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读后感(3)篇
(2019-03-25 11:47:56) 读后感 -
作者: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是分析心理大师荣格于83岁高龄之时回顾自己一生的作品,包含了荣格从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到成年后的所见所闻;从作为医生所治疗过的症状到作为思考者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从与弗洛伊德相识相知到分道扬镳;从现世中的种种人事到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虽为自传,实际却是荣格毕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以平实的语言跟人们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
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读后感 第(1)篇
前面的讲故事,后面的思想总结,让我坚持看完了。由于缺乏先前经验的支柱,只能在童年,大学有很强的共同经验,产生思想的共鸣。感觉可以对照自己来剖析自己的经历,但是后面的就像听爷爷讲故事,偶尔还有点犯困…本书的精华在后面的两章,潜意识,意识个性化,对于上帝这件事解释的非常好,还有一些关于顿悟的技巧等,对于人生也给了个神秘的答案。后面部分知识,收获很多。每个人都是被思想驱逐前进的神秘的高级动物,每个人都有坚守的个性化的秘密,只不过有时会被这利于躯壳的自我保护系统给打败,例如懒惰,就停止不前了…
在幻象这章,我都担心自己也出了毛病。近来总是被自己的幻觉吓着,每次在大脑进入深度睡眠前的浅睡眠时,我大脑活动太活跃了,总是让我一头竖起来,看到一些幻想,例如拳头大的蜘蛛,对面桌子上的书架要倒塌了,吓得我用手拍走了大蜘蛛,后来早上起床才发现是床上的小熊的尾巴,这些都被我扔地上了。那个书架就更神奇了,我还快速的扶倒塌的书架,发现手伸了很长很长了,还是空的,那种空空如也的真实感,总让我脑子一片空白…面对如此的记忆深刻的幻想,好想自己在胡说八道。自我解释,可能是由于缺乏安全感,导致意识总是觉得处于危险状态…大脑在时刻准备着面对困难,而身体的疲乏就先睡了?总感觉这是种病态的前兆,好害怕精神坍塌…
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读后感 第(2)篇
微读有两本荣格自传的译本,高铭这本翻译得比较浅显易懂,而且他本身也是学心理学的所以荣格的一些术语翻译起来就会比较准确。荣格一生,可以概括为一个石头经过雕琢的一生。本来想通过这本书能够大致了解荣格的一些思想与理论,但是这本书没有很多笔墨提到他的理论,提到最多的也仅仅是原型,自性,个性化过程,集体潜意识。不过,他将大部分他一生中理论加工的原材料,也就是所有他自己潜意识的内容全部罗列了出来。这可以为更进一步理解他的理论作为基础。文中提到了他的探索过程,心理学涉及到了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神话著作,炼金术,基督教,印度教与佛教,诺斯替教等与他的理论与著作密切相关,所以作为一种启示与引导,我们也可以通过该路径去体会他所提到的一些事情。本书最精彩的还是荣格的童年时期发生的事情,到后面是荣格晚年的一些思想,这本书荣格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他自己研究的梦与潜意识也是不确定的,当然时代是前进的,他的孤独也是因为他触碰到了人类的边缘,按照坎贝尔的话讲,英雄在穿越人类的阈限时,都是感到周围漆黑一片,感到十分孤独的。当英雄带着从启蒙当中获得的长生不老药带到现实中,必然受到人们的耻笑,最后回到现实中,经过多年,人们也在这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生机
荣格自传:梦、记忆和思考读后感 第(3)篇
比起荣格的著作和他开创的心理流派,这本自传逊色的多(或许是我看不出好来)。中西方文化的隔阂让我无法理解对神/耶稣/其他宗教信仰的感受和困惑。通篇如题所示,从梦中准确说是从潜意识中找蛛丝马迹去分析、思考、总结,看起来像唯心主义(自传多是如此),弱化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实验性,这个不太喜欢。从荣格这一生,可以看到一个不断向人精神/内心/心理探索的人,学到极致就成了一个疯子,或者说他眼中的世界以与平常人眼中的世界大不相同,像是进入一种玄妙的境地,窥见了更高等的世界也说不定,天才和疯子就在一线之间。用作者的比喻来说“我可以通过透明的墙清晰的看见背后的东西,而其他人看到的只是墙,故而认为后面空无一物。”但他的求学生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要想找到答案/优秀的路,就是:思考、阅读,辩论(析),你读过的书一定会反馈给你想不到的财富。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