处:我已经领悟了她的灵魂,于是觉得她的脸庞生动无比。”这大概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意思吧。【思考表白、亲密、我到底爱她什么?】

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不善于表达爱意的人,长这么大,我从来没有真情实意说过一句诸如“我爱你”这样的话(和姐妹们调侃“爱你”那得另当别论),也没有听到别人对我说过“我爱你”,所以有时候会真的蛮羡慕美国人随时把“爱你,宝贝”放在嘴边,可让我自己说,我完全说不出来,也不会说。

 

【安全感】

我们时不时会试探性地开玩笑:“刚才那个美女应该是你喜欢的类型吧?我觉得她和你很般配诶”现在有个词,叫“求生欲”,男生慢慢地掌握得淋漓尽致,哄得女生心花怒放。可是本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我还是比较喜欢听到真话,油嘴滑舌的嘴皮子功夫还是不要的好。

很多人都在寻求“安全感”,可是我自己连安全感是什么都不清楚,更别提男生了。安全感是什么呢?怕他离开?怕他不爱自己?还是什么呢?

不过我自认为,安全感是自己给的,别人或许能给,但是你并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离开。在家里,我非常放松,那是真正的自我,什么都不怕,因为我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那怕天塌下来也好,爸爸妈妈都会帮我们顶住,所以我可以肆无忌惮地闯祸。但是到外面,只有自己,而自己是永远都不会离开自己的。

那些说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我的想法是:安全感,我自己能给,如果有人愿意给,那谢谢了。


【离开】

我们无法阻止一个人的离开,也无法控制内心的悲痛。

每当发生了这样不幸的事,我们第一反应一般都是:“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或者我哪里还不够好?”对方会告诉我们说:你的什么什么(永远不会告诉你真相)···,或者直接说是他的错。

错愕-心如刀割-悲伤-间歇性难过-有些忧郁-无感-好笑

每个人通过这个过程的时长都不一样,但是,真的没有什么是时间和新欢解决不了的。

记住一句话吧——以前让你哭的事情,总有一天,你会笑着把它说出来。

 

【最后的感想】

爱情,是一门伟大的深奥的学问。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只有这样,才不会错过那些真正想与之度过一生的人。

去爱吧,就像未曾受过伤一样。

爱情笔记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一段再平常不过的爱情故事,德波顿却展开了一系列哲学思考和心理学分析,哲理贯穿小说始终,赋予小说丰厚的哲学深度。“古往今来,谈论爱情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能就在于人类对产生爱情的过程的无知,它应该是一种化学现象,但没人知道准确的方程式”(文摘)所以需要爱情体验的读者,本书可以好好领会一下,理性地分析处于感情中的自己各个阶段的想法出处,给自己每一段思想波动找到夯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更理直气壮地做出一个个决定。有意思的文章摘抄分享:n1、爱的需要总是先于爱一个特定的人。我们选择的伴侣必定在相遇的人当中,如果给予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航班,不同的时间或事件,那么我爱上的人可能不是她。2、没有回应的爱情也许痛苦难耐,但却是一种安全的痛苦,因为它只会伤及本人而无害与他人,是自我导致的个人痛苦,甘苦交织。但是爱情一旦得到回应,那么人们就必须准备放弃仅仅是被动地受到伤害,而承担起去伤害自己的责任。3、因此,就成熟的爱情而言,人们不会在第一眼就跌入爱河,只有当弄清水的深浅,才会跳入其中;只有在互相交流了以往的经历,交流了政治、艺术、科学的观点,以及晚餐的喜好之后,两人才能决定是否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在互相理解和肯定的基础之上的决定,而非想象中的共鸣与吸引。对成熟的爱情来说,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对方,才会让爱有孳生的机会。真正的爱情(恰恰总是诞生在我们知道之前)与常情背道而驰,不断增加的了解,既可能是一种吸引力,又可能是一种障碍——因为它可能使乌托邦与现实发生危险的冲突。4、多数时候,现在过于不完美,以至无法让我们明白生活在现在不完美时态中的病根在我们自己,与我们外部的世界无关。

爱情笔记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爱情笔记》是一本跟以往我所阅读过的任何一本有关爱情的小说截然不同的作品,应该说是一本爱情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的心理透析读本,有多少人在面对爱情的时候都会有这种理性的思考呢?n作者以全新的角度来剖析对爱情不同阶段发展的众多细节,以旁观者的视角通过定格情景,从事实、心理以及涉及的哲学家思想,让每一件平常的小事都能引发出深刻的哲理,把我们平时忽略的生活点滴以郑重而幽默的形式传达出来。本书虽然是以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整个阅读过程经常会让人忘记自己在读一个有关爱情的故事,作者的博学多才与思维清晰无可非议,个人觉得旁征博引过多也会增加阅读的负累。文中以下的观点印象尤其深刻:n爱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者 n柏拉图的美学观n童年成长经历对性格的影响n爱情和自由的对立关系之间的平衡n爱(他人的爱)对于自我存在的意义n爱情的波动与不确定性n爱情的危机感和爱情恐怖主义n爱情的消亡和升华n典型的马克斯主义者的思想:渴望爱情,但又不可能接受爱情,因为害怕当心上人真实的自我显露出来时,接踵而来的将是失望——一个通常早已产生(也许早在父母怀中之时)但会继续投射到将来的失望。马克斯主义者感到他们的中心自我是那样的无法接受,以至亲密一定会暴露出其骗子的真实身份。因此,如果爱肯定会随之消失,为什么还要接受爱的恩惠呢?如果你现在爱我,那只是因为你没有看到完整的我,马克斯主义者认为,但如果你没有看到完整的我,而我却还要努力习惯你的爱直到你看到的那一天,那真是疯了。柏拉图说,任何被认为是美丽的东西都部分具有美的基本形式,因此肯定展示了普遍的特征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