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介石在淞沪战场:从忍辱到复仇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6-06 20:18:53) 读后感 -
作者:王丰
八年抗日战争,是蒋介石毕生最为关键的一段军政经历,而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伤亡最为惨烈的一场大会战,堪称抗日世纪之战。本书通过蒋介石亲笔日记,国民党高层、一线作战官兵等口述史料等第一手资料揭秘,对淞沪会战进行了详尽叙述与解读,并佐以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史实别样视角的叙述,理出一条关于中日之间从试探、妥协、博弈、角逐到最后血战的历史暗线。并对当时中日国力诸多方面的对比、国民党内权斗不休的内幕、蒋介石军事指挥致命缺陷、九一八“不抵抗命令”的历史真相等内容进行真实披露,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八年抗战这影响中国国运的救亡之战。
蒋介石在淞沪战场:从忍辱到复仇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1926-1928年国民党北伐并于1928年初蒋介石“训政”;n1929-1930年蒋桂战争、蒋冯战争、蒋阎冯战争战胜各派力量;n1930年12月-1935年10月对红军五次围剿直至红军抵达延安长征结束;n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n1936年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易帜,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逼蒋抗日”,1937年7月7日北平七七事变;n1937年8月13日爆发上海淞沪会战;n手握枪杆子的蒋介石改变了国民党的“党指挥枪”为“枪指挥党”,连绵的战争把蒋介石送上了最高统帅的位置,也最终给中华民族的四分五裂带来了形式上的统一。然而孱弱的中国就像一块肥美的羔羊,虎狼群视,更让倭国垂涎。经过明治维新近70年的发展,小日本把战火和屠刀引向我积弱积贫的中华。当此国破家亡之际,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万群起奋勇保卫我祖国大好河山。历史选择了蒋介石担当此时中国的统帅,而蒋介石也是当时最具有能力和素质的统帅和领袖的人选。奈何孱弱的国力、绵延的内战、军阀的割据、农业国家的本质、清帝国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款、民族败类的牵制掣肘以及国民党内争权夺利,都让当时的中国政府和军队难以发挥最大能力。于此大背景下的统帅,可以说真的非常之难,战与和都是艰难的选择,速战与持久战都是艰难的挑战,好在民族大义面前,当时的蒋介石、宋美龄、顾祝同、陈诚、何应钦、张治中、张发奎乃至百万中华军队和人民百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用一场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打出了国威和军威,创造了后方转移的时间,揭露了日本的丑恶嘴脸和险恶用心,延缓了日本灭我中华。壮哉上海淞沪会战,壮哉中国军民,壮哉我巍巍中华!n虽时间变迁、历史功过评判悠而未决,但是蒋介石、国民党、国民党军队为保卫我中国土地“焦土抗战”,抛头洒血,值得我中华民族永远铭记,永远纪念!
蒋介石在淞沪战场:从忍辱到复仇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又是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蒋公。日寇从明治维新以来,处心积虑发展五十年,将侵略我中华视为其基本国策,已发展为比肩欧美的亚洲顶尖的现代化强国,反观我国,反清结束,总体处于农耕水平,军事、国力无法相比拟。纵使北伐结束了军阀格局的局面,人心亦不能统一,全国人民群众尚未达到同仇敌忾的热情。而为期三月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占我中华的美梦,使日军不能集中兵力进攻华北,由北向南分割我国战略不得不调整为由东向西攻击,故而可依托湖泽山地消耗之,展开蒋先生的持久战战略部署。
淞沪会战我军伤亡18万,日军伤亡5万,仅从本书和影视作品难以想象战争之惨烈,唯有向抗日奋战之中国军人致敬!
蒋介石在淞沪战场:从忍辱到复仇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淞沪会战,国军伤亡惨重,国家损失巨大。蒋先生在战争中也出现了很多决策失误,致使出现了很多伤亡。但是如果没有淞沪会战,日军的进攻方向依然会是由北向南,中国地势北高南低,东南沿海缺乏战略纵深,我国当时又无法取得制空权和制海权,战争形势很难估计,正是有了淞沪会战,才使日寇进攻战略发生了改变。其次如果没有淞沪会战,中国地方武装是无法坚定抗战决心,中国的战略物资也无法内迁。同时淞沪会战也让西方列强明白今日的中华民国已非满清时期的愚钝政府,这个民族在复兴。我觉得看完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冈村宁次对于中国抗战的评价,“看来敌军抵抗力量的中心不在于四亿中国民众,也不是以各类杂牌军混合而成的二百万军队,乃是以蒋介石为核心、以黄埔军校青年军官阶层为主体的中央军”。不管后来的历史如何,抗战时期的蒋先生是值得尊重的全国领袖。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