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3-14 18:15:35) 读后感 -
作者:彼得·海斯勒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断断续续的,我居然看了十个小时……部分关于国民性的概述有待商榷,有些字句里带了一点点成长于发达国家的优越感,并不像有些书评里写的“完全客观”,但不影响,相反增加了可读性。毕竟完全客观就还挺枯燥的,能看出作家情绪和主观倾向的时候,无论是否赞同,都能产生“对话感。”
总之是一本能引起理性思辨,也能激起情感共鸣的书。
何伟(彼得·海勒斯)的《江城》也挺好看[嘿哈]
但没这本好读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时代感极强的纪实文学。写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却又不止于此。
身为记者,何伟既专业,又敬业。他最可爱的地方,就是没有让自己成为置身事外的冷眼旁观者。这大概就是他和其他写中国的外国作家最根本的区别吧。
何伟实在是太会讲故事了。在他身上,你几乎能找到一个好作家应该具备的所有美好品质,尤其是敏锐的洞察力。通过何伟的讲述,任何一件小事都足以发人深省。
虽然“好”和“坏”是相对的概念,但李雪顺的翻译,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好翻译”这一边的,从《江城》到《寻路中国》,翻译水准一直在线。能把pride attracts misfortune翻译成“满招损”,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当一个好作家遇到一个好翻译,读者当然是最幸运的。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一本纪实作品的价值自不必多讲,作者能够站在客观的不带有私人感情的角度描述完一个陌生国度数年里发生的故事已是不易,但文中经常还是有些词语读来不是很舒服。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看中国两千年初人和事的发展,就像现在的我们看六七十年代处于温饱问题的角度,即使已经强制自己脱离事件之外,仍不免发出一些困惑甚至优越之声。还是很感慨有人愿意做这样一件事情,静下心来去观察去接近去了解然后完完整整的记录下来,大多数人们身处时代、国家的巨变其实是不自知的,就像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个选择,只有回过头去看才会发现原来一个小小的选择都会将人生的方向扭转。总体来讲作为一本描述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心态和生活变化的作品而言还是很值得一看,历史的价值总是无可估量。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