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2000字(3)篇
(2019-01-06 00:03:25) 读后感
作者:洪兰 蔡颖卿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洪兰与蔡颖卿对父母、老师最关注的27个典型问题进行了温柔而智慧的对谈,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教养不是方法论,而是生活本身;大人与孩子相处的分分秒秒里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关注细节,用平等、尊重、温柔、爱、智慧与孩子相处,彼此关照,共同成长。大人的成熟,可以从养育孩子上体现。愿我们都能把好好培养自己、好好培养一个孩子当成人生的目标之一,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意味着付出与欣赏。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浅谈“教养”与“文化”》
一、
谈“教养”,让我想到了前几天,在我的“微信朋友圈”见有几个人转发这样的两段话。一段是:”教养可以弥补文化的缺陷,而文化却填补不了教养的空白”。
另一段:”人被骗了,你不揭穿,这是智慧。人耍了你,你还依然容人,那是涵养。你捧人的场,人捧你的场,这是好朋友。今天说你笨,明天说你傻,这是爱你的人”。
说实话,我都不知道这两段话究竟是什么人编写的。尤其“教养可以弥补文化的缺陷,而文化却填补不了教养的空白”这段话,给人的感觉真的好有学问哦。
再瞧:“被人被骗了,你不揭穿,这是智慧。人耍了你,你还依然容人,那是涵养……”说的又多么的有哲理思想。
而转到自己朋友圈内,固然给这些说辞作为鼓励他人或鞭策他人的一个座右铭。既然被转在各自门下,那么也算个“至理名言”了。
但是,给这两段话放到今天来解读,我的观点:更多的就是一个误导!总之,在正常人意识中,只要上了百度,那就是权威,也不去用自己的思维去解读。而百度也是人写的。
教养是什么?中国古时《三字经》就提到了,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特别指出,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
当真”教养可以弥补文化的缺陷,而文化却填补不了教养的空白”吗?
教养与修养原本都与文化没有什么关系。教养既有她的先天性,又有她的后天性。
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虽是学富五车,也难以掩盖其毫无教养的无耻嘴脸”。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先天性的的家教就有问题。
过去,婚姻中有“门当户对”的这样的说法。为什么要求个“门当户对”?也就是家庭背景。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关系。俗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尽管,一娘生九子,九子不一样。但是,依然家庭教养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有很大的关系。
之所以,“教养和文化又是两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没有教养;有的人没有多高的学历,却仍然很有教养。”
而一个人的教养与修养,与自身所做的职业又有着直接的联系,与一个人所生活的所处的环境,生活圈子有直接的关系。
有句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比如很多做直销的,因发展下线而常常要洗人脑子。她们首先要给新成员集中组织在一起学习,甚至巡回登台演讲,从而让你从中懂得什么叫人生?什么叫“三字经”?什么叫梦想?什么叫“感恩”。以至于让你也从中一步一趋地学会了一些礼节,也就由此自认为自己是个有修养有教养的人了。最起码她们懂得了穿裙子,坐在哪里,两腿要并立,否则就显露春光了。
而“礼貌”和“教养”不全是一回事。“礼貌”原本就是教养的表现形式之一,懂礼貌和礼节的人不一定具备教养,而有教养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环境中的礼节和礼貌。
在我认为,礼貌和教养都可以刻意的装出来。礼貌是外在的、表面的,是经过训练和刻意就可以装出来的。而教养是发自内心的,是由环境、教育、经历等结合成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礼貌,讨人喜欢,但他可能内在是自私虚伪的。但当说一个人有教养时,不仅说明他的外在行为,而且还说明这个人的内涵、道德品质是好的。
然而,礼貌与教养放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过多的是失真了,更有它的浅在目的性。比如:一对恋人之间,开始所表现的都是很有教养很有礼貌……但是,一旦双方都睡了,甭管谁睡谁睡,只是一旦被法律承认了合法性,真正在一起过日子,接触到酱油盐醋,两者的“面具”也就荡然无存了。而礼貌与教养的功利性还往往正是体现在那个原本就没有什么文化的人身上。
所以说,一个没有文化人的人,让她们去树立“教养”或”修养”这两面旗帜,那么,固然要比有文化的人是难上加难了,因为没文化的人对亊物的理解程度首先就是一个障碍!三观,也是需要”文化”去做铺垫的!
因此,当”教养可以弥补文化的缺陷”这样的说辞如果成立,也只能说这样的成立也是一种刻意的伪装,但是,终究依然弥补不了文化的缺陷。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必须承认就是你的一个缺陷!当然,一个人有否文化也并非是用高等学历来衡量。
(待续)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最开始看到书名,觉得是一本育儿书,适合家有小小孩的,但看下来,倒觉得
无论是养育着多大的孩子,都会有帮助。它不同于那些已经泛滥的育儿书,里面讲到的很多是为人父母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更多的其实是为人之道,作为父母,只有你自己具有好的品质和休养,才能教导出一个出色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的行为、修养,都来自父母的教导,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不是说“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吗?
“孩子从小就一定要养好习惯,一个对父母不孝、不感恩的人,他对国家会忠、对朋友会信、对社会会有爱吗?说严重点,这些父母对不起国家和社会,因为他们教出来的孩子国家不能用,浪费国家的资源,还反而造成社会负担。”所以,父母的责任是重大的,对于教养孩子,不能马虎。
教养孩子,父母当然是要学习的,但也不能一味的照着书上讲的、专家说的,需要在生活的细节中,通过观察,做出调整,做一个用心的父母。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对于教育孩子来说也很合适,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就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而人的一生就是很多很多的细节所组成的。
读蔡颖卿老师的书,收获很大,在《两个人的餐桌,两个人的家》和《家与美好生活》中,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应对家事最好的方法是勤劳,现在每当对家务厌烦时就会想到蔡颖卿老师,有人评价她说,她的手是比较粗糙的,那是长期勤劳劳作的手。想要一个温馨的家,想要美好的生活,唯有勤劳应对烦琐的家务。在这本《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感受最深的是“用优良正确的语言,做孩子的沟通榜样”这一章,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一个人的语言习惯,是小时候就形成了的,完全受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说话方式是一定会投射在孩子身上的,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你是经常说积极正面的话还是消极反面的话,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说话的方式,显示出你是粗俗的还是有涵养的。对人的尊重,要从好好说话开始,尤其是亲人之间更应该注意。孩子是有样学样的,你总喜欢说反面的话,就别怪孩子经常说出令人不舒服的话了。我们老家有句话说:东西可以乱吃,话不可乱说。
书中除了谈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还有很多关于学校、老师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如今的教育体制,以及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里,大环境我们无法去改变,只能先从家庭做起,如果发现学校老师有什么问题,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尽早跟老师沟通。
阅读时,也会不断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书中所说的那些问题,以及该如何做才更好。作为父母,要不断学习,不断反省~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读后感2000字 第(3)篇
很赞成书里的一个观点:教育应是由亲,师,生三方共同来完成的。尤其是强调了亲师沟通和关系的重要性。
孩子一旦步入校园,校园和家庭就成为了培育其成长的主要园地,双方园丁在面临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时,应负有共同的责任。老师作为教育领域的专家,应善于引导和教育家父母采用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方法,而非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建议,这样难免会被认为有推卸责任之疑。反之,家长也不能够过度依赖学校和老师,而放弃了自己的教育权力,除了自身要学习如何引导孩子之外,还应积极配合老师建立起家庭和学校的双向沟通渠道,只有双方园丁都充分了解了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动向,才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好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看完亲师关系那章没多久,就有了在麦当劳吃早餐的经历。当天早上8点多,餐厅附近一所重点小学的七八位老师坐到平时用作开生日party的长餐桌处用餐。当时该用餐区域只有这几位老师,而我坐下后才知道为何大家都不在附近,因为她们的讲话声音是在太大了。。。老师们在谈话期间不乏是对某些家长行为的批判,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在表示对于某些行为的各种不理解后,却没有一人提出合适的或是可采取的解决方法,而这样的谈话一直持续到快9点。虽然我很纳闷小学老师的上班时间何时变的这么弹性了,但也庆幸自己偶然看到了这一幕。再结合本书提出的亲师关系,折校的一些观点,觉得受益匪浅。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