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600字(3)篇
(2019-01-22 10:09:33) 读后感 -
作者:金醉
2016年夏天,北京潘家园一个旧书商离奇死亡,案发现场发现了一本从未公开过的民国笔记。笔记记载了北洋年间一系列罪案实录和神秘事件调查。旧书商生前好友金醉是一名都市传说研究者,他发现,笔记中暗藏了一些被历史忽略的真相,以及众多显赫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本笔记的主人属于一个隐秘群体——夜行者。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600字 第(1)篇
这本书的书评,大概是要分开发了。估计是因为字数太多,所以编辑成一条发不出去。在此再次吐槽微信读书,书评发不出去也没有提示,显示一下书评超过多少字不允许发布是基本的逻辑和礼貌吧。很好想到的点,不明白为什么不做。我也不想去实验最多一条书评能发多少个字,我就多编辑几条吧。
2017年的时候,我就听说了《北洋夜行记》这本书,并且在公众号上看了其中的故事,觉得很惊险,很神奇,不过当时微信读书上没有。这次我在限时折扣里面看到了这本书,毫不犹豫的拿下,并且选择优先阅读,看看当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到底是真是假,到底好不好看。
现在很多书都有自己的故事背景设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看的是电子版,还是书自己的原因,很多书都不再有一个全盘的介绍,告诉读者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究竟是真是假,就像这本书,我还上网试图搜索开头的潘家园谋杀案到底是真是假。由金醉整理的,金木经历的这些,到底多少是真,多少是假。
既然有幸与此书相见,看到目录我又猜测每一案大概可以当做独立的案件,而每个案件大概又不仅仅是案子本身,还能折射出一些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所以我大概会没读完一案,写一下小段书评。
第一案,奇闻马戏。我之前在公众号上看的,就是这个故事,内容稍有些模糊,所以总感觉我漏掉了某些重要的事。再看一遍,才知道,故事过程惊险,但结局的悲哀却是对事件恶劣的加剧。白骨精,大头娃娃,猴子,蜡炬,等等,那些孩子,那些残疾人,那些残忍的手段,现实社会依然有可能存在,只是有可能没有那么离奇和血腥。人性的扭曲,社会的残忍,亲情的冷漠,尤其是那句,努力之后,却发现一切还停留在原地,真的是透露着深深的无奈和无力。写了后面几案的书评,再回看我写的第一案书评,总觉得太短了,毕竟我就是被第一案吸引着看这本书的啊,所以我想在写几句。其实我的书评,更多的是写给自己看的,写下当下看完的感受和联想,也许错误,也许没有意义,但这是一种记录,便于日后回看和反省。那个小女孩经历的外人对她的伤害,只是肉体上的,而家人对她的伤害,才是在心上狠狠地插了一刀。家人依然可以哭,但孩子还是可以不要的,而钱才是必不可少的。重男轻女这件事我不想在这里谈论,也不接受没任何经历的人一本正经的摆道理。嫁女儿就像卖女儿的情况现在大概也有,卖掉自己的孩子的情况现在大概也有,这涉及中国社会对待孩子的时候,是否把他当成独立的人来对待,我想很多家庭都没有做到,而代代相传代代影响,想要彻底改变,恐怕还要很多年吧。
第二案,民宿奇案。这个故事我是早上坐在公交上看的,大概是太吸引人或者我太入迷,看着看着居然坐过站了。本以为故事还很长,没想到就这样结束了。也对,案子结了可不就结束了吗?也不知道之后会不会再讲“红灯照”是什么意思。作者的文笔也很奇,虽然孙悟空肯定不是真的孙悟空,但是作者写的那般活灵活现,总是被完全代入到故事中去,想着这到底怎么回事?怕不是真的有异常?比起故事本身,故事的背景也是神奇的,虽然张勋复辟是历史事件,但这样的历史,大概没有那么庄重。在看的时候,十三带的巡警迟迟未出现,我甚至在想,在那样的乱世,会有人相信这样的报警吗?巡警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来惩治罪犯吗?不过我想任何世道,都有看不下去的正义之人,所以活着,才不至于失去希望,活着 才依然会被感动。
第三案,寻尸案。我以为这个故事会更复杂更玄幻,除了那些奇术,这个故事也很贴近显示。看到目前为止,所有奇奇怪怪的事情,还是源于人。鸦片传入中国的那段历史,真的是屈辱而又感慨。所以远离毒品,不要自作自受,不要给恶人有机可乘的机会。案子的最后,暂未抓到凶手,不知道后面的故事,和这些人还会不会有交集。其实抓不到真凶这个,我也觉得很贴近生活。我记得原来看过一部电影,叫《偷天换日》,这好像是一部带点喜剧色彩的电影,时间太久了记不清了,总之小偷们也不是所谓的绝对的恶人。看电影的时候也一直希望小偷们成功,最后真的成功了,我觉得很惊喜。我一直希望电影的结尾可以不要那么正义战胜邪恶,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正义就并不总能战胜邪恶,坏人,或者模糊地带的过错也并受到了惩罚,所以电影拍的那么高大全为了这样一个结局而已。所以我觉得《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结局很赞,《唐人街探案》还有凶手没抓到貌似也无伤大雅,因为这才是现实,才是人性,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第四案,连环儿童虐杀。在看前面的类似于故事引言的时候,我在想这是一个怎样令人发省的故事,直到看到对象是儿童。我依然很讨厌小孩,依然对小孩没有同情心,同一件事如果发生在大人或者老人身上,我会同情或者有其他的感受,但发生在小孩身上我就没那么同情了。但是我理解这个社会认为小孩是弱者,也接受小孩应该被特殊关怀的社会现象,所以如果出现了和小孩有关的恶性事件,我也会觉得这是小孩,怎么下得去手。这个故事已经不是杀不杀害小孩了,而是吃人脑了。所以它最重要的点,不是杀小孩,而是怎样封建迷性和愚昧才会觉得吃小孩的脑子能怎么样怎么样。当然这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尤其是原来,包括现在,都认为小孩是物品,可以由制造者任意处置,所以不要了想扔就扔,不用管死活。我不评价这个行为,只想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和人情社会有关。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600字 第(2)篇
历史有三种,一种是历史学家研究的,一种是亲历者书写的,一种是爱好者推演的。多数时候,我们所认识的历史是第一种,从小到大的历史书,每个节点如板上钉钉,带着必然的因果逻辑,由某某事件开启了某某时代,由谁宣告了结束,像是一切早有预谋。这是夸大了个案,简化了历史,服务了大局,杜绝了想象,我们的今天有多精彩,历史只有过之,绝不会不及,远不是薄薄一本史书能够说清万分之一的,于是很多历史的爱好者本着探索和趣味,创作了大量历史题材作品,比如明朝那些事儿,可以说是通俗白话版的明史,大受读者欢迎,比如大明王朝1566、甄嬛传,在一个历史节点上,通过人物的投射塑造,历史事件的重新敷演,或虚构或架构或重构,以艺术方式生动呈现,往往让人印象深刻。这本书中的历史,是从亲历者的角度。史官是亲历者,但缺乏自主权,成王败寇,官史由掌权者书写,讲得也是国家大事,但就像今天,除了关心党政换届,卫星升空,国际峰会这等要事以外,还有很多区域性,社会性,平常性的事件发生,这些历史就要依靠百姓人家来书写记录,如同我们写的日记,说不定百年后也会成为研究90一代的史料,也就是这些散落的、继承的、口口相传的东西,才让我们的历史更加丰满有味。这本书正是从这样一个视角出发,经过艺术创作后诞生的。它不是历史书,不是纪实文学,它是用悬疑在讲历史,在历史中找刺激。北洋,在历史上有特定的阶段,大致在民国成立后到北洋军阀政府下台期间,恰好是上个世纪最具变革、最动荡的时期,理应有很多精彩故事,而夜行者作为记者与侦探的结合体,通过对奇谈怪事的抽丝剥茧,刻画出人心的本然,这一点与许多的推理小说相同,谋杀背后质问的是人性的偏直,社会的道义和时代的原色。书中很多故事,都有真实的影子,或是照片、或是档案,比如巫术盛行、采脑下药,现在看起来愚昧可笑,但看到内里,还是基因决定表象,历史也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因强化中不断升级、推演。从这样一段夜行记中看今天,虽然已没有血腥的厮杀,但现代的竞争丝毫没有削弱,甚至在文明的包裹下更加隐蔽。悲观地讲,今天的社会,依然如鲁迅所说,是个吃人的社会,只不过不是被战争、饥荒夺去生命,而是被焦虑、交通、过劳、雾霾这些无处不在的黑洞吞没殆尽,所以并没有什么今朝完胜昨日,我们依然在这样的底层代码中前行,好在今天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物质的极大丰富提供了傲娇的资本,释放掉一些上进、野心和名利之后,我们会比北洋时期的人们活得更自由、更洒脱。
北洋夜行记读后感600字 第(3)篇
喜欢北洋系列百多年前的厚重感和时代感。既有据可查,又模糊不清。分不清是杜撰还是真实。以史为骨,艺术为肉,人性为魂,一本正经的讲故事。
在太爷爷的故事里,
了解到了不曾记录的历史,
认识到了身边不曾发现的黑暗,
欣赏到了无法接触的异域传奇。
也越来越能体会这句:人如树木,枝叶愈向阳舒展,根须愈深入黑暗之地底。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