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痒读后感1500字(3)篇

(2019-01-06 22:48:17) 读后感

痒

作者:潘沈斌

《痒》摆脱了分章分卷的固有模式,以男主人公2010年全年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着力描写了男主人公曾经的爱情、梦想、信仰被击得粉碎,青春的梦碎于现实之痒。《痒》是人所有欲望的根本表现状态,更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青春时期迷茫的象征。表达了一种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接期,人的思想阵痛及成长历程。

痒在线阅读地址

痒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对于我,这本书是值得纪念的。

若干年前,我固执地反对电子阅读。以为所宣传的环保、便捷只是为了给接触电子产品找一个借口。不如手里摸着纸质的书来得实在。怎么可能会是这样。

这本书就是我电子阅读的开始,也算是对偏见的反思与鄙视。

我不是学中文的,只把我当是个看热闹的吧。

寒假时开始读,停停歇歇,保持着一贯的长篇小说的阅读速度。当后进者成为领先者,我还是那样的速度。

杨哲不只是故事的主人公,更像是一个意象,有理想,又被现实拍打着。对不合理的大学制度、社会观念无奈又坦白地戏谑是存活者的标志。他遇见了美好的爱情,同时也是残酷的爱情。杨哲假期拒绝涵一的电话、不回复她的消息,这让我感觉无比地真实,甚至让人怀疑整本书或许就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改版。

“读书是一件‘谋心’的事。归根结底,是要使我们的灵魂得到安顿,心智得到开启,精神得到寄托,情操得到陶冶。”易中天这句话很有道理。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杨哲的分子,看看人家的路是怎么走的,或许能为自己的选择作些参考。记得几年前初读《平凡的世界》,看到孙少平成为工人的时候,莫名地认为不应该。但现实就是这样,物质财富的不充足会让人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正如杨哲停住追求涵一的脚步,辗转流浪于生活的大流。

百度百科上说这本书“……着力描写了男主人公曾经的爱情、梦想、信仰被击得粉碎,青春的梦碎于现实之痒。”杨哲的梦想真的粉碎了吗?在我看来,他只是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理想尚在。他能和洗脚女交往,颇有“落魄书生与红牌妓女”的感觉,事实上他们都是被生活的欺骗者,也都是不流于世俗者。他们的精神还独立着,还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杨哲打向父亲的一拳就是铁证。杨哲继续前进的方向或许是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是该像老表希望的那样昂头挺胸,还是俯身于身边悲凉的世界?

诗是杨哲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这本书必不可少的部分。诗里有彷徨也有坚定,但好在至少还能发声。

这本书,我看了整个寒假(当然期间看了一些其它的书),包括来校的路上。因为晕车,只得听它生硬的读。河南、山东、河北,还记得最终读完时的坐标是在一个叫作“南皮县”的地方。因为忙碌,因为疲惫,也为了留一些沉淀的时间,并没有即刻写下读完的感觉。

得承认,我对这本书喜欢的程度不如《出麦田记》。

另外,这本电子书里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字句的错误。单说书的后半部分吧:

621页“三天后杨哲下定决心,要自救,在这样下去就完了。”“在”应为“再”。

650页“让她看着处理,就急匆匆的走了。”意为乔让杨看着办,故“她”应为“他”

863页他取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哲“字和乔涵一名字中最后一个”一“字,    (魔性的标点)

939页写上乔涵一打电话杨哲没有接。(什么意思?)

1005页他们在六通镇长街入口回合。(会合)

1035页回忆起起了一个夏日的星夜,(起起)

当然,这应该是出版时的疏忽。不过确实有点儿影响阅读时的感受。

理想这事情需要坚持,希望我们都能继续坚持!

戊戌年正月初十

痒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还是觉得看的太快了,像尤屹当年看一本散文集时说的,不忍心一下看完,总要留几篇慢慢看。与此书的结缘也是因为尤屹,那时我们都是高中生,那一段时期我非常喜欢“痒”个字。所以那一次在新华书店,尤屹看到一本名为《痒》的书立马便指给我看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作者是我们的高中校友,。高中校园里立了很多人物小牌,从东至西全是历年考入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唯独他的学校不是,却竖在了路的尽头。与别人某某年考入清华北大不同,他的简介是作家、诗人。这对我们一群文科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那接下来就谈谈对此书的感想。杨哲的遭遇可以算作青年的一般遭遇吧,但是又不一般。作者借杨哲之感批判揭示了那个时期的各种不公和各种不合理的合理现象,但其中也有一些绝对的论断,窃以为不妥。

杨哲及其室友在大学得过且过的生活方式不只是当时,也甚至是现在大学生的非小众情况。

整部作品中诗歌贯穿始终,与作者诗人身份有关。由诗歌杨哲和乔涵一相识,相知。诗歌拉近了二人的关系,但是诗人在如今更像是给人取笑的词语。乔涵一就像是杨哲的诗歌,念念不忘却又无法接入现实,所以杨哲的爱得不到回应。最后终于毕业,但毕业就等于失业,还是灰头土脸回了家。就算再次回到华兰也是整日找不到工作,为他的无能而愤怒,但却又无法愤怒,也许我会比他更懦弱。他终于找到了工作做一个搬运工,无可奈何。在这过程中又和思思相互取暖,生活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对与错了。与父亲的决裂,不敢回头的离开乔涵一,对婉婧的最后一句“咱们回不去了”说不清是对生活彻彻底底的妥协,还是对生活彻彻底底的愤怒。“瞧/这就是相信爱情的下场”

在现实面前我们都是溺水的孩子,一口一口地喝下苦水,喝下致命的苦水。

痒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连续用了10个小时,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每次看书都是总要一口气读完,要不然睡不着觉。特别这本书作者潘沈斌,对我来说感觉是离得最近的作家。老家是同一个县,大学是同一所大学,而且还住同一栋宿舍,这是一个触手可及的人,我们或许在老乡会中相遇过,或许在8号楼的走廊里擦肩而过,或许在国家或返校的列车上相对而过,我们是陌生人,但我读过你,你是我的熟人。书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那样的熟悉,所以我知道里面写得就是你,而我看的里面写得就是我。

这本书一如既往的抨击了社会的阴暗面,就像《出麦田记》《小镇青年》一样,但这也是我最不能对作者苟同的地方,抨击可以,但太过夸张,力道大了就显得格局小了。

书中提到了南许村,不禁想起了依桐,他考上大学了吗?还有水儿,她过得好吗?

读了潘兄的这几本书,发现你的女神都是一样的,水儿,夏天,温馨和乔涵一,她们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还是挺羡慕你们作家和诗人的,可以用文字让纪念永恒,你的青春结束了却让它留下了,而我只能在你的纪念中,拾起一片片模糊的碎片,撩动即将麻木的心中若有若无的痒~~~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