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9-02-19 13:46:05) 读后感 -
作者:詹姆斯·费尔格里夫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一本学术气味浓厚的著作,以“地理决定历史”这样的思维角度,去解读历史颇为新颖独特,作者引入诸如: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地理因素和条件,来获取能量的积累存储,去支配历史演进的路径,其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的宏大用心值得钦佩和尊重!nn这样的视角去理解和认识帝国的崛起,以及霸权的确立似乎可行,却无法解释拥有地理优势的帝国为何衰落,以及所确立的霸权如何坍塌,尤其更为明显的是无法说明:帝国衰落之后,为何无法重新崛起复兴?nn翻看世界地图,亚非欧大陆几乎连为一体,唯有大洋洲、美洲等大陆孤悬海外,自亚历山大大帝之后,欧罗巴的历史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希腊文明,罗马帝国莫不如此,克莱维的墨洛温王朝,直至查理曼大帝的加洛林王朝,分裂之后始终无法复兴,其间更有甚者如“丕平献土”,居然使得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这样的统治文化夷非所思;总督、行省、领主、骑士等这种分封制思想的演化,加剧了社会格局的分裂,即使教皇格里高利发起了“十字军东征”,曾经短暂的促使欧洲,以“上帝之名”统一思想,发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谎言战争,随着萨拉丁重新收复了耶路撒冷,欧罗巴人短暂的团结也分崩离析;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的“肉袒事件”,宣告了神权与王权矛盾的表面化,1618-1648三十年宗教战争的结束,以及《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宣示了神权的没落,和国家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以“民族自决”为口号,欧洲不断分裂成现今的模样,即使在今天,苏格兰独立、北爱尔兰、西班牙巴斯克地区、法国的科西嘉岛、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等分离运动,依然时隐时现,至于戴高乐将军的“欧洲统一”梦想,不依然受困于英国“脱欧”的阻碍吗?nn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运动,迅速提高了欧洲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从色雷斯半岛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翻过安纳托利亚高原,进入阿拉伯半岛,沿着丝绸之路,东行至兴都库什山脉,经旁遮普进入恒河河谷和德干高原,在这片小亚细亚至中东、中亚、南亚次大陆,和整个非洲大陆的广袤土地上,施加殖民统治或政治影响力;欧洲自希腊文明以来的民主自由的文化,反而种下了自身分裂和被殖民地区分裂动乱的因子,曾经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帝国、莫卧儿王朝、埃塞俄比亚帝国无不灰飞烟灭,无法复兴,而且内部的分离运动也风起云涌;大洋洲、美洲的历史是原住民文化与新移民文化的博弈的结果,现在则成为以美国为首的新资本帝国的附庸,毫无独立可言;美国的历史过于短暂,能否打破欧洲历史分裂的宿命,是个很好的学术课题,就现阶段而言,民粹主义的登台,恰恰说明了传统建制精英们统治能力的低下,在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下,以及三权分立的权力格局下,如果没有集权做保障,分裂的趋势似乎不可避免,除非出现类似于亚伯拉罕·林肯式的领袖,或能避免此种局面的发生。n以史为鉴,相反在远东地区,受传统儒家思维的影响,加之,商鞅变法所提倡的“郡县制”,统治者采用中央集权的治理手法,维护着“大一统”的格局,即使经历了王朝更迭,其后的复兴也必然空前辉煌,中国的历史自不必说,朝鲜、日本、越南、缅甸……等国即使经历了苦难,还依然保持着国家的统一和发展。n地理固然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是唯一条件:亚历山大大帝没有进攻印度,无关乎地理障碍,不过于手下总督们的私心和贪欲;凯撒征服了高卢,却最终敌不过元老派的匕首,拿破仑远征军不敌的绝不是天气,而是库图佐夫的战略战术……往事并不如烟,却不妨碍我们各自解读喜欢!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0. 智人的诞生
地理条件不能过于严苛(如南北极),也不能过于优裕而且要富于变化。在热带,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食物容易获得。这样的条件不能激励人脑的发达。如此,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只能是温带,这里四季分明,要求人类需要以年度为单位计划生存,要求人类制造衣物等等。
1. 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中心的形成要素一是适于耕作的土地,即所谓大河文明。一是有有效的地理屏障使得外力不会打断文明的进程。尼罗河文明左邻沙漠,右临大海、两河文明上临高原,下邻大海,黄河文明则被沙漠,高原,大海环绕。
2 海洋文明
腓尼基人兴起于尼罗河文明和两河文明的交汇处的新月沃土地带,地中海沿岸。是最早的海上民族。地中海能够成为海洋文明的摇篮不是偶然,因为地中海实际上是内海,而且小岛密布,是培养人类早期水手的绝佳之处。光从地理条件来看,也许西印度群岛有些相似,但是西印度群岛周边没有发达的文明。
文明由新月地带开始沿着地中海向西扩展。新月沃土地带→希腊,迦太基→罗马→西班牙,葡萄牙。中华文明则相对封闭,缺少变化。
希腊半岛全境多山,且没有大型河流,适宜人类生产生存的低地平原散落于各山间或沿海。地缘结构的支离破碎,决定了希腊其城邦政体和自身的生产潜力极差,其实力积累高度依赖于商业贸易。
之后,当年的野蛮的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文明,就如当年边毗的秦征服了中原各大国。罗马有波河平原之利,因此比希腊的容量大些。另外,罗马北部深入欧洲,与欧洲的联系更紧密。阿尔卑斯山脉虽然够高,但也不是不可逾越,否则汉尼拔的战象马戏团也不会给罗马带来麻烦。因此罗马兼有海洋和农业文明的特征,且极大的影响了欧洲文明的兴起。
西班牙的一面频临地中海,另一面是大西洋。他崛起于地理大发现。也是航海和贸易之功。
3 来自欧亚平原的冲击
欧亚平原位于温带和亚寒带,这里气候干懆,不利于农业生产,由此成就了逐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由于没有地理屏障,勇于争斗是他们的必须的品质。
虽然游牧民族没有璀璨的文化,但是他们的南向劫掠和迁移活动构成了历史的一部。近代欧亚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在很大程度受到来自这些游牧民族的冲击的影响。
4. 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兴起的起因大多来自于人文因素。但是地理因素的影响也是有的。比如说,能源的价格低是英国产业革命的激励要素之一。
5 关于美洲
横亘美洲的落基山脉和安地斯山脉阻隔了季风,其东面多水形成森林,而西面则面积太小不能提供文明兴起的空间。
地理与世界霸权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作为一本百年前写的书,还是很好的,对于历史来说,提供了一个另类的视角来看这些发展和事件。
书中提出的地理位置影响和支配文明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道理。
人类的或者活所有物种的目的,都是生存和发展,而生存和发展一定是向着更能活下去生存的方向进展的。所以,哪里容易生存,哪里就会产生文明,对于这一点,书中开篇就举了埃及的例子。
那么按这个道理,欧洲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生存和发展,为啥欧洲产生了文明呢?作者说欧洲环境恶劣,所以人们就探索更好的活下去的方法,于是产生了文明,但如果按开篇的理论,欧洲人应该向利于生存的位置移民才对,于是作者又解释了为啥不行,如森林、高原等等障碍。
其实我觉得,欧洲的文明是被逼出来的,非洲有大沙漠,过不去,亚洲人太猛打不过,过不来,于是只能在这些地方发展,于是就逼出了成果。
所以,人啊,还是要有点压力才行,不逼到份没有创新。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