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故都的秋(插图本) 读后感(3)篇

(2019-02-25 08:08:15) 读后感

故都的秋(插图本)

作者:郁达夫

由郁达夫所著的《故都的秋(插图本)/现代名家画本》一书包含了《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我的梦,我的青春!——自传之二》、《远一程,再远一程!——自传之五》和《扬州旧梦寄语堂》等27篇散文文章。

故都的秋(插图本)在线阅读地址

故都的秋(插图本) 读后感 第(1)篇


秋天到了,于是想找一本应时的书看看,就找了了这本《故都的秋》。恰好在北京,亲身在这北国的秋里面,看着几十年前的秋之散文,当真是人事俱非。

不久前天气还是很晴朗,看着外面晴朗的蓝空,还有被阳光擦亮的红墙,内心总是会涌起一种不知名的情绪。

就像是隐隐约约的闻到了青春的气息,这种感觉稍纵即逝,往往只是一瞬间,但是这一瞬间也足以让我回味很久。

但是好天气是短暂的,还没晴朗几天,就下起了秋雨。百年前秋瑾对着山河破碎,看着无限江山在这风雨之中飘摇,感叹“秋风秋雨愁煞人”。百年后我在秋风秋雨中瑟瑟发抖,感受着来自北方的恶意。

秋深了,一切都竭尽全力的绚烂着。

这点点绚丽在寒风中,在明媚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种凄艳的美。

都说悲秋,秋天的确是个很容易让人哀愁的季节。好不容易秋天来了——虽然姗姗来迟,但终究是来了。叶子黄了红了,装点好了新装,但是一场雨就打湿了一切。

秋姑娘哭着跑远了。

忡忡失道的我独寻了千里。

为了不错过秋景,我特意冒雨出行,到陶然亭去看了看。一树银杏金黄,还有月季犹未凋谢,就是披着一件风衣的我差点冻僵。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迫使秋天不得不提前离去,穿着她红色的外套,再套上她黄色的斗篷,离去了。

秋天走了,带走了最后的色彩,往后就是冬天了。它是那么单调,让所有隐藏的遗憾一起跑出来。

这时候越发怀念起秋天了,想念她层林遍染的妩媚,想念她落叶如蝶的妖娆,还有那银杏树作成的油画,绚丽多彩。

然而美好转瞬即逝,生活的本质显现出来。

生活有时候就像一个情人,惹我痴迷,却除了安慰什么也给不了我。我把年华虚耗在她身上,放纵了青春,把轻狂挥霍得淋漓尽致,最后只换来半生回忆。

于是,时过境迁,一切在岁月里蒙尘,现实的丑陋让我大骂生活这个婊子勾引我心神,让我错过了奋斗的时间。

完全不管当初我是如何痴情,多么痴迷。可能那时候是鬼迷心窍,但是谁知道我现在是不是也是鬼迷心窍呢?

好像只有走过之后的路才会变得清晰起来一样。

平静之后,可能才会发现,生活不是情人也不是婊子,她就是一个路人。我因为她长得美在那多看了两眼,移不动脚步,过错全在我,干它何事?美丽没有错,错的是把持不住自己的人。

朋友说,你文字怎么变得刻薄了,也这么泼妇一般的来愤世嫉俗了。一口一个“婊子”的,你以前是万万不会这么写的。

是的啊,可生活太他妈的操蛋了,我能怎么办?君子之风什么的老子不要了。

就这样,心里会有一些快意。好像郁气都在这脏话中消弥了。

就像秋天被一场雨逼得提前离席了,我也被现实逼得忍不住骂两句娘。骂完之后,再捡起被我丢掉的君子之风,好好的扮演一个文明知礼的人。

生活啊生活,你曾经惹我痴迷,又被我破口大骂,如今在哪里?是不是就像这秋天一样,不顾我的挽留与眷恋,也决然而去了?

故都的秋(插图本) 读后感 第(2)篇


九年义务教育过来的我们接触的第一篇郁达夫的文章应该都是《故都的秋》吧,“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便是对北京最初的向往了。

中学时班主任语文老师常常给我们推荐散文,也多次提起过她喜欢郁达夫的文章。那时候没有电子书,新华书店能找到的也只有鲁迅全集,至于郁达夫只是老师往我们心底埋下的一颗种子。

直到在微信读书翻起这本散文集,这颗种子才算开始发芽,然后是了解到了郁达夫这个人。其实看完全篇后说喜欢是件很牵强的事。如果是怀着曾经心底的惦念翻起这本书,那么建议看完《故都的秋》和《北平的四季》就可以停了。因为除此之外的文章里都充满了作者的臆想,实在有损最初的美好。

作者文笔沉郁细腻,写景美不胜收,就不提了。写情更是情真意切,而读完全篇大概对于作者最可取的就是这份真实了。作者说,“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有一些激进,但如果作为情话而言已经堪比贾宝玉了。而且作者也真的做到了,既然为了心爱的北国秋天可以牺牲,那么为了内心的坚持以致为革命而英年早逝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本书中还有一些给好友成仿吾和郭沫若的信件,书信中也能体会出郁达夫对朋友们的那种“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式的,掏心掏肺的关切。而其他文章中流露出的或自卑或抑郁或龌龊的臆想们,从另一方面讲也能说明是一种真实。君子慎独,但是我们多数人是达不到“君子”的标尺的,所以偶尔有臆想也是难免的,但是我们常常对于自己的不耻讳莫如深,也就构成了虚伪。郁达夫的真实就在于敢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折不扣地记述下来然后发表,这份勇气我是服气的。当一个人真实到泾渭分明时,便会有两种结果,就是爱他的人会爱的要死,厌他的人也会厌的要死。这样其实也不错,毕竟取悦所有人真的太累了,也做不到,倒不如过得从容洒脱一些(可能也做不到)。

好在郁达夫做到了,为生命的宽度增加了一种可能。郁达夫诗“曾因醉酒鞭名马,生怕多情累美人”,便是一个老愤青一生的写照了。

故都的秋(插图本) 读后感 第(3)篇


大约有了一定的年龄多半会爱上秋天,不似春之短暂、夏之骄阳、冬之寒冷,秋之熨贴,总教人珍惜,却又没来由的生出些愁绪,心上之秋,怎个愁字消解?

        故都的秋,从故都翻篇,虽少年时背诵的课文早已忘记,再读时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心里默念着词句,连断句都觉得慨慨然。有些东西深藏在记忆里,只是等待一个触点,也许忘了语言、情境,却没法忘掉当时文字带来的感觉。

         除了故都的秋,此前并没有接触过郁达夫的书,一度以为郁达夫是笔名,可笑自己的浅薄!正如他的名字,书里充满了忧郁的色彩,仿佛一水的春愁。这是一本散文合集,前半部山水游记,后半部国情家情乃至自序,才情毕现,忧国之情浓郁,生活颠沛流离却不断向上,文人在时代夹缝里追求自由、捍卫独立的精神窥见一斑。反观今日之太平盛世,多么可贵,能够用心读书、用力思考、用爱生活就已知足。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