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葡萄牙的高山 读后感(3)篇

(2019-05-19 19:58:20) 读后感

葡萄牙的高山

作者:扬·马特尔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扬·马特尔,时隔十五年又一震撼杰作一九〇四年,葡萄牙。有一天,托马斯开始倒着走路。在那之前,他失去了一生所爱——爱人、孩子和父亲。深陷痛苦泥沼中的他意外发现一本来自两百多年前葡萄牙殖民地的、尘封的神父日记,里面记载到,神父制作了一件“世间罕有”的圣物,后来辗转流落到了葡萄牙高山区。托马斯借了伯父的雷诺汽车,踏上寻找圣物的公路旅行……一九三八年的最后一天深夜,还有几个小时就到新年。病理医师欧塞比奥在解剖室邂逅了举止奇怪的妻子,她谈起阿加莎·克里斯蒂和《圣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奇怪的客人随之而至——一位带着破旧手提箱,从葡萄牙高山区的小村庄跋涉而来的老妇,想要知道自己亡夫的讯息……一九八〇年。加拿大参议员保罗并不会知道,自己会在偶然造访的灵长目研究所与一只猿猴心意相通,也不会知道,当自己带着这只猿猴踏上寻根之旅时,自己的命运会与七十多年前的怪人托马斯联系在一起……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穿透语言的迷雾,你将看到一个暗流汹涌、堆满镜子的世界。

葡萄牙的高山在线阅读地址

葡萄牙的高山 读后感 第(1)篇


看完这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想有许多,但又不知道从何讲起。

最初是在一个心情沮丧的夜晚,想要读一本书来疏解心情,无意间在书架上看到它,封皮透着沁人的自然清新,以为是一本讲述在山间旅行的散文或游记,于是开始阅读,没想到与原以为的完全不同,短短两天的时间给了我很深的震撼。

这是一个宏大的题目,是一个有关信仰、生命、爱与家园的课题。

作者讲述了三个故事,里面隐藏了许多暗喻,留给了读者无限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这正是作者扬.马特尔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所在,每个人看过后都会有自己的体悟。

三个故事看似独立,实则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主人公们都是经历了巨大悲伤的人们,他们都失去了一生中的挚爱。这是个沉重的话题,没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体会到是怎样的感觉,他们孑然一身,被孤独团团围住,难以呼吸。作者在文中这样描述:

“阳光无法给予我慰藉,睡眠也毫无裨益。食物不再让我满足,人类的陪伴亦是徒劳。即便是最简单的呼吸,也在透支我心中所剩无几的乐观。”

面对孤独,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

托马斯选择了抗争。他以倒退行走的方式无声地抗议,苦苦追寻那座源自圣多美的十字架苦像,试图来抗争带给他绝望的曾经的信仰。

“这就是我们,我们只有自己,仅此而已——我们与上帝之间并不存在更神圣的联系。我们是直立行走的猿猴,而非堕落凡间的天使。”

当他真的确认了这个事实时,终于痛快地坠入孤独的深谷,崩溃地呼喊:“神父,我需要你”⋯⋯

玛丽亚选择了依靠。她费劲地将装有丈夫拉斐尔遗体的箱子拖到欧塞比奥医生那里,镇定地提出了想让医生解剖他的诉求:

“我想知道他是怎么活着的。”

不是问怎么死的,而是⋯⋯怎么活的?哦,是啊,他是怎么活着的呢?他们的宝贝儿子意外身故之后,一切都陷入了厚重的绝望。拉斐尔把孩子唤做小熊崽,说他在冬眠,总有一天会醒来。妻子玛利亚的疑问听起来荒诞,实则是对过去的追索。在探寻的过程中,她找到了爱与回忆,找到了家园和归途——那就是与丈夫在一起。

而我们最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彼得,他选择了溯源。他带着黑猩猩,从现代的加拿大来到原始的葡萄牙村落,相互依偎和陪伴。

“他渐渐学会处于一种灵台空明、临河望水的安宁之中。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奇妙之处:不是奥多想要变得像他,而是他想要变得像奥多。”

他抛弃俗世的一切,有一股力量引导着他去追本溯源。在惊喜地见到早已灭绝的伊比利亚犀牛后,他终于安详地回归了时间的长河。在葡萄牙的高山区,在祖先的所在地,彼得重新找到了家园。

“Esta e a minha casa。这就是家。”

书中反复出现的这句呼喊直击人心。哪里是家?尤其是在遍尝人生苦短、徒留孤独相伴时,究竟哪里是家呢?这三个故事说出了答案:无论在哪里,不论以何种方式,只要找到心灵可以栖息、可以依靠的地方,那就是家,不管是回忆也好,新生也罢。

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往往都会或多或少地思考,什么是活着的意义。动物忙忙碌碌地度过一生,鲜有思考,就像书中的黑猩猩一样,仅仅活在当下,想来不失为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但是人不一样,一旦我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无法停止。

初读《金刚经》时,高度凝练的哲理让我明白存在着一种看淡一切的心境,但晦涩的理论让我无法再深入地理解。这次读到的这本书,仿佛让我把这扇窗更推开了一些,进一步去思考和审视内心。我想,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寻找与自己内心和平相处的路径。

那就继续我们的追索吧!Thanks for the ride,Mr.Martel!

葡萄牙的高山 读后感 第(2)篇


在这三个互相独立又关联甚密的故事里,我最喜欢第一个。当谜底揭晓,关于上帝的真相赤裸裸地呈现,接下来的两个故事就不再被神秘面纱笼罩了。

托马斯失去了至亲,开始倒着走路,以此来背对悲苦,反抗上帝。他被同病相怜的塞万提斯指引,前往葡萄牙高山区寻找神父的“礼物”。在托马斯探寻高山区秘密的坎坷的公路之旅中,一段又一段地穿插着乌利塞斯在圣多美日渐绝望的日记。

在那片湿热的土地上,前去救赎那些非洲奴隶的神父却发现他们这些白人,这些冠冕堂皇的神职人员,这些自诩为神的代言人的人,与这些沉默的奴隶相比并没有更优越的等级。

她猜到从我这里得不到任何东西。我什么也没说。我的舌尖上不再有任何言不由衷的布道词句。我蜕变了。我看见了。我已经看见了。我看清了。那短短一瞥让我看清了一种不幸,在此之前,它从未在我心中激起涟漪。步入囚室时,我以为自己是一名基督徒,出来时,我明白自己其实是一个罗马士兵。我们与野兽无异。 我今天再去的时候,她们都死了,尸体已经被拖走焚烧。如今她们自由了,一直以来,她们本该如此自由。

人们是平等的,这些被视为劣等的可能还没有从猿猴彻底蜕变为人类的种族,这些“黑猩猩”,与他们是平等的。

我们是直立行走的猿猴,而非堕落凡尘的天使。

我们与上帝之间并不存在更神圣的联系,我们不过是动物。残酷的事实,宗教的真相。神父开始制作那件“礼物”,那件托马斯舍弃一切去追寻最终却令他崩溃的礼物。在那件礼物对宗教的挑衅中,上帝被击溃了

如果按照第二部分玛利亚的启示来解读本书这个寓言故事,那么第一部分的无家可归就对应了圣经中的耶稣之死。

第二部分是两个失去挚爱之人奇异的邂逅。黑猩猩怀抱小熊崽在悲痛之人的尸身里重生,而钻进丈夫身体的老妇又象征着什么呢,借玛利亚之名,或许正是孕育新希望的圣母。

在爱与牺牲中,上帝之子获得了重生,用理性重新捡拾起信仰的人,在绝望中获得救赎。

第三部分是彼得的寻根之旅,家园,彼得的家园,黑猩猩奥多的家园,本的家园。彼得在向奥多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归宿,发现了时间的永恒。

真正令他惊讶的是那些把自己降低到奥多的“低等”身份的举动。因为那才是真实。在奥多掌握了煮粥这种简单的人类把戏的同时,彼得学会了一项困难的动物技能:无为。他学会了如何从时间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凝视时间本身。以他的观察,奥多在大多数时间里做的就是这件事:沉浸在时间里,仿佛坐在一条河里,看水流过。这是很难的一课。只是坐在那里,简单地存在。

在那只美丽的伊比利亚犀牛的指引下,人与动物在永恒时空里找到了家园

神明在这个寓言里表现为什么,也许,他是那个送子金童,也许,他是那只伊比利亚犀牛。而那种犀牛,早已绝迹,只是以独角兽一般优雅的姿态出现在众多传说里。它的出现是神迹,是神明的昭示。

在葡萄牙高山区的那片荒野里,和那些伫立千年的巨石一样,时间静默不语。信仰的毁灭是使人无家可归的原由,那么只有从永恒中寻找信仰,才能拥有永恒的家园。

葡萄牙的高山 读后感 第(3)篇


托马斯,欧塞比奥,拉斐尔,玛利亚,彼得痛失至亲,托马斯选择倒着走路对抗悲怆,欧塞比奥选择隐忍,幻想着妻子的鬼魂,彼得选择带着黑猩猩出走。

托马斯寻找十字架苦相的路途中不幸误伤的孩子和黑猩猩把三个独立相关的故事串在一起。

读第一篇,感觉作者在教授大家开车,第二篇在讲授解剖学理论,直到第三篇开始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无家可归篇,神父在四个黑奴的眼中看到众生平等,最终把黑猩猩刻成一座十字架苦相,归途篇,黑猩猩出现在拉斐尔的身体里,怀抱着拉斐尔父爱的凝结,家园篇,彼得带着黑猩猩开启了寻根之旅。黑猩猩似乎和耶稣走过相同的路,苦难,死去,重生。但是,结尾处黑猩猩追寻利比里亚犀牛的踪迹,在揭示什么

有一种富含哲理与启示的书是需要靠注解才能体会他的深刻,还有一种是作者渗透在文字中,读完就酣畅淋漓。整部书就是一部圣经,一本寓言故事,一起谋杀案,我们靠着玛利亚的思路,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追寻生命的起源与真谛,与主人公一样获得爱与救赎。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