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人》第005期:知识付费,谁在付费?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6-03 11:54:19) 读后感 -
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2016开始,知乎、得到、喜马拉雅、蜻蜓FM、虎嗅、钛媒体、36氪……各路人马纷纷杀入知识付费战场,各路大V开始进入知识领域,用专栏订阅、付费课程、内容赞赏、有偿问答、会员等形式实现内容变现。有人惊呼:“知识付费的时代到来了!”。本期《产品人》,我们精选各位产品人对于知识付费的分析与思考,看看都是谁在为知识付费。
《产品人》第005期:知识付费,谁在付费?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一个国家的建立,初期总是要依靠农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逐渐退居其后,知识分子、商人成为主流人物,互联网江湖也是亦然。互联网初期是得屌丝者得天下,免费通吃一切,腾讯、阿里、百度的发展壮大,屌丝贡献了不少力量。但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内容铺天盖地,人们对信息应接不暇,出现了信息灾难,我们遇到了选择困难。然而在所有成本中,时间成本永远是最贵的成本。 信息量在指数级增长,而每个人的时间却没有相应增长。面对信息的供给的不对称,信息产业需要供给侧改革,需要转型升级,需要由粗浅信息消费转向高品质精深消费。在此背景下,知识付费应运而生。
2016年是知识付费元年。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在不断增加,在物质消费升级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消费品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在未来的社会,最焦虑的应该属于中产阶级。未来社会更多需要的是上等人与下等人,中等人会逐渐被挤压、替代,于是中产阶级现在越来越焦虑。焦虑的背后促发了知识付费行业。面对知识焦虑,有人提出了与时间做朋友,但细细想想和时间做朋友并不能够减少我们的焦虑。只有和自己做朋友我们才会减少焦虑。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很忙,我们缺少与自己对话的时间。我们似乎认为只有让自己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但是我们越忙越焦虑,越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一,忙于碎片化的学习让我们没有建立深度思考,只会让我们思考越来越肤浅。其二,我们听听喜马拉雅FM,看看樊登读书会、罗胖的演讲并不能让我们有所改变。因为学习是需要自己努力的,谁也替代不了你。不要妄想学学别人的二手知识就能让自己更快成长起来。并且多感官学习的效果是很差的,我们大多数时候总是在行走间,地铁上开始知识付费学习的。在这种非专一的状态下学习,不但没有吸收多少知识,反而还会让我们身心疲惫。其三,社会阶层在进一步固化,每个人的上升通道正在进一步变窄,即使我们拼尽全力,削尖脑袋往上爬也很难通过付费学习立马得到正向反馈。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其四,知识的增长并不一定能带动智慧的增长。知识存储的越多并且不能有效转化为智慧,那么知识越多,灾难越大。
知识付费的根源,在于人性的懒和贪。 人类偷吃智慧果犯的原罪就是因为懒惰,妄图一劳永逸。世间没有真正的一劳永逸,活着就要劳作。但是一味的盲目勤奋并不能引发深度思考,那么一切都是低效或者说无效的。随着机器人、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世界正在进一步淘汰不愿深度思考、系统思考的人。
其实面对社会激烈在竞争,最好的方法还是读书。听书的效果是不及读书的,因为听书时人容易启动多任务管理程序,换句话说就是不够专注,但是读书时思想会高度集中,接收效果会更好。那么说了这么多,难道像得到、喜马拉雅FM这样的知识付费产品就不应该存在或者说没有任何好处吗?也不能这么说,他们的存在也是有必要的,起码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在一些碎片化时间里满足了我们需求。一定量碎片化学习是必要的。碎片化学习就好像认识一个人,知道了他的名字、长相等,对进一步深度学习是有帮助的,而深度学习最好的方式是读书,因为书是系统地说明或者记录一件事情,读书就像是完整地认识一个人,读书时我们不仅仅知道了他是谁,来自哪里,而且还会了解他的性格、爱好等等的一些东西,这样我们认识的人就立体、丰满了。而通过罗胖,樊登认识的人,往往只有骨架,没有自己通过读书这种法子认识的人有血有肉。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减少欲望,合理安排时间,多进行深度学习。
如果把知识付费行业对标电商,喜马拉雅是天猫模式,知乎live更接近淘宝,而得到则是精品店。 知识付费行业风生水起,各有特色,都在进行差异化的布局与尝试。回顾这个行业,在知识共享领域,经历了静态知识获取1.0与动态知识更新2.0后,在知识冗余与粉丝经济的双重作用下,进入付费问答与订阅的知识共享3.0阶段。在信息冗余与时间碎片化的背景下,分答的付费问答模式、得到的付费订阅模式以及喜马拉雅平台上的付费收听模式都为用户提供了知识交换、自由讨论和提升知识储备的崭新渠道。知识共享平台超越传统的百科、社区形态,呈现出多样化与专业性共存的特征。知识付费的生态系统正在进一步完善,物种也在进一步丰富,但对于收成分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倘若利益分配能够关注更多参与方,相信这个产业会更加健康。
时代的脚步无法阻挡,知识付费正在席卷而来。掏点钱减少信息筛选的时间成本,支持付费内容提供商持续提供优质内容,这种双赢的事情,于人于己都是值得做的。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被绑架,不要通过知识付费来标榜自己已是中产阶级,彰显自己所谓高知人群的逼格。
2018,愿知识付费行业愈加健康发展。
《产品人》第005期:知识付费,谁在付费?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通过这本书,能快速了解知识付费的现状。总结来说,知识付费是抓住了人性的懒和贪,对这个时代普遍的焦虑情绪应运而生的一种产品。花钱买碎片化知识,买心安。
书中概括和分析了几大典型知识付费平台。有位作者概括为三大派:媒体派(得到),出版派(磨铁,湛庐),教育派(新东方)。其中,近几年势头最猛的是媒体派,说到底知识经济的浪潮是几个大v带起来的。
另外说给自己:
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
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知识得打好牢固的基础,有自己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成大事,一定得踏实沉住气。
《产品人》第005期:知识付费,谁在付费?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知识本身无价值,知识付费是趋势,有价值的内容本来就应该付费?你口中的知识付费,只不过是一晌贪欢的嫖资罢了。
当免费泛滥的时候,付费才是必然趋势。通过付费,有效筛选提炼总结互联网时代繁杂的信息,快速把信息转化为知识。
环境太复杂,稍纵即逝,人们很难一下子明白,人们厌倦了说教,渴望交谈。他们更愿意感知在学习,感知在成长,简单而美好。
知道了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直为别人的道理付费,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现在流行说一个词,叫做智商税,意即为自己的低智商买单交的税。
我从来不排斥运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但是学习是要带脑子学习的,千万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提前学习>带着问题和思考听课>记下感兴趣的以及不懂的>运用搜索途径查找>学必有思(不盲目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高储备就没有高认知,没有高认知就没有高格局。要想快速得到知识,这世上唯一的捷径就是勤奋,请别为别人的二手知识买单,多看经典钻研自己的知识体系。Ծ‸Ծ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