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下)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3-24 02:01:05) 读后感 -
作者:吴晓波
作者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后,溯源再上,亲笔力作《跌荡一百年》,此为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下)在线阅读地址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下)读后感300字 第(1)篇
从时间顺序上来说,这本跌荡一百年和之前浩荡两千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着它自身独特的魅力,主要介绍了中国商业在面临那个千年之未有的大变局时的各种变化和演进。和过去相去较远的两千年来看,这一百年发生的政治、军事历史更是早已注入了国人的骨髓。而这百年中唯一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则是或有意或无意被遗忘的商史,以及那些从实业方面或救国或误国的各色企业家。这些人中好坏夹杂,有那些一味为自己谋私的如孔祥熙等,有那些为国家和理想奋斗的张謇、晏阳初、卢作孚等,也有那些在私利、国家与理想中不断摇摆的盛宣怀、宋子文等。本书没有一味抬高这个阶层,也没有一味贬低它,只是站在一个后来人的角度,稍加同情地评论和缅怀。在这一百年里,商业和企业家身份地位的转变好像是经历了一个轮回,清末洋务时,像只笨拙的蚕,身材臃肿但爬行缓慢;洋务失败后,作茧以求从自身改变;民国初期,终于破茧而出,振翅飞翔,有了一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国民党执政后,仿佛天气已冷,没了精神,只能屈服;抗日时,犹如回光返照般,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爱国情操。解放后,则到了生命的尽头,深埋土中,以期来日。建国后几十年的意识形态的洗礼,已让人们对资本家产生了误读,以为他们只是剥削者;而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又是一味的纵容资本,使人们相信无奸不富,厌恶的同时又无限羡慕。都说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可是这一点却不包括商业史。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中国商人的传承往往不会太久,没有连续性可言。现在那些企业家也都是靠着自己的摸索,得出了一套商业的运转规则和经验,其中也不乏谬误。所以,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商人阶级的一个正名,也是对现在商人阶级的一个提示和警醒,商之大者,也可以是为国为民的。这本书的后半本,是以抗日后为起点,描述了抗日、内战、建国后的商业经济发展情况。建国后,因为私人企业的归公或合营,基本上已经完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介绍。读的时候有狂热、沉痛和冷漠,最后只是一声叹息。还是那句老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其实也是可以正衣冠的。有些人不喜欢读历史,好像以为那是个沉重的包袱,让人无法往前看。就像我们刚刚把文革结束的时候,美国那边已经开始要拍星球大战了。为什么我们都身处泥泞之中,可有人却已经在仰望星空了呢?有些人把这个归结于历史。作者最后写的一段话,也算是一个解答。荒谬只有在人们不同意它的时候才有意义,人类正因善于反思而得以存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任何一段经历,都是那个时期的国民的共同抉择,历史是我们亲手剪裁的一件衣服,一旦穿上,就再也脱不下来。正如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所说的,“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很多人似乎不认同这样的史观,他们常常用“被欺骗”“被利用”“被蒙蔽”等字眼来轻易地原谅当时的错误。而这正是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之一。一代人的错误至少应该有三代人来共同承受,如果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我们也许将永远不可能进步。易读性:9n文学性:8n有趣程度:9n知识增长:9n智慧增长:8n评分:8.6/10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下)读后感300字 第(2)篇
从时间顺序上来说,这本跌荡一百年和之前浩荡两千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着它自身独特的魅力,主要介绍了中国商业在面临那个千年之未有的大变局时的各种变化和演进。和过去相去较远的两千年来看,这一百年发生的政治、军事历史更是早已注入了国人的骨髓。而这百年中唯一不为我们所熟知的,则是或有意或无意被遗忘的商史,以及那些从实业方面或救国或误国的各色企业家。这些人中好坏夹杂,有那些一味为自己谋私的如孔祥熙等,有那些为国家和理想奋斗的张謇、晏阳初、卢作孚等,也有那些在私利、国家与理想中不断摇摆的盛宣怀、宋子文等。本书没有一味抬高这个阶层,也没有一味贬低它,只是站在一个后来人的角度,稍加同情地评论和缅怀。在这一百年里,商业和企业家身份地位的转变好像是经历了一个轮回,清末洋务时,像只笨拙的蚕,身材臃肿但爬行缓慢;洋务失败后,作茧以求从自身改变;民国初期,终于破茧而出,振翅飞翔,有了一二十年的黄金发展期;国民党执政后,仿佛天气已冷,没了精神,只能屈服;抗日时,犹如回光返照般,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爱国情操。解放后,则到了生命的尽头,深埋土中,以期来日。建国后几十年的意识形态的洗礼,已让人们对资本家产生了误读,以为他们只是剥削者;而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又是一味的纵容资本,使人们相信无奸不富,厌恶的同时又无限羡慕。都说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可是这一点却不包括商业史。从商业的角度来看,中国商人的传承往往不会太久,没有连续性可言。现在那些企业家也都是靠着自己的摸索,得出了一套商业的运转规则和经验,其中也不乏谬误。所以,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商人阶级的一个正名,也是对现在商人阶级的一个提示和警醒,商之大者,也可以是为国为民的。这本书的后半本,是以抗日后为起点,描述了抗日、内战、建国后的商业经济发展情况。建国后,因为私人企业的归公或合营,基本上已经完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介绍。读的时候有狂热、沉痛和冷漠,最后只是一声叹息。还是那句老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其实也是可以正衣冠的。有些人不喜欢读历史,好像以为那是个沉重的包袱,让人无法往前看。就像我们刚刚把文革结束的时候,美国那边已经开始要拍星球大战了。为什么我们都身处泥泞之中,可有人却已经在仰望星空了呢?有些人把这个归结于历史。作者最后写的一段话,也算是一个解答。荒谬只有在人们不同意它的时候才有意义,人类正因善于反思而得以存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任何一段经历,都是那个时期的国民的共同抉择,历史是我们亲手剪裁的一件衣服,一旦穿上,就再也脱不下来。正如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所说的,“每个人对于他所属于的社会都负有责任,那个社会的弊病他也有一份”。很多人似乎不认同这样的史观,他们常常用“被欺骗”“被利用”“被蒙蔽”等字眼来轻易地原谅当时的错误。而这正是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之一。一代人的错误至少应该有三代人来共同承受,如果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我们也许将永远不可能进步。易读性:9n文学性:8n有趣程度:9n知识增长:9n智慧增长:8n评分:8.6/10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十年典藏版·下)读后感300字 第(3)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本书作为《跌荡百年》下集,吴晓波试图完成从1938年-1977年的中国企业和商业变革史。
但实际上,这近40年,正好是中国近代史上,民营企业消失的近40年,所以本书与其说是企业史,不如说是政经史。
苦难的人们,经历抗日战争、内战、动荡的政治局势,一轮轮家园尽毁、身心摧残。在危乱与动荡面前,不屈的中国人始终没有放弃那一个“强国梦”。
特定时代,犹如一面照妖镜,照尽国民众生相,为国忧民的政商领袖闪亮登场,各类牛鬼蛇神也粉墨登场...
本书记录了一大批或救国或误国的企业家。
本人给予四星级评价,值得一读。
作者对国民期间的编史,主要依据共产党党宣资料,有较大的政治偏见,不值得借鉴。
这38年里经历了2次大饥荒,1次大跃进,2次文革。稚嫩的党首,试图从人心控制国民,意识形态多次转变。
有些名字,势必永远记载在历史丰碑上:蒋经国、卢作孚、邓小平、顾准、陈云....
有些名字,势必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汪精卫、傅宗耀、孔祥熙、江青、姚文元....
杨小凯在《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中以1937年的抗战爆发作为中国近代经济的转折点,把其后的12年称为“经济的崩溃时期”:本来就发育不良的中国民族资本在战争中饱受摧残,而国营资本以及官僚资本的地位都得到空前的强化,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使中国经济过早地结束了自由竞争时代而加速步入以国家资本为主体的垄断时代。(引)
摘作者最后的题记:
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苦难让我们有机会凝神思索,学到不少东西。它使中国人得以细细体察所历之事,对千年历史进行更严苛的观察,若非受辱,我们对之也许根本不会留心,还沉浸在骄傲的大国幻境之中。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有一个词汇覆盖了所有的主题,它成为无数热血国人的毕生理想,这就是“强国”。“强国”的急迫,让这个国家变得无比的焦虑,有时候甚至显得迫不及待,在一条道路还没有完全考察清楚的时候,便不惜铤而走险。在很多敏感关键的时刻,渐进式的思想往往被视为“反动”,颠覆式革命,甚至流血暴力,成为全民性的选择。百年春秋,闹剧、悲剧与喜剧交织上演。
中国民族性中对威权——特别是中央集权的渴望以及领袖崇拜,在后来的岁月中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一场不堪回首的浩劫。到1976年,中国是一个封闭自守、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高度集中而没有活力的经济体。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