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邪恶之路(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读后感(3)篇
(2019-05-23 11:01:02) 读后感 -
作者:黛莱达
《邪恶之路》是黛莱达的成名作。它以撒丁岛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青年雇农大胆追求女主人玛丽亚,两人坠入情网,但因为门第悬殊,女主人改变初衷,另嫁他人,导致主人公走上了邪恶之路。黛莱达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爱情与道德、罪与罚的冲突为切人点,展示了撒丁岛古老的文明和宗法制下的乡村生活,以柔婉清逸的笔致叩动读者的心弦。
邪恶之路(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读后感 第(1)篇
说实话,这部所谓的诺贝尔文学奖大系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惊艳与震撼。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当然更谈不上什么离奇、曲折,不仅如此,甚至有“老套”之嫌。可取之处除了大量的撒丁岛引人入胜的景物描写,再就是丰富、细腻、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很逼真、很传神、很有代入感。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地中海中部的撒丁岛一个名叫努奥罗的小镇。在还未受到工业社会沾染的那些世纪里,这里曾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它远离尘嚣,几乎不受意大利本土的影响。主人公彼特罗是一个靠受雇于地主来谋生的无产者,仅管一无所有,但谁也不能剥夺他憧憬美好生活的权利。他曾趴在打谷场的空地上不止一次地梦到那个俊俏温柔的姑娘萨碧娜。但穷人的心态就像危重病人一样脆弱的要命,一次次的极度敏感导致一次次的极度误判,最终他和萨碧娜本是“郎有情、妾有意”的情感就像熟透了掉在地上无人拣拾的苹果一样,慢慢烂掉算完。当这场始于打谷场、终于葡萄园的爱情无疾而终之后,彼特罗深深地被年轻的女主人玛丽亚吸引,紫红色的葡萄酒,暖融融的炉火,舒适的厨房,所有这一切都使彼特罗产生了一种对爱情的欲望和迷醉。他终于认识到,只有爱情和财富都有才算得上真正的幸福。就这样,他那年轻女主人红润、壮实的形象再也离不开他的脑海了。至于彼特罗的这种情感里面到底有多少爱还真不好说,反正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对玛丽亚的情欲,这种情欲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终于,在彼特罗“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不懈追求下,玛丽亚最终也喜欢上了甚至说迷恋上了这个热情、英俊、虔诚的男佣人。但鉴于门第的悬殊、社会观念的束缚,玛丽亚爱的很矛盾,很纠结也很憋屈,她即鄙视他下贱的身份,又可怜他爱的如此虔诚,更情不自禁地迷恋他的英俊和热情。她曾多少次地愤恨彼特罗的这种“心怀不轨”,但这种“心怀不轨”何尝又不在她心中波涛汹涌?她热吻了并爱上了一个她压根就不愿与之结婚的男人,她觉得自己罪孽深重,罪孽深重到都不敢去面对神父忏悔。
终于,梦幻结束了,现实迎面而来。玛丽亚最终接受了家人的安排嫁给了丑陋但多金的地主弗兰切斯科。曾经一度支撑彼特罗的那个“即使犹大背叛了耶稣,玛丽亚也不会背叛我”的信念瞬间崩塌,邪恶的种子悄然落入土壤,至此悲剧已无可避免……
在玛丽亚守寡七年后,再一次投入旧情人彼特罗的怀抱不到一个月,一封从阿尔及利亚迟来的信揭开了七年前丈夫弗兰切斯科的死亡真相,玛丽亚曾经所有的怀疑和不安都不幸成为了铁一般的事实。刹那间,玛丽亚回忆了自己全部的悲惨情感遭遇,从诗情画意开始,到以悲剧结束;从背叛开始,又最终以背叛终了。她一直以为彼特罗就像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或者干脆就是供自己消遣的玩物罢了,但最终却是她真正沦为了彼特罗的玩物。其实不难看出,悲剧的根源与其说是彼特罗的极端,不如说是玛丽亚的背叛,再深挖了说,与其说是玛丽亚的背叛,不如说是人性的贪婪。玛丽亚即贪彼特罗的年轻、应俊和热情,更贪弗兰切斯科的门第、声望和多金。其实,她对丈夫弗兰切斯科并没有多少爱,虽然对彼特罗的情感也是激情多于爱,但至少对彼特罗是真的。似乎从这一点上说,她对彼特罗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变心”,但这种选择的背叛比真正意义上的情感背叛更令人无耐,更令人悲哀。故事的结尾是开放式的,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像去设定主人公的最终结局。但我觉得结局也不外乎三种,第一种结局:彼特罗穷途末路,杀人灭口。第二种结局:玛丽亚将真相大白于天下,最终不惜千金散尽将彼特罗交给法官。第三种结局,也是最有可能的结局:玛丽亚权衡利弊,明哲保身最终把自己和彼特罗捆绑在一起,彻底永远地深埋真相。但无论是哪一条路都是殊途同归,所有命运终结的地方都是地狱,都是惩罚。我到觉得他俩如果双双以死相酬,主动以生命的终结作为最后的忏悔到不失为最圆满最幸福的选择。
爱情即可以是花好月圆的你侬我侬,也可以是一把转眼就害人害己的双刃剑。贫富贵贱必定刺激私欲膨胀,情感泛滥必然导致婚姻飘摇。没必要谴责彼特罗的极端和自私,也大可不必鞭挞玛丽亚的贪婪和背叛,这固然是一切悲剧的根源,但这又何尝不是人性的原罪啊!或许正是有了这些极端和自私才有了这悲欢离合的大千世界,也或许正是有了这些贪婪和背叛才有了这苦忧幸宠的浮世百态。
作者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她对笔下的人物没有情感代入,因为在她心底她始终认为人是自私可怜的,所以对普罗大众也就压根没有多少幻想。正如雅典文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的一般问题上表现出了深度与怜悯。
邪恶之路(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读后感 第(2)篇
看完书之后,结局应该被预料,然又怎么样呢?玛丽亚该何去何从呢?作者也没给个完整的结局,留下开放式任读者自己去想象。其实作者在后半段,借用玛丽亚的的纷乱思绪,把彼特罗还是认定为一个本性是恶的人,抹杀了他前期的勤劳努力踏实,把他描写成为了得到玛丽亚,不惜偷抢,似乎又是我不认同的。当然,彼特罗后期的残忍和邪恶,不仅仅是受了爱情的伤害,也有交友不慎的影响,然我们说,如果一个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他不会受外人的影响而变成罪恶,但人在愤怒中跟容易滋生仇恨,就会不择手段。这个复仇等待到五月,之后又等了七年才重新赢得玛丽亚的爱情,所以,怎么来评说彼特罗呢?而萨维娜为什么不早点点破真相,也好让玛丽亚的处境不要这么恐怖和被动,哎,文学作品总会有许多的戏剧冲突吧,然未尝不是真实现实的写照和演绎。
邪恶之路(诺贝尔文学奖大系) 读后感 第(3)篇
背叛爱就是罪恶就会受到惩罚,男女主开始因肉欲之爱而彼此吸引,他们的爱没有深入到灵魂,当遇到现实的讥讽时,就败下阵来。最后二个背叛了爱的人绑在了一起,并不是因为爱而在一起而是因为殊途同归的罪恶紧紧链在了一起,对爱的背叛伤害了无辜者,最后的惩罚就是一辈子不断受到灵魂的拷问……n如果爱请深爱,请对爱负责n人性中善恶都存,在欲望的炙热下,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女主的经历也是一个人的成长,一个虚荣无知女孩自以为可以高高在上愚弄他人,可最后命运给了她狠狠的一记耳光,历经所有,最后终于看见肉欲的激情转瞬即逝,而自己却被恶魔窃取,结尾并没有明确之意,可能是他们一起在罪恶中彼此仇恨着生活,也可能是用法律来结束,更倾向于前者,因为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是让他一辈子活在罪恶的惩罚中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