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的逻辑(修订版) 读后感(3)篇
(2019-04-23 09:05:33) 读后感 -
作者:周其仁
改革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未来中国如何前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为什么讲起改革来还是颇为沉重?为什么我们这个体制改起来那么难?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专家学者、大众舆论,众说纷纭。从改革史上标志性的莫干山会议开始,周其仁教授就密切参与中国改革的每一步。他善于从现实世界出发,用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风趣、直白的文字,将中国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历程进行严密而逻辑清晰的梳理。从“邓小平做对了什么”到“中国还需要做对什么”,从“如何防止改革变成半拉子工程”到“怎么避免糟糕的政策组合”,周其仁教授系统地从产权改革、土地改革、货币改革等方面,深入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来龙去脉和关键问题,让读者更加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同时,周其仁教授对未来中国改革之路提出了独特看法。
改革的逻辑(修订版) 读后感 第(1)篇
清楚界定的权利才是市场交易的关键前提,这一真知灼见贯穿全书,让我对改革的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关于交易费用的辨析更是精彩,如果没有交易费用,不论中国实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都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议题。关键在于,在交易费用不可忽视的“真实世界”里,一个社会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几乎总是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命运。老先生在序言里对改革继续推进需要关注的三个层面分析很透彻,同时夹杂着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深期许,对于邓公这一未竟的事业,老先生也尖锐的指出,妨碍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关键环节将主要是政治的而不再主要是经济的。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老先生做学问的态度,他对于在想象力的约束下表现高超的理论建构能力毫无兴趣,只关注现实问题。躲在屋里研究出来的空中楼阁理论再光彩,若没有坚实的实践基础终归会昙花一现。看看老先生关于“国进民退”的精彩分析,那就是无论是国进民退存在不存在,好还是不好,都有一个基本概念的含义,即何谓“国”,又何谓“民”?目前流行的讨论,是把“国”与“民”在概念上对立起来处理。似乎在这个“国”里面,完全没有民的因素;而“民”的概念,也可以彻底排除国的成分。我认为,这样的概念本身就是问题。当我们用这样的概念来概括可观察的现象,并加以价值评判的时候,容易把具有实质意义的问题忽略掉。
改革的逻辑(修订版) 读后感 第(2)篇
在西周时期,古人就坚定地认为“天道福善祸淫”、“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其中蕴含着“命运就掌握在每个人手中,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世界一切皆有因缘,原因不在外,就在你自己。当人生遇到顺境,飞黄腾达的时候,不必过于高兴,否则一旦得意忘形,就会引来祸端。当遇到逆境、挫折的时候,也不必灰心失意,而要谨慎修身,广行善事,这样仍然可以转祸为福,遇难呈祥。孟子亦曰:“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人要从自身寻找原因,遇到灾祸之兆,更应当起惭愧心,忏悔过往,改恶向善。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就看你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所作所为。在《改革的逻辑·中国做对了什么》中,周其仁教授说:“所以我们要晓得,不管中国经济遇到什么困难,要解决什么问题,首先自发应对的并不是经济学家,是身在其中的实践者。”我想,改革的逻辑在哪里?就是身在其中的实践者。命自我作,福自我求。
改革的逻辑(修订版) 读后感 第(3)篇
算上这本,经济类或者说理论经济类的书读过两本了(有印象的还有科斯的《变革中国》)。这本中间一部分,太抽象,读不懂,可能是因为作者经过大量实际考察,总结概括出来,一句话包含很多总结性的东西,思维跳跃很大,跟很多哲学书看不懂一样。后面的因为讲的都是很多常识性问题,就容易明白了。我最喜欢的是作者老师很多比喻,让外行能看清楚作者的意图。有学者风范,认识问题从问题本身的概念界定开始,只有把要解决的问题本身界定好了,才能对症下药。这是给我做学问最大的启示:改革就是权利重新界定的过程;权贵资本主义到底是什么;制度的来源是因为交易费用不为零导致的。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论断。由此引发一系列讨论。要想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来源,不下功夫去实际调研是无法正确总结的。这就是真本事和假把式之间永远无法跨过的鸿沟。也是为什么想到和做到的界限。走两步,没病走两步!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