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的错觉 读后感(3)篇
(2019-03-07 08:21:27) 读后感 -
作者:史蒂文·斯洛曼 菲利普·费恩巴赫
《知识的错觉》指出,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超级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让人类从众生当中脱颖而出称霸世界的,并非个人理性,而是无与伦比的集体思考。也正因为他人的存在,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就是知识的错觉。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为何政治偏见与迷思总是根深蒂固,为何个人精英主义式的教育和管理总是无疾而终。对“无知”的了解,是我们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的一种绝佳方式。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更理性地对待技术,更客观地面对烦冗的信息,与人类的理性与非理性和谐共处。
知识的错觉 读后感 第(1)篇
1. 知识的错觉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解释深度错觉,自以为对某件事情尤其是其细节很了解; 二是内部知识错觉,自以为对某件事情的了解来自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
2. 政治中的思维方式有价值导向与结果导向两种,前者是价值观和信仰,是宣传和鼓动的手段,是奖惩的标准,是表彰的理由,是剥夺的借口……恰恰又最容易深入人心,因为不需要太多细节和因果推理,而大多数人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愿意了解细节的。所以有时候一句话千万人。
3. 一人一票确实值得怀疑,它假定每个人对议题都有充分的理解和独立的思考,其问题在于对知识错觉的忽视。
4. 人的许多知识依赖于外部,尤其是圈内的知识共同体,既从众又排他。所以,除非在一个知识共同体中,要把你的价值(道义)灌输给别人是很难的,基本上就是不明智的。如果有机会,可以心平气和讲讲道理,甚至讲道理都是浪费时间。而为什么会有垃圾人,这就是原因。
在一个知识共同体中,又存在所谓认知劳动分工的问题。所以,虽然大家都不喜欢,有时候还真离不开专家。
5. 关于对待科学的态度的缺失模型就是一个乍一听有道理,但经不起深究的错觉: 对科学的态度正相关于对科学的理解,反科学与反技术源于理解的匮乏。而大量科普教育的失败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并非基于对证据的理性衡量,因此,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不会带来改变。相反,人们的态度取决于一系列语境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导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被撼动。。换句话说,科普很难改变文化和价值根深蒂固的知识共同体对待科学的态度。
6. 关于智力与教育
· 智力新定义: 智力不再是某个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这个人在其所处团体相应活动过程中的贡献。
· 教育新定义之一: 教育的目的在于学习知识和框架,学习去哪里寻找知识,重点之一即判断某个结论是否可信,谁对它有发忌言权,以及这个人是否可信。就是说,教育应该给人一双识别砖家的慧眼。
· 教育新定义之二: 也应该重视那些能够促成与他人共事的技能,比如同理心和倾听的能力。同时,这也意味着要教授批判思考的能力,促进沟通和意见的交换,而非仅盯着事实本身。这好像把IQ和EQ统一起来了,并且讲清楚了EQ的重要性。
7. 认知反射测试CRT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两种类型的人: 直觉型和反思型。前者是多数,是解释的敌人,不喜欢细节,不喜欢质疑,大而化之; 后者是少数,是解释的朋友,喜欢细节,喜欢提问,追根究底。有研究潜力的人大概多数属于后者吧。
8. 完全不讲神经生理学和进化论,甚至有点整体论和二元论,大概心理学家可以,认知科学家会觉得太小儿科-;)。
知识的错觉 读后感 第(2)篇
盲人摸象里的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就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就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就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就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每个盲人对大象的认识都是错误的。但每个盲人都看不见自己的认知错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我们多数人也曾经犯过盲人摸象的错误,但我们还很自信,会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觉得自己知道的是很多的,产生知识错觉。但是,事实上呢,世界是庞大和复杂的,只有很少一部分知识储存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中,绝大部分的知识储存在别人的脑子里或者是网络中,我们是通过认知分工的方式共享一个知识共同体。
软弱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放下傲慢的态势,我们才能从其他角度维度、层面看到他人的认知,看到他人的知识弥补了我们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先具备这个最基本的思想基础,我们才能海纳百川,去接受他人的想法和建议,才能利用好知识共同体。
但是,知识共同体有时也会在科学方面犯错。如果知识共同体里的个体都不是独立思考,全盘接受别人的认知和思考,不敢表达自己的个体观点,依赖其知识共同体作为信仰的基础。那么这个知识共同体达成的所谓“共识”是危险的或者就是错误的。倘若不改变共同体的共识,或不能和其他共同体交流探讨,那么这样一个知识共同体会成为乌合之众。
作为个体,我们的所学所想都是有限的,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需要一个知识共同体。但是谨记:在这个知识共同体里独立思考!
知识的错觉 读后感 第(3)篇
日本视错觉大师、明治大学特任教授杉原厚吉创作了一系列实物光学幻象作品。引用杉原教授的经典描述:“我们看外面的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的知觉——都是由大脑机制间接产生的,所以所有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虚幻的。对于错觉的研究是我们理解感官知觉,和许多眼科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n视觉错觉,又称为视觉假象。一般来讲,当物体通过很规律的几何排列时,很容易引起错觉。加之人的大脑,很习惯于“脑补”,所以有些时候,你亲眼看到的只是一种欺骗。同样的,我们获取知识的错觉、与人交往认知的错觉都有着相同的模式。每个人囿于个体认知差异、生长生活背景与家庭、三观和理解方式的不同等等,对同一件事、同一个人的行为的“脑补”就相应地产生差距,而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分析问题,就会产生矛盾冲突。人不可避免错觉,但要有怀疑与挑战权威得精神。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