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600字(3)篇

(2019-02-10 15:26:31) 读后感

一个人的村庄

作者:刘亮程

自然文学大师刘亮程,以巫术般有能量的文字,带每个人回归自然、认领故乡;“一个听烦市嚣的人,躺在田野上听听虫鸣,该是多么幸福。”自然哲理不输《瓦尔登湖》,魔幻气质堪比马尔克斯。中国人的自然文学经典。

一个人的村庄在线阅读地址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600字 第(1)篇


      刘亮程老师对新疆的感情是真挚细腻的,一头驴、一只狗、一粒沙、一窝蚂蚁、一片落叶都能勾起老师对家乡浓浓的思念。文章中的很多场景也是我儿时的记忆,比如那觅食的蚂蚁,发情的公驴,回家的小路,追逐的土狗……,读来让人唏嘘。在刘老师的文章中不仅可以读到儿时的记忆,还能读到老师通过家乡的一草一木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比如:

       “人一生中的某些年龄可能专为某个器官活着。十七岁之前我的手和脚忙忙碌碌全为了一张嘴——吃。三十岁左右的几十年间,我的所有器官又都为那根性器服务,为它手舞足蹈或垂头丧气,为它费尽心机找女人,谋房事。它成了一根指挥棒,起落扬萎皆关全局。人生最后几年,当所有器官都懒得动了,便只能靠回味过日子。”

       文字不多也不高雅,但这不就是人短暂而精炼的一生嘛,感慨我在还能动的年纪就早早地随作者一起陷入了回忆……

       比如:

       “一个爬行动物,当它想让自己一向阴潮的腹部也能晒上太阳时,它便有可能直立起来,最终成为智慧动物。仰面朝天是直立动物享乐的特有方式。一般的爬行动物只有死的时候才会仰面朝天。”

       的确,作为智慧动物的人类,我们立行坐卧、恣意妄为;我们天生有别于一般动物,可以主宰它们的生命!但最终我们也不过就是一具枯骨,一抔黄土,与它们也别无二致。

        再比如:

         “也是一样的黄昏,从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爬满晒太阳的蜻蜓,他不知觉。他的衣裳和帽子,都被太阳晒黄。他的后脑勺晒得有些发烫。他正从西边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已经伸进家。……她喊孩子打洗脸水:“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快准备吃饭了。””

        一段朴素平实的语言瞬间把我带回到小时候,我也常在放学后站在家门口等着父亲背着余晖回家吃饭……,影子在前,爸爸在后。

        这样的文字还有很多很多,佩服刘老师细腻的感情以及对文字高超的驾驭能力,寥寥数行几十个字就能写活一段场景,讲清一个道理!让人感叹——这不就是让我感慨却不从表达的东西吗?通过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刘老师对于新疆深沉的炙热的爱。之所以叫做《一个人的村庄》,是因为这是刘老师记忆中的村庄,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故乡!它就是你的父母,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你的思念,你的回忆!那里有你的思考、冲动、反抗与纠结。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也都有一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村庄”,让人惆怅也让人魂牵梦萦。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600字 第(2)篇


资料介绍,《一个人的村庄》作者刘亮程的家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黄沙梁,这是一个十分贫瘠的沙漠边缘地带。在这里生活着一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农民,也孕育了刘亮程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作家。


正如刘亮程所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比如他这样写到狗:“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在这里他看似在感叹狗的一生,其实道出的是做人难!


他的文字透视着他的孤独,说到孤独,刘亮程在《孤独的声音》中这样写道:“离开野地后,我再没见过和那只灰鸟一样的鸟。这种鸟可能就剩下那一只了,它没有了同类,希望找一个能听懂它话语的生命。他曾经找到了我,在我耳边说了那么多动听的鸟语。可我,只是个地道的农民,没在天上飞过,没有在高高的枝头上站过,我怎会听懂鸟说的事情呢?”我想这里所隐喻的,不正是他自己的内心感受吗?在那样一个闭塞的地方,那样一群农民,只知道春种秋收,在沙土地上寻找生命,只知道牲畜、草木、天气、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至于他的什么散文啊,小说啊,没人会感兴趣。因此那种找不到“同类”的感觉,怎能是“孤独”这样一个词语便可以解释的!


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其实人的一生也像一株庄稼,熟透了也就死了。一代又一代人熟透在时间里,浩浩荡荡,无边无际。谁是最后的收货者呢?谁目睹了生命的大荒芜——这个孤独的收货者,在时间深处的无边金黄中,农夫一样,挥舞着镰刀。”读了它,终归有种时光易世的感觉。作者把人生比喻成庄稼,庄稼熟透了也就死了。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生老病死,什么也带不走。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真正留下的印迹又是什么。若把我们置身于大千世界中,我们真的微乎其微。


这是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那我们一个人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也许,我们真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体会一场生命的大荒芜。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600字 第(3)篇

老天爷赏饭吃,灵,灵得很。虽说是昙花一现,画地为牢的那种灵性。不太舍得看完,看完就没有了。初见不动声色,静静的就被惊艳到了。大概是思念来的猛烈,对黄沙梁的魂牵梦绕激起了他的全部才情,而在全书接近尾声,随着村庄的具象与消逝,总有些气质也一并被悄悄抽走了,剩下自我与茫然,留在原地,守候着不会回头的村庄。在巅峰的那几篇里,如寒风吹彻等,真是开了挂般集万物灵气于一身。闭上眼,鸟兽便是我的眼,草木为手脚,身体如带着沙土的风,与蚂蚁同路,与太阳比肩。“我”被抽离出来,化为故乡的一抔土,一阵烟,一座残垣,一条连着后院与农田的坑洼小路,如梦如幻,如倾如诉。诗般的语言,自我的呓语,抒情而不做作,沉郁而不怨忿。写着村落,思絮却伸得很远,触得很深。缩在墙角那小小的“我”在梦里变得很大很大,大到能紧紧拥住一整座城,每一个分裂出的“我”的碎片都散发着“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也许是靠灵气写作的人的通病吧,太过随缘,来得快去得快。一旦捉不住了,跑了,就再找不回这样的字儿了,硬是套牢绑纸上就变样了。(总觉得看到后来,并且看了几篇另外推送的文章,手法明明还在,却少了一些说不清的味道)n所以一旦幸运碰上了,就得好好珍惜。仍觉得这是近几年看过最喜欢的一本国内散文集。可遇不可求。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