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容淡定过一生读后感1000字(3)篇
(2019-06-26 14:10:56) 读后感 -
作者:李叔同
如今,我们身处喧哗浮躁的现代社会,或许你已经遗失了生命里那份曾经纯净的初心,或许你依然在紧张忙乱的节奏中寻找自我。走进弘一法师李叔同,让他用佛思禅语解读现实人生,帮助我们解决人生的困惑与苦恼,学会“不迷于心,不乱于神,不困于情”,做到“从容淡定”,懂得“看透,看开,看淡”,如此便可静坐水流处,笑看风云起,享受自己“小确幸”的人生。
从容淡定过一生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我想,肯定有人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哈哈哈......开始肯定是怀着探索去读的,因为我以为是传记,然后发现大多是出家后的日常记录或心得体会。不过好在弘一法师出家在杭州虎跑,所以多少因了杭州,有些许熟悉感,有时候觉得他竟然生活过离我这么近的地方,真的是好神奇,因为我以前就很喜欢他病危时手书偈语,所以怀着一份追寻呢。看书友们的书评,有句话很喜欢,说他,半世繁华半世僧。中间大概有些地方要啃书了,尤其是我这种对佛法没有一点知识基础的,不亚于看天书。但是还是记住了,佛法讲究因果,种因之前要思果;记住了佛法讲究度人先度己,我大概在度己的坎坷路上吧;记住了佛法的大智心乃需不着我相。以后肯定还有机会继续学习领悟的。后面慢慢有感兴趣了,他关于画作的看法,关于诗词的创作,都看得出出家前也是个腹有诗书的人,他关于君子关于处事关于交友关于克己的建议,很多也是古时便留下来的精华,可见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古今中外,都存在着共同的东西,这些可能是基础也是高就。总之,受教了。我之前听过,“不到苦处,不信神佛”,可见佛法是一种寄托和追寻。我觉得儒释道并不冲突,可能是不同年龄段,人生的不同方向上,多少都会三者共存。因为文中并未看到我最喜欢的病危手书,所以写出来,这几句大概影响了我四五年了,也是微信读书最开始到现在的签名,我一直觉得这是交友以及自我修行中很合适的劝告和慰藉: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从容淡定过一生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而是一种教育,是需用毕生时间去钻研和践行的一门学问。单纯理解成宗教会生分别心,佛法本无法可得,但是发菩提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即是“空”“有”两边都不着。佛教的各宗各派在华严境界上没有高下之分别,条条大路能通罗马。单纯理解为哲学,会演变为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出家人或在家居士闲坐一处谈玄论妙,佛法将耽于空想。无论世间法还是佛法,一切法都离不开“知行合一”。节选《金刚经》法会因由分第一中的一小段来说明:“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是关于佛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刻画。可以看出,即使是最普通的穿衣吃饭,也是心存敬畏,环环相扣,安排的如理如法,一丝不苟。我每次读至此处,都觉得十分可爱。
从容淡定过一生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简单的读了一下这本书,使我了解了那个芳草碧连天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同一个人,不同人生阶段的符号,半世繁华,半世僧。豪情满怀的“二十文章惊海内”是他的少时宣言,清丽淡雅蕴含禅意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他的中年况味,参透人生的“悲欣交集”是他的临别偈语……
弘一大师的学生丰子恺先生曾说过:“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所以,凭我等只驻足于第二层的凡夫俗子是很难看懂这类宗教书籍的,何况大师修的恰恰是佛门中最难修的律宗。但是其零星智慧也对我们大有裨益,“惜福、习劳、持戒、自尊”我会谨记于心,这,已足够敦促自己常扫心中尘埃。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