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刀锋读后感400字(3)篇

(2019-07-13 09:38:46) 读后感

刀锋

作者:毛姆

牛津大学图书馆推荐阅读,美国首版畅销50万册,两度被改编电影,入围奥斯卡等多项大奖。20世纪超会讲故事“天才小说家”毛姆口碑杰作,一字未删的“足本”!一部写给千万文艺青年寻找自我的人生之书,白岩松、余华、村上春树、高晓松、杨澜、蔡崇达、刘瑜、俞敏洪感动推荐。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该怎样度过这一生呢?“我要走遍世上的每一条路,度过深沉的悲伤、莫名的哀愁、无尽的喜悦,只求放手一搏体验人生,追求灵魂中的星辰。”

刀锋在线阅读地址

刀锋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说这是一篇书评,不如说是一篇杂谈

这毛姆,我迫切地想要看到关于拉里的一切,他却东扯西扯,终于扯到全文最想看的部分,他却说读者可以忽略这一章。

说起来,书里就两个词语,一个叫物质,一个叫精神,奇怪的拉里,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的拉里,让周围人都不能理解的拉里。周围人追求的大都是物质生活,一生游走于上游社会的艾略特,以被人敬仰和尊重作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最后临死前都是被是否被邀请进入宴会而主宰自己的悲喜!我并不论断这样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这样的生活其实不过是我们的生活的极端化,你看,我们不就是在这样的物质生活里,摸爬滚打,在别人的羡慕或敬仰里活得艰辛不已。说起伊莎贝尔,我竟然也无权批判,她选择了高贵的物质生活,她一直声称自己是最爱拉里的人,她爱的却不是他的全部,她爱的可能是那个被众多女孩喜欢的拉里,顺从的拉里,皮囊好看的拉里,可是当拉里把自己梦想的精神生活完全呈现给她时,她吓跑了,逃避了。她自诩为是对他的成全,这样的虚伪的背后,难道不是对于物欲的追求吗。好多姑娘最初说要嫁给爱情,最后却还是嫁给了金钱,怕是一种人吧。说起苏菲,看到这个角色的出现,刚开始非常感动,仿佛重见安琪儿和何西阿,可是不一样,我们的拉里,仅仅是出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想要拯救一个失足少女,一个童年玩伴的心,最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没有爱,拉里不是何西阿,因为他还不懂得上帝之爱,所以这样的悲剧结局,也是情有可原的,或许伊莎贝尔不插手,苏菲最后也会陷落在其他的地方,爱是大于一切的情感的,大于感恩,大于期望,不难看出,苏菲在和拉里在一起的时光,戒烟戒毒的时光是难熬的,是违背她的自由的。也没有得到真正的爱。可是还是要生伊莎贝尔的气,她口口声声的爱,不过是被爱的感受,是占有,而不是希望他幸福。

至于格雷这样的角色,许多人大概觉得既搞笑又同时能找到共鸣吧。他是一个卑微的爱的人。在他的眼里,伊莎贝尔是他的王,是他敬仰与崇拜的一切,伊莎贝尔嫁给格雷,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吸引,那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知道他的卑微与至死不渝的爱。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卑微的格雷呢。他是一个缺乏安全感与价值的人。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许多人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当他面临失败,面临打击,面临破产与失业。他变成了那样一个木偶,严重的头痛病,其实这个人不过是那个社会价值观的牺牲品,当你不工作,你就是没有价值的,你给不了你爱的人想要的物质生活,你就是永远抬不起头的,你失败了,你就一败涂地,再也回不去了。多少人像格雷一样定义自己的价值在所完成的事业上,以至于失去自己的价值,试想,如果有一天,你的成功,你的名誉统统离你远去,那你的生命就没有价值了吗?这样的说法就意味着刚出生的婴孩,以及失业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就没有价值了吗?我们有价值,不在于我们做什么,而在于我们爱人同时被人爱。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含义也在于此。感叹一句,这样的人生,其实一直都是配角,连自己的生命,他也不曾做过主角儿。

至于后来作者所认为的完美结局,他们又进入了完美的物质生活,这就是他们生命所追寻的,其一,物质生活留不住,最后描述的欢乐的社交家庭的样子,我竟突然联想到的,是艾略特死前的样子。其二,伊莎贝尔,她的美永远是残缺的,她一生不得所爱,无论多么富足的物质生活也不能弥补灵魂的欠缺。

言归正传,说说我可爱的拉里吧,这个一生在追求精神而非物质的小伙子,首先,他很幸运,在战争中经历的死亡的威胁与恐吓没有将他打垮,周围人的目光与观念没有使他屈从,大量名著哲学,大量的生命中的贵人,一步步的帮助他去找寻,其实这一切的根源,要感激他自己,那样一颗善于思考的心,追求自由与真理的心,他最终得自由,心里特别为他开心。而他所有关于宗教的疑问也是我的疑问。看到拉里开悟的那一节,激动的不行,为他找到那样的境界。也非常钦佩他的毅力与勇气,从不停止的寻求与盼望,我们哪里能放得下青梅竹马,舒适的物质生活,甚至是自己应得的财富,如果寻找自由必须以这些为代价,更不用说这其中的辛苦与煎熬,那么自由的代价是沉重的,但我也确信,自由的感觉是甘美的。那个创造之神,在所有宗教最终是共通的。他在这本书中在那个时代,就像是一盏独一无二的灯,别人看他奇怪,可是真正寻求真理的人会被他吸引。因为,那种宁静,平和,力量,幸福会由内而外去吸引很多人。作者用一句话点了睛,世人都在物质中寻找快乐,可是真正的快乐需要在精神中寻求。拉里成功了。看到这些,想到了一直在寻求的我,一时冲动放下一切去像拉里一样,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偶遇智慧的人,被大师提点,再自己去经历与思考,再想想自己的生活,又觉得好遥远哦,放弃目前的生活已经是一个很挑战的事。好在,他给了我们第二条路,出家遁世不是唯一方法,割舍自我才是根本。特别向往那种宁静,平安,节欲的状态,毛姆说欲望不需要节制,它们是人享受生活的本能。而拉里说,节制欲望才有利于我们投入更多在精神世界的丰盛里。很被鼓励,也勉励自己无论在哪里,过何种生活,都不要被物质化,不要做欲望的奴仆。永远怀一颗赤子之心,坦诚地面对生活热爱生活。

其实,虽然作者好多废话呀,看的我好着急,但还是觉得这些角色一个都不多余,拉里因为他们而鲜活,他们因为拉里而生命更加厚重,挺完美的!

有时怀念以前傻乐呵的日子,自从开始思考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就会有时痛苦不堪,非常迷茫,感激一路上遇到这么多人,这么多书,不同的书,杂乱无章却各有教益。一路行,一路探索,盼望有一天得自由。

刀锋读后感400字 第(2)篇


拉里,跟随自己的内心,寻找想要的答案,最终顿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内心平和,待人友善。但是很少人能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

伊莎贝尔,美丽,有自制力,但正如作者所说,少了一丝柔情。追求富贵的生活,虽然对待苏菲的方式让人讨厌,但是总的来说也算一个很不错的女性。

格雷,典型的商人,对自己的工作有热情,对伊莎贝尔专一,对拉里的世界肯定不懂也不感兴趣,身材高大,历经金融风暴,很快秃顶有了双下巴,但为人热情,没有坏心思,是一个让人很舒服的人。

艾略特,醉心与交际,希望待在上流社会圈,虽然可悲,但对人热情,对家人无微不至,让人感慨人性的多面性。

苏珊娜,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可以说看得很开,为生活做过多个画家的情人,最后嫁给自己的情人,丈夫为自己的名声用金钱人脉洗白她的历史,对生活热情,很有意思

苏菲,应该是最可怜的了,本来有个很幸福的家庭,有个孩子,如胶似漆的一家三口,因为车祸让她失去了所有,可能正是因为他们三个太相互依赖了,导致在失去后,苏菲走向堕落麻痹自己,最后惨死。

人性是复杂的,人的追求也是复杂的,这个社会也是复杂的,如果能在纷繁的社会里找到自己心里追求的东西,得到长久的安宁,应该会很幸福,但肯定也很困难。

刀锋读后感400字 第(3)篇

《刀锋》中的拉里和《月亮与六便土》中的斯朱兰,毛姆放逐他笔下的主人公自由地寻求灵魂栖息之地。一个人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让别人不快乐。生命有许多种形式,有些人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和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需要最好的派头,房屋需要最时尚的装修,需要最入时的画和最流行的家具做装饰,外表的浮华和笃定,他们认为人活着就必须工作,而且还要有能够赚钱和体面工作。而拉里,正如作者所说,他是脱俗的麟凤的光辉形象,他以追求精神富足和自我完善为人生的目的,而工作只是一种使自己得以生存的微不足道的辅助工具。伊莎贝尔和拉里是这两种生活的极端形式,而有些人则夹杂在这两种形式之间。我们无法断言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应该有的人生,就像没有人能够认清真正的上帝,但是也许前者只是在别人走过的路上一直不断重负着乏味无聊而嘈杂的历史,而后者,则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