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 读后感(3)篇

(2019-05-07 10:40:40) 读后感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

作者:赖瑞和

全新版《杜甫的五城》增加了由作者亲手拍摄的百余张彩色照片,记录了许多已经逝去的珍贵影像。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此书,我们可以回望三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景象和人生百态,体味当时人们的生活,展开对未来的思索。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在线阅读地址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 读后感 第(1)篇


游记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主人翁是自由的,比一般读者自由,来去自如的。即使游记中的主角被困在甚么荒凉的小地方,游记本身骨子里还是在歌颂自由的。所以,游记简直就像一首颂诗,一首自由颂。

而这本书不能道游记,应称为旅行文学,也不是为游而游的旅行。作者从事唐史研究,沉静的笔调,语言平实有力,初观此书,着实平平,然往后,常带点沉寂的忧伤。其深谙现代文学,行文中无不行手拈来,引人叫惊的是古今之对比,历史变迁之感。如:

竟好像是一千多年前,一名唐代宫女刚打完水离开不久的样子。我从门缝中窥看着,觉得自己仿佛窥见了唐代宫廷的一件秘密。

抑或是作者宛若深处唐朝的某一个地方,与某人作着某事。

赖瑞和先后九次游寻大陆,其前四次乘坐的几乎是绿皮火车,后来几次以大巴为主。他常揣着《全国铁路列车时刻表》,其实有时候情怀真的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因为你去了(火车)上面以后才会看到真正的生活是什么

游寻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今读之,历史变迁之感尤甚,相较于旅行指南,旅行文学多了人情味,社会常态,人性反思,过去的社会风情画卷,虽不全面,但也是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

那时国道或乡间公路曲折幽长,高速路还少之又少,多次阅到,作者乘大巴二百多公里,都得花费六到七小时,而且旅途不便,常有“我已经一连几天没有好好洗过澡了”的苦闷,更难得其有一颗豁达之心,对旅途所遇不开心之事也就见怪不怪,一笑了之。

在四川剑川县石钟山上,也见到一座建在峭壁上的不知名寺庙,

文中发现一个错误,可能是作者的笔误,或者记忆错误,这里的剑川县石钟山属于云南大理州治下,那山上有南诏石窟,颇为珍贵。

这本书台湾版和大陆版的书名不同,繁体版《杜甫的五城﹕一个火车迷的中国壮游》。简体版《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二者合二为一,便是作者的游寻之旅的真实写照。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 读后感 第(2)篇

中国之大,自然人文景观之丰富,作者以杜甫诗词中的五城为引子,以盛唐史为背景,以碑刻,遗址为目标,靠一本全国列车时刻运行表和中国地图,乘坐绿皮火车、小舟、长途汽车,甚至拖拉机,摩托车等等交通工具,行程近五万公里,四进川,两穿秦岭,三过兰州,五宿西安,游遍以关中、西南、西北为主的黄土中国。这位唐史学家的旅行笔记谈古访今,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作者抱着喜闻乐见的心态,体验中国大地最朴素,最原生态的交通和生活方式,不抱怨,不猎奇,不嘲笑,无需悲悯。全篇文字简单、平实,因为作者特殊的游历过程却显得格外生动。他能带着香酥鸭和泸州老窖乘坐中国海拔最高的铁路线,穿过仿佛中国最荒瘠最悲凉的一片土地;两度“远走平凉”,绕道三省,只为看一眼麟游县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两过剑门,只因陆游一句“细雨骑驴入剑门”。好一介性情中人。爬不动山,便在华山脚下歇息到中午,干脆下山寻饭吃去。坐车时看不下去书,干脆发呆,率性洒脱得很。经常的作者拎上一瓶好酒在火车上,在下榻处,望山望月望水,悠然独饮,微酣而叹自己放佛是天地间一个永恒的旅者,航行在古典的中国内陆。这作派像极了古龙小说中的一柄剑一壶酒一个孤独的身影般的大侠。然而作者又是那么一位好食之人。走过之处,无论城镇、乡村,必寻当地特色美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吃千家食,真是一段美妙人生。文中也提到,美国一位研究旅行文学的教授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说过,游记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主人翁是自由的,比一般读者自由,来去自如的。即使游记中的主角被困在甚么荒凉的小地方,游记本身骨子里还是在歌颂自由的。所以,游记简直就像一首颂诗,一首自由颂。这本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看起来是一场文化苦旅,倒不如看做一次次诗意的自由之旅。看完掩卷沉思,作者文中描述记录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内陆的风土人情,在千千万万的村镇化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所谓的美景、美食大多只停留在人们的回忆中,无处可寻了……

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 读后感 第(3)篇

细细读完这本书,仍有些意犹未尽。作为一个地道西安人,行走在长安大道上,或者从朱雀门穿梭,整日为生活而奔波,并没有感受到与任何生活在其他城市的国人不同。 唐朝?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与现在有什么关系?知道唐朝能让房价便宜吗?麻木的心由来已久,即使牛逼的祖先也带不来些许安慰。也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拿起书本,唐朝的诗人,故事,轶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本书。跟随作者的足迹,去感触历史的脉搏。这本游记始于九十年代左右,正好是我的少年时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印记还很明显,现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国内的所谓景区,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也进入了停滞期。而我,也已经到了不惑之年,和作者写书的年纪相当,一想到这些,不知道为什么,蓦然有些伤感。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