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3)篇
(2019-01-20 12:18:38) 读后感 -
作者:贾樟柯著 万佳欢编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 第(1)篇
电影,不可能每一部都像《肖申克的救赎》《美丽人生》《阿甘正传》……那样经典、那样深刻、那样无与伦比。但只要能给我们视觉享受,思维空间,欢声笑语……其实也就够了。
《贾想》,恒老师书架上扒来看的。看到序是陈丹青写的,就感觉应该不错。“假科长”,一个名字很熟的导演,但就是不知道他拍过什么片。整书看完,他对话或者推崇的导演或者电影,除了侯孝贤也是如雷贯耳却不知他有什么作品外,其他人更是听都没听过。但是,这并不影响这本书的魅力。就像恒老师说的“不太喜欢他的电影,倒是挺喜欢他的文字。”我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评价如何?
一、电影诗人
有人说贾樟柯是一位电影诗人,他展现了迷失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国家。或许这有点像鲁迅文章中的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一样。其实,每个人都有诗意。可能用画画出来,用歌唱出来,用舞蹈跳出来……艺术没有诗意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最起码有诗意的时刻,比如太阳落山了,你突然有一种说不上的感觉,这就是一种诗意。每个人都能捕捉到。普通人或许生活间不经意的一声“卧槽”,这粗鄙之语的赞叹就是最朴实最平淡的诗意了。当然,贾樟柯的关注点永远是芸芸众生,活在当下。所以,他这个“诗人”称:或许我的电影是没有性场面的性电影吧。
二、一声道歉
这是贾樟柯书中对林小凌表达的一层意思。电影小组《小武》制作过程中,负责声音的林小凌始终无法接受贾樟柯要在教堂里的赞美诗中加上繁多的街角杂音。因为从技术角度讲这是非常违规的做法。林小凌很自觉地要保护自己的职业声誉,但贾樟柯要的是“电影”——他的诗篇。其实,两个人都没错。他俩分歧其实来自各自不同的生命经验,小凌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学古典音乐,有很好的家庭教养。在她的经验中,世界并非如此粗糙。而贾樟柯行走江湖,心里沟沟坎坎,经验中的生命自然没那么精致。当时在看这一段时,我想到的《绿皮书》中各种矛盾的冲突、融合。世界不止一极,道歉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是错了,我们可以不改。
三、色彩斑斓
看这本书,有一股明显的味道。那就是瞅不上张艺谋,可能除了《黄土地》这些还留点情面,到《黄金甲》那简直体无完肤了,《英雄》也连带波及。或许是先入为主吧,我感觉英雄并不烂,而且记忆中他开启了“大片”的模式。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两个学美术的导演,最后出手却是差别如此天渊之别。我始终感觉到老谋子的电影,始终是视觉盛宴。且看英雄,李连杰与甄子丹打的那一段。屋外雨潺潺,两人的打斗伴着琴声进行,飞跃、轻盈、矫捷。屋檐上的水滴缓缓落下,显出一种空灵、寂静。再看枫叶林中两个女人打斗的那一场。黄色的枫叶,红色的长裙。风吹起满地的黄叶,漫天飞舞,两人不时腾空、飞起,红色的裙衫,黑色的长发也随风舞动,这不唯美吗?哪怕到时至今日的《影》,不说影片能多好,但不可否认,这是一副水墨山水丹青。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 第(2)篇
电影,青少年时期的美好记忆。六、七十年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匮乏,看电影成为极幸福的事,开心、快乐、喜悦,在脑海里烙下了深深地印痕。《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老战争故事片不知看过多少遍。在县城老电影院看过,县城操场的露天电影看过,附近邻村也跑去看过。露天电影在银幕的正面看过,幕后也看过,因为幕前已经人满为患,在幕后观看尚有立足之地已经很不错了。改革开放后,随着一些进口片的影放,电影环境逐渐活跃了起来。日本电影《追捕》更是掀起一阵狂热,影片中的无词歌曲“啦呀啦”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高仓健、中野良子更是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士村发型年轻人纷纷效仿。八、九十年代,国产电影也迎来了春天,谢晋指导的《牧马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等一批优秀电影的上映,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现在想起都记忆深刻。现如今,人们对电影没有了以前的热情,也许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随着彩电、电脑进入家庭,人人几乎拥有了手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大丰富了,人们对电影的热情也逐渐淡化了,当年的场景再也看不到了。本以为电影在自己心目中的热情会渐行渐远,贾樟柯的电影却又使我的热情重新燃起,《小武》、《站台》、《三峡好人》、《江河故人》、《世界》等等,都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他的电影大都描写的是人的一生,然后透过人的行动去看国家的变化,对现实表象极具穿透力。贾樟柯电影手记《贾想》就书写了他的心里路程。贾樟柯在中国电影导演中是特立独行的,他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对真实生命缺乏关注,因此他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表现人文关怀的。正如贾樟柯所说“我希望让观众多看到反映现实生活的电影,而不是那些穿金戴银、飞来飞去的人。中国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大片运作模式,已经逐渐丧失了中国人的想象力,这种流失思考的做法非常可悲。当下中国电影充斥着娱乐气味,金钱崇拜。投资非常大的影片,其思想水准非常落后,还停留在权利崇拜的层面。”n贾樟柯拍的文艺片,或者叫艺术电影,在国外拿奖无数,而在国内却票房惨淡。所以事情就是这样荒唐,贾樟柯几乎成了为欧洲电影节拍电影的中国导演。贾樟柯的电影确实能够触动人的灵魂,让你的心情纠结而复杂,让你无形中去关心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贾樟柯是有良心的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 第(3)篇
全书读下来,消费主义是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词儿。贾科长这些年的电影风格就是在与甚嚣尘上的消费主义做对抗,只是大多数观众在黄金和好人的战争中还是选择了黄金。
贾科长说读书让人思考,这本书也有蕴含了贾科长许多独到的思考,发人深省。想来我真不是个爱思考的人,这一点从高中做考卷时,遇到不会的选择题连思考都不思考就直接蒙就一目了然,但是贾科长让我感受到了思考的魅力。以前我总把我思故我在当作装逼式的口号,如今有点理解到其中的内核了。
不得不说贾科长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思考让他变得十分有魅力,拍出的电影也格外动人。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