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读后感(3)篇

(2019-05-25 04:23:01) 读后感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作者:黄执中等

这不是一个小时代,这是一个小学问的时代。只有知识,没有观点的人,正在被淘汰。别让焦虑毁了你的生活,懂点小学问,超越许多人。全书共有7个“小学问,”每一则“小学问”里,每一个知识点既有应用场景,又有解释力度,还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以及足够轻巧有趣。《小学问》由你每天都能接触的“游戏、健身、职场、恋爱”场景切入,带读者走进知识领域的课堂。相信通过一些垂直领域的有趣观点、知识的分享,面对日常问题和困境时,可以自如使用的逻辑思维能力,帮读者提升思维的竞争力,让读者学会按照这些聪明人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行为不落俗套。《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帮你提升个人思维竞争力,像聪明人一样去思考问题!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在线阅读地址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读后感 第(1)篇


5️⃣2019-4-23 7h 

不得不承认的是,因为焦虑看的这本书反而让人焦虑倍增。

只能用书中的话来安慰:如无意外,在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它会陪伴我们终生。所以,不管学会什么,最终学会与焦虑为友,与焦虑同行,


当你被焦虑包围时,不妨想一想: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境地?是该抵抗还是该接受?手头有什么资源?可以向谁求援?短期和长期的目标是什么?该从哪里做起?——发现没?当你把焦虑拆解成这些具体问题时,你其实就已经不是在焦虑,而是在分析了。分析问题,恰恰是有效学习的第一步。


1.有应用场景,解决“不知道学什么”的焦虑

2.有解释力,解决“学不进去”的焦虑

3.可迁移,解决“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焦虑

4.足够“小”,解决“压根不想学东西”的焦虑


Be smart 

Make a living 

Stay fit

Effective 

Attractive 

Persuasive 


TIPS回顾:

>> 很多问题之所以争不清楚,是因为没有弄清举证责任这个前提。记住“证有不证无”,能让你避免很多无谓的质问。

>> 人们通常都会觉得自己的水平在平均线之上,而这往往是因为无知导致意识不到问题所在。想击破这种“好于平均幻觉”,你就要尽量给这种能力找到客观评判的标准。

>> 人是一种需要理由的动物,可是在追寻理由的时候,由于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双重标准,很容易“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从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不认错。

>> 因果关系往往是相互的,甚至是跟表面上相反的,如果忽视“对立成因”的可能,就会犯“因果倒置”的错误,被似是而非的统计数据忽悠。

>> 滑坡谬误的根源,在于人们心中对于秩序的喜好,在面对环环相扣、看似严密的推导过程时,会倾向于把或然的预判当成必然的结果。对此,你可以指出回归效应的存在,并且用集中议题的方式,拒绝对方把你绑定在糟糕的结论上。

>> 之所以迷信,在于它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安抚焦虑。所以最有力的回击,是指出它高昂的隐性成本。迷信的成本,就是它的命门。

>> 偏见源于理智的懒惰。当我们对别人有偏见时,就会忽视很多重要的信息;当别人对我们有偏见时,行动是最好的回应。

>> 受害者很难得到无条件的同情,因为我们会通过谴责受害者来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全感。同样的道理,不幸发生时,无辜者也经常成为替代性攻击的对象。这种倾向本来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但却会让我们离真正的安全越来越远。

>> 有些人看起来没你辛苦,却又比你赚得多,很可能因为他们承担的是风险劳动,或者是创造性、试探性、开拓性的工作。这种表面上的“闲”,蕴藏着事业成功的秘诀。

>> 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存在风险劳动和情绪劳动。相应的,评估你的工作能力,也要考虑这四种劳动的组合方式。想清楚你挣的是哪份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 想知道自己值多少钱,你可以反过来想想HR是怎么确定你值多少钱的。想知道未来有多大发展,除了个人因素之外还要看外部因素和职位因素。另外,千万不要忘记隐性薪水的存在。

>> 高频重复工作,虽然是新人必不可少的磨炼,但也最容易产生工作倦怠。你可以根据具体原因的不同,用换位置、换兴趣点、差异化定位这三招来提升自己的成就感。

>> 摆脱穷人思维,首先要避免利弊分析的常见误区,注意利弊的共生性,拓宽分析利弊的新视角。

>> 先想清楚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按照这样的方式去思考和生活,那些起初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就能自然达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你才能说自己真正拥有了这些品质。这个顺序是be-do-have,而不是do-have-be。

>> 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谁都必须经历五个阶段,一开始太过激进,反而是重要的败因。记住,重要的是每个改变的成功率,而不是每次改变的幅度。

>> 我们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所谓自律,不是不计较他人的眼光,而是要找对“关键他人”。这就要求既要有正向反馈,又要严格管理。

>> 由于“自我妨碍”的存在,我们很容易给自己的退缩找到原因,不敢成为优秀的人。所以,你一定要认清这种心态,至少不要让别人的“自我妨碍”影响到你的判断。

>> 用什么方式称呼一件事,会极大影响你对它的看法。所以,想要管得住自己,就要在观念上先学会使用正确的语言。

>> 自律不是吓出来的,有即时反馈的正向驱动,才是驱使自己不断进步的正确方式。与其对自己狠一点,倒不如用正式的方式对自己好一点。

>> 好的目标等于成功的一半。制定目标时,先用“SMART”原则的五个问题考察一下,如果能够符合这五项标准,那就放手去干吧。

>> 游戏和工作的根本区别,在于反馈的即时性。因此,你可以用“简化反馈”的思路,让自己在工作中也像在游戏中那样充满激情。

>> 技能迁移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发现自己的核心技能,为它们拓展应用场景。这样,它们就能跨界组合,表现为新的形态,使你的能力产生指数级的增长。

>>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盲人摸象、各执一词的争论上,还不如从客观数据的角度,对事物的全体做一个定量分析。

>> 同样的行为,可能会对应完全不同的动机。要正确预测人类的行为,就要注意收集态度数据,在“事实如此”之外,多想想“还有什么可能”。

>> 想成功,就要多向失败者学习,因为成功者的故事,多数都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失败者的经历,反而往往更具有普遍性,避免了这些陷阱,也就自然走向了成功。

>> 提高效率,与其“省时间”,不如“省事情”。也就是正确排列事情的优先级,时刻评估自己当下所处理事务的目的、效用、重要性。当断则断,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关键。

>> 吸引力,可以来自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也可以来自障碍。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原理,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就可以主动提升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度。

>> 善于倾听,是最大的加分项。想成为异性眼中好的聆听者,你就必须理解另一半的说话模式。不要被“女生话多”的刻板印象误导,而忽略了两性在权力关系、对谈话内容的理解、分享话题的习惯上的各种差异。

>> 逛街之所以容易引起矛盾,是因为两性对此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狩猎/采集”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细节上的不同,帮助你跟另一半和谐出行。

>> 男女两性在气质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后天影响形成的。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把异性当成“人”来对待,才能避免很多根深蒂固的成见。

>> 爱情中之所以有各种“作”,往往都是痴迷型和回避型人格在作祟。认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而不至于陷入相互指责。

>> 爱情有三种基本型(情欲、游戏、友谊),三种次生型(现实、激情、奉献),认清自己和对方的爱情偏好,就能把两个人的关系调整得更加舒适。

>> “择偶复制”现象会让爱情里的弱者更弱,强者更强。不过别紧张,你完全可以向强者学习,提升自己的魅力值。等到权利反转,你就可以用37%法则来优化你的选择了。

>> 影响力不是来自你有多优秀,而是来自对方有多需要。所以,卖产品不如卖问题。只要能够成功地创造需求,接下来施加影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感觉的不可通约性,是沟通中最大的阻碍。所以,重要的是对方觉得怎样,而不是你真的如何。影响力的产生,永远都是围绕着感觉进行的。

>> 想要避免“乏味”,就要向广告学习,看它们是怎样细分美好、善用恐惧,把平常接触到的东西表现得如此诱人。

>> 当大家都在同一个标准下争奇斗艳的时候,很容易显得你是小透明。所以,你不妨从这个红海中抽身出来,用“扩张场景”和转变“心理账户”的方式,为自己寻找到一片蓝海。

>> 解释框架的变换,可以让同一件事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所以,想让别人产生你想要的观感,就必须慎重地选择该使用哪一种解释框架。

>> 所谓的丧就是指:1.自我评价低;2.对工作前景不抱希望;3.犯困与失眠同在;4.反社交;5.不期待幸福。

>> 焦虑感的来源,在于付出跟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越来越间接。这种间接,增强了不确定性,让我们失去了对时代的操控感。

>> 迷茫是一种“精神呕吐”,它帮我们把那些过去不假思索接受下来的价值观都加以质疑和排斥,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更灵活、开放的个体。

>> “丧”所对应的并不是“不丧”,而是廉价的快乐。后者固然可以暂时舒缓焦虑,但前者却能稳定地填充心灵空虚,帮助你重建更高层次的意义感。

>> 负面情绪是因为对人类有用,才在进化当中被保留下来的。

>> 最有感染力的幽默,是展示你无伤大雅的丧。

>> 防御性悲观是认为事情的结果“很有可能”会不好,并调整方向,或降低预期。

>> 要摆脱无助、无聊、碌碌无为的状态,请建立次级控制感、重建沉浸体验,当然,还要选择有价值的事物沉浸。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读后感 第(2)篇


《小学问》这本书提供实用的、小中见大的学问。书中提及到7种焦虑:胖、穷、被忽悠、低效率、注孤生、小透明、丧,并给予相应建议。


一.谈谈焦虑

在信息爆炸年代,获取信息容易、学习知识的途径有许多,但也容易得知识焦虑。那有那些焦虑呢?典型的有四种焦虑:不知道学什么,学不进去,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压根不想学东西。而焦虑的属性分别为:

1.有应用场景,解决“不知道学什么”的焦虑

2.有解释力,解决“学不进去”的焦虑

3.可迁移,解决“学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的焦虑

4.足够“小”,解决“压根不想学东西”的焦虑


所以,我们得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哪方面需要提高,哪方面可以解决,哪方面只能死撑。把焦虑弄明白,是唯一让我们不焦虑的方式。用书中说的:在别人焦虑的时候学习,在别人学习的时候焦虑。


二、关于挣钱

要想有钱,得付出,得劳动。通常,劳动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外,我们更容易忽视的是“风险劳动”与“情绪劳动”。

有时候,我们看别人挣钱容易,甚至可以“躺着”把钱挣了。却不知别人在背后承担风险,这种风险是面对压力和焦虑时,保持冷静,需要快速做决策。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


情绪劳动是指:维护工作中人际关系的必要付出。


评估你的工作能力,也要考虑这四种劳动的组合方式。想清楚你挣的是哪份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能够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情绪劳动和风险劳动以特别的方式组合起来,也可以成为你在职场上出奇制胜的法宝。


三、高效能人士能力

高效能人士的人是如何成功的?除了独有的思考能力以及自律的人生是他们所必备的两个优秀品质外,还具备以下能力:

1.技能迁移。

技能迁移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发现自己的核心技能,为它们拓展应用场景。这样,它们就能跨界组合,表现为新的形态,使你的能力产生指数级的增长。

忙碌之中,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核心技能有哪些?它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应该怎样运用,才能互有增益,跨界迁移。


2.“数据型思考”能力。

我们大部分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会听到:换位思考。该书提到“换位”并不是一种思考,而是一种感受情绪的方式。对于那些本来就是由情绪引发的问题,换位思考反而有可能加剧双方的负面感受。那怎样做?要具备“数据型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在遇到争执的时候,既不动情绪,也不相互诉苦,双方完全从理性出发,数据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从而得出全局性的、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


3.时间洞察力。

时间洞察力,就是要还原时间的工具性,把“给事情评级”当成时间管理的核心。

时间对于高效能人士来说,不是省出来的。我们也不可能通过节省时间,过上我们想要的生活。正确的做法是,先决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先确定事情的优先级,然后再让时间来配合你。而这就意味着,时间永远是用来“分配”,而不是用来“节省”的。分配对了,不劳你费心,时间也就自然省下来了。另外要学会随时评估各类事情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做出相应调整。这样,时间才能得到高效利用。


提高效率,与其“省时间”,不如“省事情”。也就是正确排列事情的优先级,时刻评估自己当下所处理事务的目的、效用、重要性。当断则断,是成为高效能人士的关键。


4.自律

一说到自律,我们通常会觉得先有自律的品质,才有自律的行为。而书中提到先做自律的事,你才能变成一个自律的人。不要空想有了好习惯再去做事,这是倒果为因。


当人真正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缺乏自制力,而是内心深处缺乏动力。

如果不往内部去分析自己的心理动机,反而往外部去锻炼什么“自控力”,治疗什么“拖延症”,那就是选错了路径。


正确做法:把自律当成一个结果,把重点放在“强化改变自己的欲望”和“找到内在驱动力”上。


静下心来想一想:你究竟喜欢什么?到底想要什么?你最渴望和最恐惧的是什么?未来一年你希望自己处于什么状态?未来三年你希望自己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你就能从自己内在驱动力最强的事开始,使自己一步步变成一个自律的人。


《小学问》的“自律”完全颠覆传统说法,脑洞大开!这就是高效能人士不同之处!


看了高效能人士的能力,就知道他们思考方式也不同,最后结果显而易见啦!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学问,学问不分大小的,小学问里处处有大智慧。希望我们能够在学问找到启发点,从容应对一切!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读后感 第(3)篇


一段话总结: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焦虑”和“丧”以及“迷茫”,这些情绪,或者说心态,并不一定是坏事,它恰恰说明了我们内心不甘落后和想要改变现状的意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对焦虑有不同程度的控制感,从而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然后是一些碎碎念。

本书的主题——解决焦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可以说是贯穿全文的每一节。

彷佛读了一篇超级长的心理学论文,竟搞出了专业研究的既视感是怎么回事。

最后是一些笔记摘抄,大概也是(我认为的)本书的核心观点。

焦虑其实就是干着急。
不知道学什么干着急。
学不进去干着急。
学进去了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干着急。
当然,还有压根儿不想学,满地打滚干着急。
焦虑不是件坏事,它是上进心这个小妖精磨人的体现。
所谓的丧就是指:1.自我评价低;2.对工作前景不抱希望;3.犯困与失眠同在;4.反社交;5.不期待幸福。
当你真正意识到肤浅的快乐不值得刻意追求时,就算你有意识地想回到傻呵呵、混吃等死穷开心的生活,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
“丧”所对应的并不是“不丧”,而是廉价的快乐。后者固然可以暂时舒缓焦虑,但前者却能稳定地填充心灵空虚,帮助你重建更高层次的意义感。
要摆脱无助、无聊、碌碌无为的状态,请建立次级控制感、重建沉浸体验,当然,还要选择有价值的事物沉浸。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