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1-30 02:06:25) 读后感 -
作者:饶胜文
阅读这本书,有两个最大的收获——1.它展示了高水平而通俗的历史著作是什么样的。看惯了沉浸其中,甚至颠仆在地的“戏说”历史,这本书仿佛带你登上了一处高地,从此再看那段非常熟悉的历史,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眼界。2.它呈现了历史迷人的复杂性。在这场大戏中,你能够看到多种力量在同一个舞台上角力,实力、计谋、坚持、勇气、运气、大义……都让故事的走向充满变数。打开《大汉帝国在巴蜀》,你能看到道义穿越时间,整合资源,无法磨灭的力量。合上此书,胸中总是荡起一股浩然之气。不论成败,有这股浩然之气,就是英雄。
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饶胜文这本书诚如其言,方以智,圆以神,在历史细节处证据确凿,考察详实,同时又能启迪读者,引发共鸣。此书最可贵之处是撇开大众长此以往对三国,对蜀汉的认识和了解,指出了大众在读史时所存在的惯性思维,甚至是偏见,可以说不随波逐流,丰富了读者的思路和提高了读者的认知水平。
从郭建龙老师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到西瓜子的《用经济思维看懂世界格局》,再到陆铭老师的《大国大城》,再加上饶胜文老师的《大汉帝国在巴蜀》,是2018年截止到本书评发表以后,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几本书,可以说对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影响很大,私以为这便是真正的好书。这些书历时几年,跨度很长,浓缩包含了作者长时间的研究和积累,经历了一个沉淀塑造的过程,可以说是反复打磨的结果,诚不易也。
常读些不同专业的书籍,对丰富思想,提高认知,塑造三观有很大帮助,常读书者较不读书者,或少读书者,增加了很多经验和感受,对事物,对世界,对人生都具备比较全面完善的认识,随着阅读时间增加,阅读深度加大,阅读水平提升,整个人也在不断进步。常读书者一般具备温文儒雅的气质,就是因为读书多,见识多,感受丰富,所以不轻易生气,发怒,走向偏激。
我虽以理工科出身,但每天仍利用睡前或饭后一些业余时间抽空阅读,虽阅读不多,然天天坚持,亦有循序渐进,积少成多之效。读书之妙,才始窥一二。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集中体现在过度依赖科技产品,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体现在做事说话过于急功近利,反而缺乏必要的沉淀积累,容易浮躁和暴虐,所谓欲速则不达也。
中国需要真正有历史担当和责任感的贤才,以崇高的精神和奉献牺牲的勇气,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投身于建设国家的前线中去。特别是对于我们理工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者,要想真的做出变革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成果,必须要有坐冷板凳,与众不同的决心,切勿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屈服于大众世俗的评判标准,要知道事物发展存在周期,技术变革需要积累,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也?小到个人,大至国家,无不从此理也。对于个人,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去除杂质,洗净铅华,而对于更大的整体,即像社会和国家,更是需要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乃至上百代人奉献积累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突破。今之逐利,其惠在个人,今之奉献,其利在千秋。今之为己,几十年之小计,鸡毛蒜皮之小事,今之为国,国家兴衰之大事,民族复兴之大业,其人虽不能利己,然其事千秋万代亦将不朽于历史也,此之谓真正的成功。
感念于此,随手记录,谨以此文致敬饶胜文并一众先生,戊戌狗年癸亥月乙卯日记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4号楼。
盼后之览者有感于此,更胜于我。
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在历史洪荒大流之中,有一段历史最被人所熟知,那就是三国。在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遐思,有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战将,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臣,有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它们书写着半个多世纪的传奇。
三分魏蜀吴,鼎立曹刘孙。我们非常欣赏曹孟德的唯才是举,非常赞许孙仲谋的知人善任,但我们往往更倾向于刘玄德的汉室正统。因为无论是站在道义的制高点,还是对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的喜爱,都让我们更关注这个仅仅占有巴蜀之地的蜀汉帝国。
一个人是不是英雄,只是一个自身材质的问题,但如果有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英雄,那就成了一种政治资本。大凡英雄,除了实力、声望之外,更多的还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而刘备的英雄之名则成于青徐时期。正是这个原因,才奠定了关张赵矢志不渝的追随,诸葛卧龙鞠躬尽瘁的辅助弱小的蜀汉。
本书从另外一种角度去审视三国这段历史,那就是站在政治高度看问题。一个政权能否长久的维持,必须要考虑他的政治合法性。因此,才有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奉天子以讨不臣”。而江东孙氏则依靠张弘张昭的“桓文之业”到周鲁制定的“江东帝业”再到吕蒙的“江东霸业”一系列决策的转变而鼎足而立。而刘备政权的合法性则主要建立在汉室正统之上的。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是刘备政权之政治基础,因此才有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约九伐中原,以一州之力对抗曹魏当时占领中原七个州的实力,明明知道最终的结果,但还是必须出兵,必须北伐,因为,尊奉汉室正统,则表明了天下本是汉朝的天下,不讨贼则汉室终被人遗忘,一个国家没有文化,没有了人心,没有了信念,那么终将走向灭亡。
大汉帝国在巴蜀,而不是我们口中的蜀汉,汉就是汉,而不是蜀。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上这些留下精彩纷呈的故事。
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蜀汉政权从建立到败亡,对它产生决定影响的,不是军事因素,而是政治选择。《隆中对》有明确的发展思路而无清晰的手段指导,使刘备虽在军事上部分实现了“跨有荆益”,得到短期利益,却付出了联盟破裂的政治代价。不但为此与孙权反目,还因为以不当手段占据益州和称帝,失去了人心,损失了最大的政治支持。尽管刘备死前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由诸葛亮坚持北伐进行了挽救,一度延续了政权的寿命,但这一影响已经不能消除。益州旧人对政权合法性的质疑,始终伴随着谶语的秘密流行影响着人心,并在诸葛亮死后大行其道。不但否定了北伐方略,更催生了《仇国论》这样的理论,在外敌入侵时演化为投降舆论,直接促成了蜀汉的灭亡。因此可以说,早在蜀汉政权诞生之初,对政治缺乏深刻、准确的认识,就注定了其结局。三国,乃至许多政权的历史命运,诚然是通过军事胜负的形式来显示结果,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政治。它包含了道德考量、利益评估、社会心理借助等许多因素,比单纯的军事问题更具综合性、更复杂化,且需要以超越短浅的目光去审视、思考。所谓成王败寇,不是命,也不是运,而是经由一番严苛的政治考验后,由历史筛选出来的结果。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