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3)篇

(2019-02-21 03:23:27) 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

作者:柏拉图

公元前399年,一个叫莫勒图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最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汉译本也译为《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之死在线阅读地址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第(1)篇


他是最好、最智慧、最正直的那位!

如果说爱哲学就是爱智慧, 爱智慧就是爱真理,爱真理就是爱正直的话。毫无疑问,苏格拉底全部做到了。

我已经看惯了好多人的‘口是心非’,包括我也是。常常在真理面前退缩。为了一些自私,为了一些圆滑。为了避免冲突,为了周围的人好。其实我是一个比较喜欢究竟的人,认为好多事情背后都有自己其他的动机内容。而不是最纯粹,最单纯的去辩证。

我写这篇读后感是在西湖群山内的中印禅寺旁的竹林里 。在一个吊床上写。感觉自己此刻很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派 在船上一样,确实很像船。

上一周去看了蒋母之墓。在宁波的奉化, 在蒋母墓旁边有一个方圆池。一个为方,一个为圆。一方面说是这里比较干燥,东面干燥,西面要湿。所以要挖几个池子 另一方面呢,是表达内方外圆的意思。我是认可的,这是为人处事之道。内心方,表面圆,很正确。这也是曾国藩的智慧。最怕内圆外圆的人,更怕内圆外方的人。

  苏格拉底呢,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是做不到的。这一点我确定,对于我们99%的人,我坚信做不到 。他们认为会很傻,很天真,很理想化 。

我极度敬佩苏格拉底,也很喜欢他说话。他是爱真理的,并把生命献给了真理。一生都在践行。以 我目前来了解的历史人物中,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这么有精神感染力。

对于我而言,可能能够学习的只有他的表达和逻辑,以及学习的方法 。对于他的精神,不能夸下海口了。不过虽不能至,向往还是可以的  。羡慕也是可以的 。

(完)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第(2)篇

都说过于执着的人不是十分成功,就一定彻底失败,从不走中庸之道。看过这本书后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这本书让我对哲学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远远超出过去看西方哲学史的领悟,甚至感觉中西方个体文化在对待探索世界的态度上以及对自然科学的推进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差异的来源。简要介绍下内容,虽然篇幅不长,但是以我半瓶水瞎晃悠的水平,看这本书确实看起来有些晦涩难懂。主要篇章为四个章节尤息弗罗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第一篇里对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信仰做了讨论,实际上揭示的是对真理的讨论,信神、尊崇神,但是不是盲从,在信仰中进行质疑。第二篇苏格拉底在法庭上面临指控的时候,让人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辩论,什么是语言的魅力,什么是逻辑的严谨,更是发出对雅典人不该只追求名利不辨是非的谴责。第三篇是克里托劝他越狱时,苏格拉底说服克里托接受死刑比越狱偷生更符合自己的信仰,法律是公正的;或许执行的人有偏颇,但不能因为自身不满便去抵抗法律,如果人人如此,法律将不复存在。最后一篇斐多篇,讲述苏格拉底赴死的整个过程。苏格拉底相信灵魂在人类出生之前就存在,在人类死亡之后仍存在。因此,他不仅不惧怕死亡,甚至表现出对死亡的追求。甚至延展出真正追求真理的人,都不会惧怕死亡,死亡是新的开始~n实际上里面还是有很多东西不是很明白,但是毕竟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感觉看这个对自己有益便足够了~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第(3)篇


书中包括四篇对话,即《尤息弗洛篇》、《申辩篇》、《克里托篇》、《斐多篇》,描写的是从苏格拉底被法庭召唤到饮下毒药的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几次谈话。看完后,感觉苏格拉底是自己逐渐走向死亡的。

苏格拉底热爱他的城邦,也严格遵守城邦的法律。他并没有为了减轻惩罚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而是做自己该做的,说自己认为对的。他追求的是真理,是智慧,是如何使不灭的灵魂得到完善。并不同大多数雅典人那样,追名逐利。这就是为什么他明知自己被判处死刑是不合理的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因为他不想让城邦的法律进一步遭到破坏。

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了苏格拉底灵魂不朽论,说实话吧,看完并没有很明白。什么对立物互相转生论证、学习即回忆论证、无形物不可毁灭论证等。他坦然的面对死亡,认为死亡才是灵魂能够获得真理的开始,那份面对死亡的平静,确实对自己有很大的触动。

坦诚的说出自己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这可以作为自己的辩论手段,但不能成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苏格拉底缜密的思维,严谨的学习态度,他的为人处世,很值得我们多去思考多去学习。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