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场 读后感(3)篇
(2019-06-03 11:54:39) 读后感
作者:李诞
《吐槽大会》总策划、总撰稿人李诞首部奇思妙想集,收录了网络点击超过1亿次的《扯经》系列、奇趣故事,以及李诞近年来的多篇随笔。看似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故事中蕴含引人反复玩味的道理,从不同角色的口中描绘出了一幅荒诞而又耐人寻味的人生浮世绘。文风简练犀利,冷幽默十足,文艺不矫情,睿智不做作。马伯庸、丁丁张、王自健、谷大白话、燕公子、蒋方舟、赖宝、死胖子王建国、自黑狂魔唐大夫、阿乙、东东枪、鹦鹉史航、李铁棍、梁欢、抽风手戴老湿拍手推荐!
笑场 读后感 第(1)篇
十三邀里李诞说他不是很满意这本书,但是怕再改改一辈子都不会满意了。的确,开篇扯经乍看很有趣,其实我觉得一般,比较一般。可能是身处环境的原因,在普通的大学校园里,那些段子身边的人来来回回用了很多次。
前几天李诞大火时,有些自媒体人批评李诞在奇葩说中的插科打诨,说他浅薄,不深刻,枉为知识分子。我想,不能把锅全甩给李诞,大众给他打上有趣的标签。似乎有他在的地方就不能太平淡,不能太严肃。所以就有了他不合时宜的玩笑话。
这本书中,奇趣篇最能展示李诞思想的深度。什么是知识分子,就是看到操蛋的社会,万恶的人性时不会开口骂娘满嘴脏话。他们会将这一切隐喻在故事中,在你第一眼看到时,只是感到惊奇,还有这样的事,但时间一久,在某个瞬间,你会意识到藏在里面的更为深刻的意识。这比爆粗口逮着人就喷更为影响深刻。知识分子就是期望着以笔为矛,以文章为药去剥开迷雾,去看到藏在社会表象下深刻的不变的东西,去唤醒懵懂的人。
缓一缓中展示了李诞的才华,不通俗的情诗很能打动人。
笑场 读后感 第(2)篇
这本书其实没读完,读到一半就再也不想看下去了。书中故事的排序挺讲究,最有意思的、能让人读时点头说几句“嗯嗯”和读完叹一声“哇”的故事都排在前面。记不清从哪个故事开始作者开始了用虚构的故事来描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状态和感受:孤独、抑郁、负面,有时候甚至是疯狂。故事大多隐晦、难懂,这已不重要,因为讲述这些故事的文字已经制造出了一种气场:弥漫的低气压,罩在头顶上的乌云,拂都拂不走。很多话、很多故事适合用嘴说出来,说出来时配合着表情、语气压抑的就有了趣甚至会让人开怀大笑;荒诞疯狂的也不会让人恐慌、也只剩下风轻云淡地哈哈一乐,但绝不可付诸文字,落在纸上就剔除了许多东西,故事就只剩下故事本身和它的气场。这本书即是这样。它更像是作者的内心的宣泄,除了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内心压抑、悲观、虚无,想要对抗世界却又无从下手的人之外我无法从中获得除“偷窥他人”之外的更多营养,不想继续浪费时间,弃读。
笑场 读后感 第(3)篇
在综艺节目上看到蛋总说自己其实是个诗人是个作家时,总觉得他是在故意引观众发笑,看完这本《笑场》,我真的觉得蛋总是个作家是个诗人,还是很不错的那种。蛋总的文字,无论小说诗歌还是随手写下的文字,都透露出一种慵懒靡靡的意味,不是失望不是消极不是负能量,就是那种什么都看过什么都看透什么都无所谓的“丧”,人生已是如此,哪里有一脸严肃认真的意义?出生了做人了,就已经再没有选择的权利,你只有这样或好或坏地活下去,并不能改变什么,并不能带来什么,甚至有一天你消失了,这世界也并不会觉得自己缺少什么。那么就这样活下去吧,不抱期待的人才是最积极的,万事无谓的人才是最认真的,看起来很“丧”很“寂”的那个人啊,也许才是最努力的。因为人生对他们从无意外,因为一切改变都带不来希望也带不来伤害。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