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儿童精神分析 读后感(3)篇

(2019-05-17 05:43:42) 读后感

儿童精神分析

作者:梅兰妮·克莱因

本书是克莱因早期著作中的巅峰,堪称儿童精神分析的经典作品,奠定了克莱因所创的精神分析游戏技巧之基础。她认为儿童的游戏、梦、绘画及故事,就像成人的自由联想,都是传达潜意识幻想及焦虑的媒介。藉由诠释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可以降低、释放儿童的焦虑,减少其内在恐惧。

儿童精神分析在线阅读地址

儿童精神分析 读后感 第(1)篇


以下只是部分笔记,不是评论。

心理学书籍。着重儿童方向。包括幼儿。女童。男童。青春期。的精神分析。


1.幼童的自我较弱,所以他们的超我所带来的过度压力比成人更厉害,我们要通过减少这些压力,来强化儿童的自我,并帮助他们的自我发展。

2.运动在青少年阶段的重要性。是克服焦虑的重要手段。


3.教条和道德批判,你永远都无法到达其心灵深处。

4儿童的精力会特别旺盛,也比较活泼好动,有时会表现得骄傲自大,目无尊长。而大人通常会根据自身经验错误地认为,这要么是脾气比较怪的表现,要么是目空一切和蔑视作用下的不服管教。其实这种行为还是焦虑的过度代偿。

5.无法尽情玩游戏通常会在以后抑制学习。


6.儿童通常会对疼痛过度敏感,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通常会在很小的时候夸张地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然而这种满不在乎只不过是一种防御或者掩饰焦虑的巧妙手段罢了。

7.儿童若无法容忍挫折,则会无法处理挫折,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因为这种能力的缺失会在潜意识诱导儿童,使他们认为所有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每一个挫折都是一种处罚。针对大一点的儿童(有些案例中也可能是幼儿),容忍挫折上的能力缺失常会被表面上的和谐所掩盖,因为他们会因时制宜地去取悦别人。

8.在人生的第一阶段,自我和超我的对抗表现主要是焦虑感。

9.儿童在克服焦虑的努力中,儿童召唤自我支持建立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与现实的关系,所以,为了儿童适应现实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努力建立客体与现实的关系非常重要。

10.青春期:力比多重新登场,这个时期的力比多强化了本我的要求,而同时超我的压力得以增加,自我又一次被猛烈挤压,自我面临必须做出新的调整的任务,因为以前的调整适应已经不合时宜。本能冲动不能像以前那样被压制和限制,儿童的焦虑由于这个事实而增加:儿童的本能现在可能更容易在现实中获得突破,导致比幼儿时期更严重的焦虑后果。

涉及的内容包括但不是主要的是:

  • 男生喜欢玩火车/枪,女生喜欢洋娃娃的原因。

  • 女性受虐症的根源。

  • 同性恋分析。

  • 保持清洁对儿童的影响。

  • 兄弟/姐妹对儿童成长的积极作用,当然,也有反作用。

私。读后概要:

1.Peppa Pig的跳泥坑是个好游戏。。。

2.never never:“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其实是你没理解Ta在想什么啦。多点耐心,跟随Ta的思维节奏,理解Ta心灵深处的逻辑,也许会有很好的效果哦。

3.关键点:缓解幼儿/儿童/青春期少年/少女的焦虑。

4.幼儿时期撕书咬**撕纸等等:正常现象。

5.游戏与角色扮演对儿童的重要性。十分重要。

6.学习很重要。玩也一样重要哦。还有:运动。

7.避免:******。

儿童精神分析 读后感 第(2)篇


不建议非专业人士阅读。

书中人物案例基本上都是病态的,比如强迫性神经官能症,严重的婴儿期神经官能症,严重的学习障碍,变态的人格发展,精神分裂症,早期精神分裂症等等……

所以如果是父母希望从这样一本书中获得教养子女的警醒与经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假如父母们希望避免在养育孩子时由于早期的失误产生重大问题,推荐阅读《情感依附》这本书。

作者非常忠实于弗洛伊德生物本能的理论基础,全书充斥着阴茎、粪便、阉割、罪疚感、力比多、施虐幻想……以及大量脱离实际的让人夸张的推导,比如下面这样一段:

“铅笔画和字母写作,代表的是性交的积极表现,是他具有阴茎和性能力的有力证据,书本和练习本代表生殖器或者母亲和姐妹的身体。对于一个6岁的男孩子来说,大写的字母L意味着一个马背上的男人(他和他的阴茎)骑行穿过一个拱道(他母亲的生殖器),字母i是阴茎和他自己,字母e是他的母亲和母亲的生殖器,而字母ie的拼写是他自己和母亲性交结合……”

所以在我看来,这非常像是一个学生向老师拍马屁,把老师的理论夸张夸大而写的论文。

不过如果考虑到这本书写于1932年,当时作者接触精神分析也仅有10多年。把它作为精神分析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实验与总结来看,就可以理解了。

这里比较珍贵的东西是作者所治疗的儿童的案例——开先河的将精神分析应用于儿童。不管是否是成功的实验,还是说这过程当中对儿童也有伤害,我们都已经无法考证了。

还有比较珍贵的是作者所描述的运用玩具和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这应该是沙盘治疗的早期雏形吧。

如果说这本书对于正常家庭的父母有什么样的一点警示的话,那么就是:请一定避免让孩子看到你们夫妻的性生活!对于无法理解这一切的孩子来说,在他内心形成冲击引发的焦虑是必然的。

儿童精神分析 读后感 第(3)篇


精神分析的最大成就是发现儿童是有性欲的,但在弗洛伊德基础上,克莱因作为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克莱因还认为人出生的第一年就有了超我,并且孩子也是有移情的。那孩子的心理机制是怎么来的呢?是身体的摄入和排泄。

这种身体的过程与心理的过程是锲合的。投射内射(移情)与身体的过程有关。比如一个很小的婴儿,在饥饿时感到肚子有痛苦的感觉。婴儿可能认为肚子里有个什么坏东西在起作用,这个影像带着邪恶的意图针对自己。喂食,饱了之后就感到满足了,有温暖的感觉。这时,婴儿就有一个幻想,有个好的东西内摄到肚子里边了——婴儿是以最原始的幻想的形式来思考。再比如我喜欢他,所以我把他摄入——口腔的功能,在儿童强烈的施虐倾向里的,克莱因命为“口腔施虐欲”,还有我不喜欢他,我要把他除掉-----肛门的功能。喜欢的就摄入,不喜欢的就排除。好东西摄入,坏东西就排出。好的是我的,坏的是别人的。这是自恋的描述,同时也是儿童早期施虐的心理。

这本书内容上稍稍显得错综复杂了点,因为都是理论分析,没有实际帮助作用,基本上只是给心理分析师看的,克莱因是非常强调儿童的攻击行为,即力比多的阶段分析,但她的游戏分析很有意思,儿童在游戏里展现的其实是他和父母错综复杂关系(比如阉割,俄狄浦斯)以及他的性欲倾向,克莱因在许多咨询中通过儿童的游戏分析发现孩子被性侵过,这是留给我非常有意思的印象。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