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5-29 10:14:40) 读后感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孙隆基

孙隆基先生把中国上下三千年当做一个“长时段”,用结构观念——针对特定范围的一种共时性设定——来研究中国历史和这种历史延续所生成的文化特征。创造性地运用“良知系统”“身体化”“和合性”等概念来总结中国文化中对“人”的设计和“二人”关系,并进一步延伸至对个体与社会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国家对世界态度的分析与概括。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不是泛泛地罗列出这个民族的国民的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用近乎千刀万剐的切割,给人以深处其间而欲全力挣脱的浓烈感觉,从而达到文化批判的深远诉求。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在线阅读地址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文化烙印看似无痕,却能让人生而为人,又叫人生而废人。或者与文化来谈对人的影响更加确切的比喻让我想到血肉与骨骼二者的关系。无骨骼便无处安放血肉,无血肉便要受那“行尸走肉”之苦。本书作者多是站在负面山脚去凝望历史之峰,所写所感多有些“人间疾苦”的味道。

       无论是人的是非还是历史的功过本身并无对错可言,而硬要分个对错,那便是你我所持的立场。要说某个社会、某个时代的歪斜之风有多盛行,道义之行有多重视,你就看那个时代之风的领头羊、组织者的政治取向便可道出一二分;你要掂量出某个国家的前世今生或者说某个国家文化的分量,读懂那个国家所处时代的英雄的悲欢和深入平头百姓的生活点滴便可知晓清楚。当我们对一个国家做出评价时,我们常常是张口闭口“这个国家简直是可恨,这个国家充满人文关怀”,同样如此,我们也经常是这样评价一个人“他好善良,他好没出息,这个人心眼坏”某些人善某些人恶,我们表现的是那么的爱憎分明,于国于人我们都极力显示出了自己的大爱与公道,可是如果我们离开某种有形无形的立场,再来谈国论人,我想你我话锋便可立马改变。举个例子来说,作为中国人,面对国与国所能表现出何种爱国情?1894年,百姓疾苦,官场明争暗斗,你要在那时问他们爱国重要吗?百姓怕是浑然不会理你,官员怕是要笑你天真无邪;但你若要是在现在随意问个普通人,他可能都会毫不犹豫说重要,并加之强调“我是中国人,我为之骄傲!”这类豪言壮语。这些同种问题不同回答便是由国家衰盛所导致的国人认同感各异引起的立场变化。结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吃瓜观众来说,面对无时无刻各种新闻爆料,投其所好的网络化对人思想的控制这种大环境时,我们常常太过于表现自己的公正与大爱,奶茶妹妹和刘强东这个大新闻一出,什么该是观众焦点,刘强东还是章泽天,我想都不是,各家网站开始见缝就钻,捕捉观众真正无聊的兴趣点如“这个如果离婚了财产怎么分,莫非是各有各的如意算???”去赚点钱才是焦点吧;又如多才多艺的陈铭在奇葩说、超级演说家和非正式会谈中表现的可谓是浓墨重彩之时,大家站在欣赏他才情和价值观角度觉得真的是一代青年典范,可是却有人站出来说他只会些开杠,洗脑之术。所以不管怎么说,在评价一个时代、一个人物又或者评价一个事件,你所占的立场从你开始评价之初都已经决定了你所谓的公平或者所谓的对错。

      平均主义以及保身哲学和自我压缩的人格均出自于中国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而这中庸之道便折射出中国人所深入骨髓的文化。突然想到作家梁晓声在某部小说中所写“中国农民真是厚道极了,也老诚惯了。没人当面问,他们从不外吐心中的郁闷,自然,被当面问的时候极少,每有假农民替他们回答---不苦不苦很幸福。”的确,每次想到这段话,就觉得作家定是曾经是受过些或者说亲身感受过人间疾苦,针对本书也就更能就此体会些中国人所根深蒂固的保身哲学了,当面对强者对弱者环境中,人们总是顺势而为,站在中间位置,不得罪强者一面,若非要坚定立场,便中国人做人一面就显示的淋漓尽致,多是站强者一面主持强者所谓的公道,随声附和“所言极是”,这便也是中国人所谓的会做人吧;当谈及父母教育孩子之时,孩子若是以“和为贵,不争听话”归为这类品质之人时,父母就以此为傲,可是若是父母教会孩子以此态度对待生活,哪里有人格独立、哪里又有思想创新呢?自我压制的性格小到影响人的兴趣发挥,大到在人独立选择生活之时,连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能力都有所欠缺。这种由中庸文化所带来的父母教育方式在高考孩子选志愿时尤为突出了。总之,这种人格的自我压缩包括中庸处事哲学都不利于人的人格思想之独立。

      不知何时,如何拥有高情商、如何会做人成了某个时代的重头戏,时代放大效应实在太强,成功学太多,天花烂醉的故事也太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这些东西却让我们越来越找不到自我,我觉得若是要人生真的活的要有意义,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做人并非做人,而是找到人本身,到那时,我想所谓的文化深层结构也会随之变化成文化真正该有的结构,独居该有的魅力。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历时18个小时,终于将本书看完。怎么说呢,本书对中国文化的分析很透彻,读来扎心但确是事实。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书中的有些观点已经不符合现在大陆的实际情况(本书毕竟成书于80年代),但大体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个人觉得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强调中庸之道的国人不敢做出头鸟,在忽“左”忽“右”的矛盾中不断耗费家国的底蕴和财富;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很深的政治化倾向,不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我们对孔子的评价,但其实我们在尊重孔子的同时,也把我们的创造性扼杀了。中国在大一统文化的内在需求下不断进行朝代的更迭,但本质没有得到改善,中国一直维持着超稳定的政治形态,混乱之后必然带来思想的统一与僵化。

我们需要超越态来取代厚古薄今的历史轮回。看过很多的小说,基本套路就是发现古人留下的传承,然后一路开挂。这样的设置深刻表现了国人无法突破历史的一个现实,不相信现在的我们能做的更好。我们把很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依托于历史文化,比如我们一直质疑的道德滑坡问题,我们总说人心不古,其实更多的是我们不愿意面对内心的欲望,绝圣弃智,希望回到原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我们把个人对利益的追求置于国家利益或者集体利益这个大框架之下,凡是不符合集体利益的事情就是不道德的甚至是非法的。中国的“人” 是做出来的而非自我的本性表达,所以大家在对自己利益的诉求方面总是含含糊糊,中国人必须借助大义来谋求个人的利益,所以戴高帽、逐大义是中国政治的常态。当然,中国人在谋求利益的过程中也有很强的斗争性,但强调中庸的国人的斗争形式很委婉,所以斗而不破是中国政治斗争的具体形式。中国的文化中还有很多的内部矛盾,都是围绕着中庸来展开的。

当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发展的更好,文化中深层的矛盾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很推崇的一本书,虽然已经渐渐迈出那个年代,但文化在我们身上的烙印很深很深,虽不想承认,但是我是在基督信仰与中国传统宗族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大部分的内容都感同身受,同时也是比较矛盾的,2010后成长起来的孩子或许会好一点,因为他们的父母大都80年代西化教育中成长起来的,时代在变,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人也在慢慢的进行着自我意志的觉醒,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这个进程,甚至有些极端化。回归本书,在中华文化的大环境下,耳濡目染的被教育着,我们依然是文化的载体与传播者。像书中提到的,一小部分人试着与大环境抗争,最后却不得不回归到大环境中来。我不是很反对群文化,甚至对权柄文化也不甚反对。但自由意志、自我意志,良知,都是我不愿放下的,甚至已是另外一种文化的深层结构,在我的内在留下他们存在的空间。本书好在开民智,让我们活得很清楚,更好的知道自己,与生产的环境。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